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食物观视角下中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提升对策
一、引言
“大食物观”是党中央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的体现,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不仅应关注数量安全而且应关注质量安全。从更广度把握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之时代要求。大食物观下,“吃得营养、吃出健康”的膳食需求,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及绿色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对居民食物安全和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层面的挑战和要求。在大食物观视角下,如何实现中国渔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厘清大食物观下我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大食物观的内涵,概括了大食物观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渔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三高”之理论出发梳理了产业发展现状,归纳了渔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从坚持科技创新、加强政策引领、促进产业升级、深化科学研究等方面探索了中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沿路径,以期为践行大食物观下中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二、大食物观视角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本文基于大食物观强调的食物质量安全,对照高质量发展供给体系“三高”的核心内涵,将大食物观下的渔业高质量发展定义为: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之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指向,以高效率、高效益生产方式为全社会持续而公平地提供高质量水产品和服务的渔业发展。从供给角度看,这种高质量发展内在地要求“三高”,即渔业供给体系质量高、渔业供给体系效率高、渔业供给体系稳定性高。
高质量发展要求要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渔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求渔业供给体系质量高。渔业供给体系质量高,要求渔业经济再生过程中要素投入、中间品投入和最终产出三个环节的质量都要高。要素投入质量高是指渔业劳动力、渔船、水域空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技术、以及数据要素的质量高;中间品投入质量高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如鱼种、饵料、病害防控药物等)能够很好地满足生产需要;最终产出质量高就是要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水产品和渔业服务,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高质量发展强调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渔业高质量发展其次要求渔业供给体系效率高。渔业供给体系效率高,应当体现在渔业经济再生产过程的技术效率高和经济效益好的有机统一。不仅表现为各类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高,如单位捕捞努力产量、单位水产养殖面积产量(产值)、人力资源效率(产值)、单位渔业劳动力产量(产值)等达到高水平,还要求所用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合理配置,使各类要素边际生产率和边际报酬达到最高,渔业再生产各环节中的经济主体均获得较好收益,以及渔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份额大。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效率与福利的动态平衡,渔业高质量发展同样要求渔业供给体系稳定性高。食物生产对气候、生态、资源、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而鱼类和渔业产品的生产则可以改善这些影响。渔业供给体系的稳定性高,应当体现在渔业经济运行平稳、渔业重大风险可控、渔业资源环境可承载、渔业发展成果包容共享。
三、大食物系统构建中我国渔业发展的现状
渔业是大食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之一。水产品营养丰富,对许多国家人民的营养需求和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68,652.77万吨。其中,稻谷产量20,849.48万吨;小麦产量13,772.34万吨;玉米产量27,720.30万吨;大豆产量2028万吨。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541.43万吨;牛肉产量718.26万吨;羊肉产量524.53万吨;禽肉产量2443万吨。禽蛋产量3456.38万吨;牛奶产量3931.63万吨。《202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水产品产量6865.91万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565.46万吨;捕捞水产品产量1067.47万吨。水产品产量超过了猪肉、牛肉与羊肉之总和,渔业为国人提供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动物蛋白。2002年至今,我国猪牛羊肉与水产品产量变动趋势详见图1。明显可以看出,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且从2019年开始水产品产量(6480.36万吨)超过猪牛羊肉合计产量(5410.11万吨),2022年水产品产量(6865.91万吨)比2002年(4565.18万吨)增长了50.40%。
正是因为渔业是大食物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渔业发展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国渔业发展有个方针问题,“应当以养为主”。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江河湖海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打造“蓝色粮仓”。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新起点上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经济发展质量可以通过居民收入状况等经济成果分配情况、居民受教育程度等人力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等经济效率水平及资源和社会状况等指标反映。因此,文章将分别从资源配置(水产品供给能力、渔业综合科技支撑能力)、经济效益(渔业产值与渔民收入)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概述我国渔业的发展现状。
(一)水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推进以养为主的方针以来,随着渔业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及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品产量和需求量持续增加。根据历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构建我国水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的变动趋势图(图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品供给量大幅增加。2022年达6865.91万吨(包含远洋渔业产量),是1978年465.35万吨的14.75倍,是1949年44.79万吨的153.29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1978年的4.9kg增加到2022年48.6kg,年均增长5.35%。
我国水产品供给能力的不断提升为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因此跃升为全球水产品生产第一大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水产品供给格局和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据估计海产品的蛋白质含量约为7.7%,超过畜禽等蛋白质含量约2.6%的2倍,渔业食品至少提供了人均动物蛋白摄入量的20%,且更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全球范围内鱼类消费的增长率已经超过了人口的增长率和畜禽蛋白类产品消费的增长率。
(二)渔业科技综合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渔业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极大地提升了渔业的生产效率。在海水养殖业中涌现了五次浪潮,淡水养殖业中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十三五”以来,我国渔业科技为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节能环保、渔业装备升级、渔业信息化等领域提供支撑保障,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近年来,海水养殖业正在兴起以现代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浪潮,“深蓝1号”等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渔场相继建成投产,2022年5月20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交付运营,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在淡水养殖业中集装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稻鱼(稻蟹、稻虾)综合种养方兴未艾。
(三)渔业产值与渔民收入均大幅提升
从渔业产值看,国家统计数据(图3)表明,2022年渔业产值达到15,467.98亿元,在大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1.58%上升到2022年的9.91%,渔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加。
从渔民收入看,历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数据(图4)显示,渔民人均收入水平从1978年的93元上升到了2022年24,614.41元。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4元是渔民收入93元的1.44倍,自1983年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2022年,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614.41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20,133元的1.22倍。
(四)渔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趋势正在逐步扭转
在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方面,我国创造海水贝类养殖产量长期稳定增长(从1983年的28.28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1569.58万吨)、青草鲢鳙鲤鲫鳊七大家鱼立体综合生态养殖、稻鱼(虾、蟹)综合种养等奇迹。《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养殖水产品产量4962万吨(不含藻类),占同期世界水生动物养殖产量8750万吨的56.71%,是全球养殖水产品(不含藻类)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缓解我国渔业资源压力的主要手段。2022年全国养殖水产品和捕捞水产品的产量分别是5565.46万吨和1067.47万吨,在全国水产品产量(含远洋渔业)的占比分别是81.06%和15.55%,养殖产量和捕捞产量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增殖放流方面,“十二五”以来,全国已累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近124.9亿元,放流各类苗种超过4559.4亿尾。在捕捞努力控制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推进渔船数量与马力指标“双控”制度以压减海洋捕捞努力量。《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22年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总数12.91万艘和1300.73万千瓦,比2021年的13.21万艘和1331.59万千瓦分别下降2.44%和2.32%,比2012年的19.42万艘和1327.08万千瓦分别下降33.55%和1.99%。在长江禁捕方面,划定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实施了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开展了增殖放流活动,创建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等。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193种,比2020年的168种增加25种,多数经济鱼类的平均个体重量普遍增幅在15%-30%,珍贵物种长江江豚数量从2017年的1012头增长到2022年的1249头,实现历史性回升。
(五)我国渔业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我国渔业产量已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通过水产养殖业的巨大发展为全球反贫困、反饥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国际渔业话语权得到大幅提升。我国顺应世界渔业发展的新趋势,多方位参与国际渔业治理规则顶层设计,与有关国家签署了20多个双边渔业合作协议。积极参加联合国国家管辖海域外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BBNJ),与周边国家联合增殖放流、澜湄水生生物保护及渔业合作。积极参与《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联合国大会可持续渔业决议、世界贸易组织等谈判磋商,成功举办第四届全球水产养殖大会和首届中国—太平洋岛国渔业合作发展论坛等,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国际渔业治理机制。
四、大食物观视角下中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
受资源和环境制约,我国食物持续增产压力加大,食物供求偏紧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同时,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进一步影响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结构,加剧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这就更加要求我国渔业供给体系需以其高质量运行来为大食物系统的供给能力提升做出贡献。尽管我国渔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与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高”要求相较仍任重道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渔业供给体系质量来看,投入产出与中间投入品质量仍需提高
1.尽管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但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022年4月26日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再次强调了鱼肉水产类的重要性,建议居民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g。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从1978年的3.5kg/年增加至2021年的14.2kg/年,距离膳食指南推荐的300-500g/周(对应广义消费量约为28.8-48kg/年),仍有较大差距。以2035年居民年均水产品摄入量达到“膳食宝塔”推荐量的中值为目标,人均广义消费量要达到38.5kg/(人·年),王宇光等(2021)基于水产品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估算模型测算2035年消费需求要达到9270万吨,对应国内生产量则需要达到8000万吨,以2022年国内水产品产量6866万吨为基础,仍需增加16.52%。
就水产品质量而言,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但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现象仍然存在。当前我国水产品质量已大幅提升,如图5显示,我国水产制品的合格率逐年增加并于2018年超过食品安全总体的合格率,2021年我国水产制品合格率达98.70%,比食品安全总体合格率高1.39个百分点。然而,生产环节的合格率来看,水产品的生产合格率仍低于所有农产品的总体生产合格率,详见图6。
2. 从渔业资源生态系统质量来看,我国渔业资源生态系统尚未得到很好恢复。由于长期粗放、单一的生产模式使渔业发展面临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渔业资源养护方面缺乏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和生态系统管理等,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统计数据表明,无论是海洋捕捞还是淡水捕捞,我国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仍然很低(见图7),说明近海也好、内陆水域也罢,其渔业资源仍未完全恢复。
3. 从渔业劳动力投入来看,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总体而言,我国渔民的受教育程度与二、三产业的从业者在受教育程度上有较大差距,渔民的培训强度也在大幅下降,且专门从事技术推广和研发的技术人员缺乏。笔者调查表明,目前海洋渔业中的从业者老龄化严重,从业者绝大多数在50岁以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素质和技能且老龄化严重,部分渔业劳动力难以运用先进的渔业生产技术和装备,难以适应渔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4. 从中间投入品来看,苗种、饲料、病害防控用品的效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从水产苗种看,优质苗种需求强烈而供给能力不足,以海水鱼为例,在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跟踪的九大养殖品种中,良种选育研发滞后。从饲料方面来看,如何减少对野生鱼类饲料的依赖是产业发展面临的较为紧迫的问题。Froehlich等(2018)指出对于大多数水产养殖生产而言,其饲料投入如鱼粉鱼油的生产主要来自野生鱼类,若以目前的速度使用鱼粉鱼油,产出的增长将受到这些野生鱼类减少的限制。以海水鱼为例,鲜杂饵料仍在广泛使用,饵料质量参差不齐,配合饲料原料进口依存度太高,饲料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从病害防控体系来看,挪威等水产养殖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疫苗防控是水产养殖提质增效的关键。然而,我国直至目前为止,仅有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灭活疫苗 (NH0618)、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等为数不多的渔用疫苗。病害种类多、频发常态化、发病诱因复杂以及新发疫病不断出现等问题至今仍困扰着我国渔业高质量发展。笔者2023年沿着我国一万多公里海岸线的152户生产者调研结果表明,受种质、饲料、病害等因素影响,我国河鲀、大黄鱼、金鲳鱼、大菱鲆、军曹鱼、石斑鱼、牙鲆、海鲈鱼、半滑舌鳎的养成率仅分别为80%、77%、75%、70%、62%、60%、60%、46.3%、30%。
(二)从渔业供给体系效率来看,水产养殖GTFP仍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宏观层面上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质量,微观层面涉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等问题,是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内容。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中国现阶段渔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实证结果表明,从海水养殖业来看,1982年以来单位海水养殖水面产量、单位劳动力产量有所增加,但若把环境污染等非期望产出计算在内,则我国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仍需大幅提升;从淡水养殖业来看,“十一五”以来,中国各省份淡水养殖业GTFP均值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0.561升至2021年0.984,但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均值依然小于1,反映我国淡水养殖业GTFP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三)从渔业供给体系稳定性来看,存在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饲料原料进口依存度高、养殖保险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首先,就目前我国渔业产业链而言,加工业发展滞后,其在产业链中的“稳定器”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大食物观下渔业发展的稳定性目标需要通过高新技术提升渔业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实现全产业链的纵向融合。然而,根据历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水产品加工产值在渔业总产值的占比从2007年的40.68%下降至2022年的30.93%。由于水产品属于易腐性产品,水产品加工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市场拓展,降低了广大居民水产品可获得性。Naylor等(2021)及 Ryckman等(2021a, 2021b)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多数情况下,水产品仍是关键营养元素摄取的主要来源。就我国而言,农村居民水产品消费也远低于城市居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10.9kg,仅为城市居民的65.27%。如何推进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渔业高质量发展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受近几年新冠疫情影响及近期日本核废水排海等冲击,近期水产品国内消费者信心不足,而国际针对我国渔业的打压升级,水产品加工企业面临需求下降而产能调整困难、资金周转紧张等多重压力。
其次,水产养殖所用饲料的原材料进口依赖度高,饲料价格与品质波动大。作为水产养殖的基础,饲料主要由鱼粉、谷物原料和油脂等制成,鱼粉和谷物原料往往占到饲料成本的50%以上。然而,鱼粉等进口依存度过高,伴随外汇汇率上升,饲料成本大幅上涨(详见图8)。调查表明,为应对鱼粉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成本影响,饲料生产商要么提升渔用饲料价格,要么为维持饲料价格稳定降低饲料中的鱼粉含量,由此则进一步导致了饲料质量不稳定,最终直接挤压了养殖生产者的利润,如果通过延长养殖生产周期或降低养成率而使养殖生产者受损,则又会威胁到水产养殖生产的稳定性。
四、推进我国渔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大食物系统的对策建议
食物生产对气候、生态、资源、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技术改进、管理规范、避免浪费等措施需协同作用才有可能改善食物系统对地球资源的破坏。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要求,更是经济社会多方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促进结构的协调优化,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和对外开放格局。创新效果与劳动力的知识水平高度相关,通过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等增加人均水产品占有量、提高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潜力是巨大的,而这种潜力的发挥不仅取决于渔业体制机制的改革,也取决于种苗、饲料、病害防治、养殖模式等技术创新。
(一)加强质量监管,保障渔业供给体系质量
建议相关主管部门从条件相对成熟的主要养殖品种开始,尽快分品种制订苗种质量标准并加强监管。另外,养殖生产过程监管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以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为例,目前对生产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包装袋的回收监管是缺失的,由此造成众多塑料包装袋被遗弃在池塘边和海洋里,对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为此,建议多部门联动,建立“谁生产、谁回收”的监管制度。从增殖与捕捞业来看,关键是要提升内陆水域及近海生态系统质量的监管。从渔业产业链来看,不仅需要持续做好流通、加工产品质量监管,也需要加强对餐桌浪费的监管。多次水产品安全质量事件的发生已经表明,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偏好消费鲜活水产品的国家而言,流通环节的监管是保障水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建议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协同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加强水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尤其是流通过程中水产品投入品的使用监管。同时,建议引导大众的观念从消费鲜活、冰鲜水产品向消费冷冻、加工水产品转变,同时加强对餐饮企业餐桌浪费行为的监管。
(二)坚持科技创新,提升渔业供给生产效率
在养殖水域生态技术方面,建议重点加强循环水养殖、尾水处理等技术研发与推广。在优质苗种供给方面,建议不仅重视针对养殖品种的抗逆性状、雌雄差异等影响养成率方面的科技创新,还要重视针对成长速度等影响养殖周期的科技创新。在饲料科技方面,鱼粉替代型高质量全价配合饲料的研发应当受到高度关注。在病害防治方面,建议以防为主,重点加速水产疫苗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养殖模式方面,建议加强水陆(海陆)接力、分阶段专业化生产模式的研发创新。在设施设备方面,建议加强深远海养殖所用的设施设备(如抗风浪深水网箱、清洗网箱的水下作业机器人)等研发。在加工领域,建议在重视预制菜等适销产品之技术研发的同时,重点提升加工产品品牌塑造力,加快市场拓展,引导消费模式转型。在流通领域,建议重点加强低温物流、冷链物流技术创新。
(三)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为构建稳健的渔业产业链提供保障
为防范渔业生产的高风险,建议以政策性保险为引领,以商业保险和互助保险为基础,再保险为保障,构建我国渔业保险体系。考虑到捕捞业中船东互保等体系已相对完善,建议近期以水产养殖互助保险、政策性保险及再保险为重点,推进保险体系的完善工作。为更好发挥其产业链“稳定器”的功能,建议进一步落实帮助水产加工企业融资脱困的支持政策,完善加工水产品的差异化开发及品牌塑造之引导政策。作为全球最大鱼粉消费国和水产养殖大国,要构建稳健的渔业产业链、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开发鱼粉替代型全价配合饲料势在必行。建议加大对这一领域科技研发的项目支持,并建立鱼粉替代型全价配合饲料的生产、使用补贴政策,引导养殖生产者转变饲料使用行为,逐步朝着使用此类饲料的方向转变。
(四)加强渔业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研究,为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一是加强基因编辑等品种选育、疫苗防控、配方饲料、养殖新模式等渔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技术的经济研究,为关键支持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二是加强主养产品及土著品种增殖放流等生物经济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为水产养殖模式优化与近海渔业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三是加强气候变动对渔业经济结构、布局、稳健性的影响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动对我国乃至全球渔业影响提供学理支持。四是加强大数据赋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研究,为促进渔业现代化进程贡献成果。五是加强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为渔业经济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改革提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