2024年内蒙古肉牛种业发展现状、制约瓶颈及优化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肉牛产业基地,肩负着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牛肉产品的重任。当前,内蒙古形成了以通辽市、赤峰市和兴安盟为重点的中东部优势养殖区,以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为重点的天然草原养殖区和以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为重点的西部高端养殖新兴区的肉牛产业带。2021年,内蒙古肉牛存栏数量达到585.9万头,同比增长8.8%;出栏410.3万头,同比增长3.4%;牛肉产量达到68.7万吨,同比增长3.7%,牛肉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全区肉牛存栏数量在10万头以上的旗县有34个。在内蒙古肉牛产业发展进程中,处于供应链和价值链上游的肉牛种业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关键的价值和地位,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2021年《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正式启动,畜禽种业振兴发展成为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肉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
目前,学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育种组织模式、家畜良种化、技术转化等方面,虽然对肉牛繁育体系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作用机制等均有所涉及,但尚缺乏基于畜禽种业振兴战略指引下对肉牛种业整体发展水平、存在困境的深入探讨,对内蒙古肉牛种业的内部利益分配机制、数字化建设、智慧繁育等的研究明显不足。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内蒙古肉牛种业的发展基础,深入剖析当前制约肉牛种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一、内蒙古肉牛种业发展现状
通过对内蒙古肉牛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生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内蒙古肉牛种业经过多年的积淀,目前总体呈现出整体发展与局部瓶颈并存的复杂局面。这里主要从财政支持力度、种业研发创新、种业组织平台建设、产业标准体系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构建及种质资源保护等角度对其发展现状进行解析。
(一)中央和地方财政持续发力
肉牛种业发展关系到肉牛产业能否实现安全高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财政、农牧等部门及科技协会和畜牧业经营机构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由于畜禽种业工程前期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技术创新难度大,内蒙古肉牛种业发展的市场供给动力明显不足,需要政府加大引导性投入,以加快培育成熟的肉牛种业企业和产业发展环境。
中央财政通过预算内投资、转移支付和专项支持等途径加大对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资40亿元用于肉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测试评价、繁育基地建设,支持国家种质资源库等重大项目建设。2021年,中央财政为内蒙古自治区拨付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资金2016万元,用于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国家级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和 DHI测定中心建设。在转移支付方面,中央财政高度重视种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生产性能测定工作,不断加大对种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政策补贴力度。在畜牧良种补贴项目方面,中央财政对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主要牧区省份进行良种补贴,2021年拨付7453万元主要用于内蒙古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华西牛、蒙古牛等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内蒙古、新疆、山东、河南等农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省份,对肉牛养殖大县饲养繁殖母牛的农牧户给予财政补贴,以“见犊补母”的形式推动母牛“扩群提质”。除此之外,中央财政还投入专项资金推进肉牛、肉羊等畜禽品种改良,在2019-2020年畜禽良种财政奖补资金中,支持创建10个现代畜禽种业园,引导肉牛主产区实现现代畜禽种业快速发展。
近五年,内蒙古财政、农牧部门按照2.4-2.5亿元/年的标准落实国家和自治区肉牛、肉羊良种补贴资金,按照350万剂/年的标准补贴肉牛良种冻精,累计直接补贴种公牛近1万头,从源头质量上保证肉牛生产率稳步提升。2021年,内蒙古财政下达畜牧业良种补贴资金9889万元,对使用良种精液、采用人工授精的肉牛养殖场进行重点支持,其中对使用冻精的肉牛每头补贴10元、良种肉用母牛每头补贴50元。在保证种母牛繁育能力达标方面,内蒙古财政对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等肉牛品种的养殖户给予每头母牛5000元的补贴。对通过国家级品种审核、成功入选国家种业工程的育种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资金,对国家认定的畜禽核心育种场、在国内排名进入前100名的种公牛育种企业给予奖励。
(二)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不断升级
内蒙古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为抓手,通过科技、教育、农牧部门组织落实肉牛良种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品种,初步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互促进的现代肉牛种业创新体系。第一,优良地方品种保护与国外良种引进并行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内蒙古依托蒙古母牛本土品种优势,利用西门塔尔、短角、夏洛莱、安格斯、利木赞公牛杂交培育出了三河牛、草原红牛、科尔沁牛、中国西门塔尔牛、华西牛等著名品种十余项,形成了肉牛地方改良品种多元发展的格局。目前,内蒙古西门塔尔牛生产性能优良,是自治区肉牛养殖的主打品种。同时,内蒙古积极引进安格斯牛、荷斯坦牛等国外品种,在传统育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基因组技术加快良种牛纯繁进程,推广人工授精、性控和胚胎移植技术,提高种公畜利用率和畜群整体质量,增强肉牛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第二,内蒙古肉牛种业示范推广工作有序推进。截至2021年10月,内蒙古已建成5个肉牛种子培育全程关键技术体系示范区、17个示范基地,围绕肉牛育种、育肥、生产性能测定和杂交改良等进行示范推广,形成了大范围多点辐射格局。2021年,5个示范区完成推广目标任务6426头,完成率为94.5%;辐射带动肉牛养殖规模达19.02万头,完成率为95.1%。在示范区采取自治区、盟市和旗县三级主体协作推进的肉牛繁育体系,构建有层次、横向多点联合的复合工作机制,保证技术推广的有效程度。
(三)肉牛种业组织平台建设渐趋深入
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的相关信息,内蒙古目前已拥有5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和4个肉牛核心育种场,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委会已连续三次成功举办全国种公牛拍卖会。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内蒙古自主培育的32头肉牛种公牛进入中国肉牛遗传指数排名前100位,53头进入中国肉牛基因组选择指数排名前100位,9头乳肉兼用种公牛进入中国兼用牛总性能指数排名前50位。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科星”)与美国企业合作培育的2头种公牛进入世界前100名,该公司的性别控制冻精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目前,内蒙古每年肉牛冻精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支以上,在满足自治区肉牛繁殖需求的基础上,还可输出到国内一些肉牛养殖省份。除此之外,建立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肉牛科技研究院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围绕肉牛品种选育开展重大技术攻关。近年来,内蒙古加快对肉牛育种企业的培育进度,具有奶牛和乳肉兼用牛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育繁企业若培育出国际国内排名靠前的种公牛,在经考核达标后,每年将获得政府奖励资金1000万元。目前,以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通辽京缘”)、内蒙古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尔沁肉牛种业”)、呼伦贝尔谢尔塔拉农牧场(以下简称“谢尔塔拉农场”)、赤峰赛奥牧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赤峰赛奥”)、赛科星等为代表的优秀肉牛种业公司已成立种业研究院、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育种规模、供种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内蒙古肉牛种业打造优质品牌、助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肉牛产业标准体系日渐完善
近年来,内蒙古实施以提高牛羊个体产出效益为核心的百万头奶牛、百万头肉牛、千万只肉羊“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按照“无标建标、有标提标”的原则,制定和完善肉牛养殖标准及技术规范,目前主推的肉牛标准(包括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有14项。在肉牛产业标准体系执行过程中,内蒙古以提高母牛繁殖率和肉牛生产率为目标,以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华西牛、三河牛、安格斯牛为主导品种,在通辽市、赤峰市等肉牛主产区及西部新兴高端肉牛生产区全面推动人工授精技术,特别是在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重点推动人工授精技术、性控技术,提升肉牛单产水平。按照肉牛产业标准体系的要求建设标准化养殖基 地,至2020年内蒙古已建成规模养殖场3744个,肉牛存栏数227.7万头,带动4.38万养殖农(牧)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科尔沁牛”区域公共品牌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对内蒙古肉牛全产业链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五)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不断健全
目前,内蒙古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等肉牛优势区初步建成以盟市级畜牧工作站为中心、以旗县级改良站为重点、以嘎查村级配种站为基础的三级联动肉牛技术推广体系,保证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的普及推广,提高肉牛生产效率,促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对乡镇、嘎查村等基层“四有”人工授精站点建设尤为关注,截至2020年10月已新建和改扩建人工授精和冷配站点2091个。在畜牧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通过遴选专业培训机构、聘请农牧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等方式统筹开展中短期人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基层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除从农牧专家中特聘一批农技员和防疫员,建设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外,还组建了由科研机构和自治区、盟市、旗县及乡镇技术人员共同构成的协同推广团队,构建了“专家+技术人员+家庭牧场”的推广服务模式,以科技小分队的组织形式开展具体工作,利用农牧民喜闻乐见的抖音、快手 APP以及内蒙古农牧厅和科协官方公众号等媒体推送肉牛新品种、新技术。截至2022年6月,内蒙古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已达到1264个,自治区、盟市、旗县及乡镇从事农技工作的人员达到16578人。
(六)肉牛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种质资源是保证肉牛产品安全高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肉牛产业科技创新和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2020年内蒙古启动农牧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为基础,制定了包括肉牛在内的畜禽种质资源普查子方案。截至2022年6月,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已全部完成,正在开展生产性能测定、遗传材料制作、选育及品种改良等工作。目前,内蒙古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各项工作开展顺利,全区共有蒙古牛、苏尼特羊等7个国家级保种场,14个自治区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初步建立起以保种场和保护区为主、以基因库为辅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体系,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基因库,并且开展了蒙古牛、蒙古马遗传物质的保种工作。
围绕蒙古牛保种工作,农牧部门通过建立蒙古牛品种保护管理平台,采取开放式核心群保护模式,应用分子生物与繁殖技术采血冷冻保存遗传基因物质,研究开发了蒙古牛全基因组育种芯片。截至2021年,内蒙古已建立的蒙古牛核心群有4个,每个核心群的规模在100头以上,并健全生产性能测定、谱系档案、生产、财务记录、后裔测定等,实现了纯种繁育。2021年,蒙古牛被纳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和国家保种场建设范畴。
二、内蒙古肉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瓶颈
(一)财政支持供需错位
从财政支持的供给侧看,内蒙古肉牛种业效益的正外部性使良种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更加突出,导致市场中“搭便车”行为的发生频率较高、供给缺乏有效激励。因此,需要公共财政予以引导性扶持。根据肉牛育种方案设计要求,培育1个肉牛新品种群至少需要20-25年,育种投资为2亿元-2.5亿元,主要包括 F1、F2、F3代选育费,F3代的横交固定资金及品种验收命名费等。培育新品种的财政支出额巨大、耗费时间长、技术含量要求高,投资存在较大风险。我国公共财政肉牛良种补贴政策始于2009年,在经过畜牧业重点省份试点推广后,补贴的范围、规模和金额逐渐回归到相对稳定的区间。补贴政策规定对肉牛冻精每头补贴10元、养殖良种基础肉用母牛每头补贴50元。据调查,2021年每头肉牛饲养成本为4500-5000元,良种补贴占饲养成本的比例较低。同样,相对于60-300元不等的冻精和人工授精费来说,良种补贴政策的激励作用并不显著。
另外,从财政支持的需求角度看,肉牛养殖农(牧)户对良种补贴政策的认知、行为和情感存在与政府预期的错位现象。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肉牛养殖农(牧)户对良种补贴政策的认知不到位,养殖的肉牛品种不符合补贴标准。因此,养殖农(牧)户对肉牛良种补贴政策的响应不太敏感,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二)新品种培育和品种改良创新难度大
肉牛种业创新可通过培育新品种和对原有品种的杂交改良等多条路径来实现,但每条路径都面临较大的技术壁垒。为保证肉牛主要特征一致和遗传性能稳定,新品种培育至少要经过4个世代的连续选育,核心群要有4个世代以上的谱系记录和后裔测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第14、15条的相关规定,培育的畜禽新品种、配套品系和新发现的畜禽遗传资源在推广前,应当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审定,并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从技术层面来说,肉牛新品种培育成功的难度较大、周期较长。从中国现有畜禽种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看,当前国有畜禽种业企业研发的整体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同类企业,基础育种技术人员缺乏,课题短期逐利现象严重,育种、扩繁与养殖等环节的合作不紧密。而且,在技术上对原有品种的杂交改良同样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能单纯追求“新、奇、特”,更不能“是种就引”,要对选择杂交父本进行科学检验。
目前,内蒙古肉牛种质资源鉴定工作存在评价技术滞后、优良性状挖掘不足、品种特性描述不清等短板,一些地方品种选育进度滞后,如对扎格斯太牛、锡尼河牛和岗根席勒牛等珍稀蒙古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重视不足,不切实际地盲目杂交导致这些种质资源濒临灭绝。
(三)肉牛种业企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内蒙古虽然是我国牛肉的主要产地之一,但在较长时期内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科学化程度不高,肉牛种业商业化运作起步较晚。目前,内蒙古已初步建立起肉牛良种培育、扩繁和推广应用繁育体系,参与主体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科研院所、养殖企业(户)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机融合是系统功能发挥的重要前提,肉牛良种育种、扩繁与养殖的有效推进和信息反馈是肉牛种业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目标。在全区二十余家肉牛种业企业中,除了通辽京缘、科尔沁肉牛种业、谢尔塔拉农场、赤峰赛奥、赛科星等几家技术实力强、行业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外,其他肉牛种业企业的规模、技术和资金实力明显不足,体制机制僵化,等靠要思想严重,特别是对种牛、冻精、胚胎等产品的供应仍处于低水平的认知阶段。
从技术角度看,与肉牛种业企业规模对应的群体选择强度是开展高水平分子遗传和育种的基础要求,而且育种本身属于知识密集型劳动,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企业规模和人员素质是决定肉牛种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部分地区肉牛良种繁育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少数实力强、规模大的肉牛种业企业拥有知识产权并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当前内蒙古肉牛繁育各个环节的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在技术力量、规模等方面与其他发展较快的国有种业公司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制约着内蒙古肉牛繁育技术的研发投入能力、抗风险能力、推广能力、精液质量保障能力的提升,直接导致肉牛种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肉牛品种。肉牛良种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意味着肉牛育种、扩繁环节在技术、设备及人才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需要财政资金给予支持。目前,国家和内蒙古肉牛种业财政帮扶资金未能有效分配到育种、扩繁这一关键环节,对扶持对象的选择不严格、不规范,达不到有效激励的预期效果,,企业间的发展差距不断被拉大,,其“马太效应”更加显著。
(四)肉牛良种技术推广效果不理想
对肉牛良种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推动肉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但现实中肉牛良种推广的人才队伍建设缓慢、技术推广应用不规范、畜牧业生产者思想转换不及时等,导致肉牛良种推广效果不理想。首先,内蒙古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撤销了一部分乡镇机构,部分技术人员转隶乡镇政府,不再参与畜牧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致使乡镇技术推广队伍人员分散、规模缩小,,而且现有乡镇畜牧工作人员年龄偏高、技术水平较低,技术推广部门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导致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目前,内蒙古嘎查村级配种站、冷配点建设滞后,管理混乱。其次,虽然养殖农(牧)户大多认识到良种使用可以创造效益,但农牧民群体的科学认知水平有限、技术水平偏低,加上宣传和沟通渠道单一,使技术推广服务供给与农牧民需求相脱节。肉牛良种选择与使用的专业性较强,生产性能判定、适应性确认、配套技术、经济核算等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科学认知较低和技术水平不高的养殖农(牧)户不能充分理解和应用新技术,导致肉牛良种的生产性能因选择和使用不当而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不能有效传递至肉牛商品杂交养殖环节,大大降低了肉牛良种的推广效果。再次,一些肉牛企业、经纪人、配种人员利用种牛生产性能隐蔽、不易判断的信息不对称,贩卖假劣或者染病种牛、精液和胚胎,形成种牛的“柠檬市场”,扰乱种牛、精液、胚胎市场秩序,严重影响了有实力的企业和公司培育、扩繁及推广应用优质种牛的积极性。
三、内蒙古肉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建议
(一)加大财政对肉牛种业的支持力度
财政部门应设立扶持肉牛种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肉牛种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内蒙古应继续落实《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9-2025)》,提升国家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要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繁育企业系统开展生产记录、财务核算及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大力扶持以乡镇苏木、嘎查村为单位的基层核心群户的良种选育和推广工作。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对畜牧良种补贴进行科学调整,以缓解补贴供需错位带来的压力。另外,应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撬动和引进企业、嘎查村集体、家庭牧场等社会资本共同建设原种场、育种场、核心群户,发展紧密型纵向协作模式。自治区级财政、农牧部门应加大对肉牛原种场、育种场、核心群开展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和育种技术指导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淘汰部分落后企业,促进肉牛产业的商业化运行。重点支持通辽京缘、科尔沁肉牛种业、谢尔塔拉农场、赤峰赛奥、赛科星等优秀育种企业与扩繁场、核心群户合作经营模式,促进肉牛产业创新和品牌化发展,对基层核心群场的谱系档案、生产性能测定及生产数据的记录、上传和数字化建设给予全面持续的支持。对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排名靠前的种公牛站和供种能力达标的育种企业进行奖补,通过树立典型进而发挥示范效应。
(二)多措并举推动肉牛种业发展
目前,内蒙古肉牛种业发展处于新品种培育、杂种牛引进和地方品种改良的多元混合状态,其中杂种牛数量约为350万头,占内蒙古肉牛总量的40%,主要是乌珠穆沁白牛、草原红牛、荷斯坦牛等。虽然肉牛品种多样性特点突出,但杂种牛所占比例偏高。由此可见,在现有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三河牛、华西牛等肉牛品种的基础上,选育与农牧区资源相适应的新品种是内蒙古肉牛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内蒙古肉牛种业技术创新需积极整合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科研机构、核心群户等多方资源,利用分子遗传、生物信息、谱系档案等技术优势,调度育种联合实验室、育种研究院,开展科技攻关,促进育种、扩繁和养殖环节的有效沟通与合作。企业之间应形成种业联盟,在种畜、精液、胚胎产品营销方案等方面开展合作,在未来15年到20年内实现自主育种的重大突破,彻底解决我国肉牛育种过程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
通过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利用“大数据”和“云平台”等手段,推动华西牛、昭乌达牛、草原红牛等杂交育种技术、分子育种与生物工程技术的结合,强化育种数据分析能力,提升内蒙古肉牛新品种选育的品质和效率。在现有肉牛纵向、横向多点联合的复合工作机制基础上,创建通辽市、赤峰市等优势养殖区与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等高端养殖新兴区的种牛、精液和胚胎生产供应的协同机制,带动全区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在肉牛种源基地建设方面,应不断提升国家级核心场的技术水平,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2个核心群达1000头以上的国家级核心场,鼓励培育国内排名前100名的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华西牛育种场,确保具有后裔测定的三河牛采精种公牛保持在60头以上,力争到2025年培育出乳肉兼用的西门塔尔牛、华西牛、科尔沁牛和三河牛后备种牛均达到1000头以上,乳肉兼用的西门塔尔牛和优质采精种公牛达到100头以上。
(三)推进肉牛种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内蒙古肉牛种业产业链需及时补链强链延链,打造高质量肉牛种业企业是完善产业链的必要环节。未来需要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及联合机制,鼓励和引导私营企业、家庭牧场等适度扩大种牛规模,保证优质种质资源的供给。通过对土地供应、资金筹措、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带动内蒙古肉牛种业企业研发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引入优良品种、创造品牌,进而实现肉牛种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通过自治区、盟市级政府、农牧部门和畜牧协会、科协组织牵头协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战略合作形式整合现有肉牛种业企业,推进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及家庭牧场横向一体化经营,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领域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以现代种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强化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等重要环节建设,重点培植育种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育繁企业,进一步提升通辽京缘、谢尔塔拉农场、赤峰赛奥等企业在育种、成果转化、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并购重组、吸引社会资本、上市融资等方式延伸产业链,继续落实“科技兴蒙”行动政策,力争到2025年培育出3-4家育繁推一体肉牛种业企业集团,在种源研发、生产和经营等领域实现范围经济效益,提升西门塔尔牛、华西牛、科尔沁牛等核心群户的选育推广积极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西门塔尔牛、华西牛、科尔沁牛、三河牛等本土肉牛品牌,引领肉牛种业企业尽快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四)加强肉牛良种推广体系建设
肉牛种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种质资源的普查和评价,育种、扩繁、推广需要产学研密切协作。其中,良种推广体系建设是建构产学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体系的关键。
首先,要夯实内蒙古旗县、乡镇、嘎查村等各级肉牛改良、推广机构的组织基础。依托国家现代畜禽种业工程以及农业农村部和自治区政府肉牛种业项目、良种补贴政策的红利,支持专业养殖嘎查村发展紧密型的纵向协作模式,鼓励基层核心群户和养殖专业户积极参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不断改善国家级、自治区级种公牛站、原种场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育种场、核心群户开展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后裔测定等基础性工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强化畜禽种业考核评价,提高人工授精服务站点和畜禽种业改良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打通肉牛良种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其次,要加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在保证各级推广人员合理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专业养殖嘎查村为单位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自治区农牧部门、科协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教育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再次,要对良种推广的工作途径和宣传手段进行梳理和总结,积极利用抖音、微信、快手等大众新媒体宣传方式,确保畜牧业生产者能够充分了解本地区肉牛改良的支持政策,掌握主推品种、技术要求,更好地接受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