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之间 被重新“定义”的养牛之路
尽管很多奶牛养殖者都在期盼行业出现拐点,但是持续下跌的生鲜乳收购价格也在说明,奶业困境仍在持续。
在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王乐君表示,近期肉牛、奶牛的价格跌幅较大,上半年牛肉和生鲜乳的价格比分别下跌12.1%和12.5%,肉牛和奶牛的养殖陷入了亏损。由于供应惯性增长,短期内价格还会在低位运行,养殖脱困难度较大。
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奶牛养殖行业要如何跨越产业发展周期?成了摆在每个养牛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牧场“减牛”——直面困局
行业步入困境,如何才能渡过难关?去产能成为产业发展重点提及的举措之一。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在近期公开表示,2024年生鲜乳过剩情况显著高于2023年,公斤奶利润空间为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记录以来首次进入负值,行业亏损面超过80%。
李胜利建议,2024年适当压缩奶牛产能,增加淘汰成母牛约30万头,每天减少8000吨奶才能大幅缓解产能过剩。
事实上,奶牛养殖产业的去产能工作,早从2023年就已经开始。
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三道桥镇和平村俊峰牧业,牛群结构调整工作在2023年年初开始,陆续淘汰了几千头奶牛。也正是这个决定,为牧场接下来发展储备了重要的流动资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牧场的成本压力。
俊峰牧业负责人边俊峰坦言,当初为牧场进行“减牛”工作时,并不是很坚决,但是根据自己进入行业几十年的预判,边俊峰还是决定立即开始这项工作。就在2023年下半年,奶牛价格持续下跌,很多地区牧场奶牛收购价格跌至万元以下。
据悉,牧场淘汰奶牛的数量在2023年达到了约90万头。到2024年以来,生鲜乳产能去化初见成效,3月份至今,全国每天消减近4500吨原奶,合计15万头泌乳牛,主产区散奶价格已有所上涨。
但目前来看,国内牧场持续进行的“减牛”去产能的工作预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建议国内排名前二十的大牧场能够主动减少15%—20%的奶牛存栏量。”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从短期来看,当下奶业急需调整供给量。
对于产业发展而言,要如何尽快恢复供求平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室主任刘长全近期也表示,需求整体上是个慢变量,要想尽快恢复供求平衡,毫无疑问是调整生产能力。“按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原料奶产量增长了6.5%,今年一季度增长5.1%。按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辐射牧场监测数据,2023年8—12月,原料奶产量增幅甚至持续上升。”
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为何产能还能持续快速增长?刘长全表示,“这两年大量社会牧场、中小牧场在退出,减少养殖规模。原料奶总产量的增长是大规模养殖主体驱动的,背后原因有大规模养殖主体投资决策逻辑的变化,也有过剩格局带来的利益分配关系变化的驱动。因此,量多的原因已经发生变化。而且,现在驱动过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供需格局的后续发展以及原料奶价格。”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河北、山西、内蒙古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同比连跌27个月,为201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持续下跌的奶价让很多养牛人压力重重。据李胜利估算,按每公斤奶亏损0.4元、每头牛日产奶量35千克计算,一个1000头牛场每年对现金流的消耗达到240万元。预计在调整期,小牛场将出现30%以上的退出,部分大型牧场发生重组和并购。适当出清和压缩产能有利于缓解生鲜乳供给过剩。出售部分中低产牛甚至后备牛,保障现金流安全,是牧场第一要务。
江苏家惠牧业集团董事长宋慧亭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行业低潮对南方奶业影响非常大,南方退养的速度比北方更快,接下来南方甚至可能出现无奶农省市。“从目前的情况预判,至少要到2025年夏天,奶价才会企稳。现在正在推行降产能,去产能,尽管很‘残酷’,但我认为是目前唯一的出路,也是必由之路,希望行业早日回归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产业“加码”——追寻出路
伴随着奶价下跌、奶牛价格走低、养殖成本波动等因素的叠加,奶牛养殖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期间,养牛人一边缩减养牛场规模,以减少亏损,一边努力增加自有渠道,等待新一轮产业发展行情的到来。
从去年以来,一款名为“马五五”奶皮子老酸奶在直播平台上热销。这款以开盖就有一层黄色奶皮子为典型特征,并具备甜口、量大、价格适中等消费者喜欢的各种“元素”,不仅成为酸奶产品中的一股“清流”,更成为很多行业人关注的焦点。
负责人马喜军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初建设乳品厂只是因为看到本地特色乳品很受欢迎,因此萌生了建厂卖乳制品的想法。乳品厂的顺利运转,也为马喜军的小黑山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过剩原奶”提供了最有力的“消化方式”。
事实上,面对着乳品消费的“新时代”扑面而来,传统奶牛养殖产业早已开始探索奶业市场发展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养牛人也开始寻找全新的发展出路,建立自有品牌和渠道。
在记者采访中,国内很多中小牧场正在或已经走入建设乳品加工厂这条全新的产业发展之路,但养牛20余年的马喜军也向记者坦言,从养牛到卖乳制品,再到扩充生产线,品牌能够打开市场既有着歪打正着的幸运,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这条路对于一个养牛人而言,并不好走。”
内蒙古希吉尔乳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云呼和也有同感。
作为“牛二代”,云呼和更精通如何养好牛,如何和奶牛“打交道”。但是如何和乳品市场“打交道”,这对于他而言很有压力。
为了给自家品牌琪波尔系列产品找到稳定的产品渠道,云呼和一直都在寻找适合的销售团队。从牧场养牛到乳品加工生产,再到跑市场销售,“这条路远比想象中的更难。”
在上海睿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军伟看来,中小型牧场通过自建小型加工厂,把原奶转化成为乳制品,解决原奶销售问题会成为当前的一种趋势。“但中小牧场没有研判市场的竞争情况,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乳品竞争激烈,价格战频繁,中小型牧场所建的加工厂必然会被卷入到市场的竞争当中,这依然很难解决当前中小型牧场所面临的问题。当然,如果中小型牧场所建设的加工厂能够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比如特色奶酪、休闲零售奶制品等,会存在一些市场机会。”
对此,宋亮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相比于更具“市场经验”的乳品企业来说,牧场办工厂卖奶并非易事,“但由于中小牧场抵御养殖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原料奶受制于下游企业的需求,因此,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小牧业发展这种自有品牌产品加工和销售,从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市场风险,有助于牧场或是养殖企业的自救。”
行业“格局”——正在改变
“加”“减”之间,很多养牛人在本次奶业市场发展的深度调整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据媒体报道,温州部分地区的中小牧场,由于奶价太低,并且很多乳企不断压低收购价格,或合同到期不再续约,已无法生存,被迫下退出。
而在近日,备受关注的北京双娃乳业有限公司在呼伦贝尔的阿荣旗奶牛养殖场在第九次拍卖中,最终以2708.055万元成交。
此外,7月23日,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促进银川市牛奶产业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合理调整养殖规模。按照稳住“基本盘”发展思路,坚决去产能,暂停新建、扩建奶牛养殖场。鼓励国有企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小养殖企业资源,对并购重组后奶牛存栏达5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给予政策项目倾斜。2024年银川市奶牛存栏稳定在29万头左右。
回首奶牛养殖产业发展几十年的历程会发现,“变”始终是养牛时代的主旋律。在当前的奶业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从宏观的产业发展进程还是微观的牧场养牛之路,变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养牛人的未来。
可以看到,原奶价格持续下跌,上下游压力越来越大。上游奶牛养殖企业以及牧场也在加快优质牛群的建设,不断加快种源自主进程、支持种公牛遗传评估和培育、提高饲料转化率、发展智能化养殖等,提高奶牛生产效率和原奶品质。
在乳品消费端,国家也相继出台多种政策促进乳制品消费。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促进鲜奶消费。与此同时,下游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拓展销售渠道。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养牛人坦言,对于当前奶牛养殖产业的发展虽然有些“看不清”,但是他们始终相信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只有跟准市场节奏,才能穿越养牛周期的“迷雾”。
未来的奶牛养殖行业该如何走?
宋亮表示,从长期来看,奶业需要根据各地土地、草料等情况来统筹奶牛饲养和原奶生产量。这一做法有些类似于配额,有助于行业进行资源统筹利用并实现供需平衡。此外,还可以建立起统一的供求预测预警体系,通过以销定产来助推奶牛养殖业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