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保驾护航,2024年植保无人机迎来增量市场:应用场景和海外市场!

农财两部刚刚下发的《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意见》(以上简称《意见》):全面开展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购置补贴工作,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继续实施备案管理,按有关规定引导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农业领域规范应用;补贴对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补贴操作要求与常规补贴产品保持一致,对产品及生产企业条件的相关要求,根据《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调整。

以上内容的点睛之笔是“两全”——全面开展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购置补贴工作,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有了“两全”政策的支持,国内植保无人飞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植保无人机行业资深人士认为,有了“两全”政策的支持,未来国内植保无人飞机需求量有望从当前的5-6万台的水平迈过10万台的台阶,这是因为多场景市场和海外市场孕育着巨大增量。

一、多场景市场的增量和机遇

近两年,国内用无人机直播水稻,施液体肥,撒颗粒肥,投鱼饲料,甚至养牛养羊的开始多起来了,2023年大疆公司卖出去的飞机播撒面积首次超过2亿亩,而极飞、拓攻、极目等公司也在加紧布局撒播市场。下面我们就分析以下几个重要的作业场景:

1、无人机播撒市场

可以说当下无人机最重要的两个功能一是植保,二是播撒,大疆和极飞近几年销售的新机型出厂时都会标配播撒装置。

笔者在经销商门店看到极飞P150自带的70公斤的播撒器,其载荷量已经超过了一些小型播种机的装肥量,意味着飞机播撒正在快速取代地面播种机和撒肥机。

植保无人飞机的播撒作业指的是直播和化肥、有机肥等肥料的喷撒,极飞P150最大播撒推料速度更是高达280公斤/分钟,P150 搭配全新的极飞睿播系统,11秒撒完一袋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播撒任务,有飞手在河北沧州小麦追肥时一天撒了35000斤颗粒肥。

无人机直播是个千亿级市场,国内水稻种植面积在4.5亿亩左右,小麦3.5亿亩左右,商品牧草种植面积0.2亿亩,油菜约1亿亩,杂粮约为0.5亿亩,小麦部分条播部分撒播,水稻、油菜、牧草和大多数杂粮理论上都可以直接撒播,也就是说国内大约有7亿亩的庄稼是直播无人飞机的潜在市场。

一台飞机负责1000亩飞播,国内需要70万台飞机,取一半的数也有35万台,按一台飞机市场售价4万元算有近300亿元的硬件需求,加上易耗品电池、发动机油、桨叶、喷头,以及衍生出来的金融、保险等业务,有约500亿元的硬件需求,如果再加上几亿亩潜在播种面积以及国外广阔市场需求,直播无人机千亿蓝海市场触手可及。

撒肥也是个千亿级市场。无人飞机撒肥市场的规模和体量显然要远远大于直播市场,因为像玉米、棉花、土豆等农作物并不适合直播或撒播,所以说撒肥是个千亿市场似乎更有说服力。

2、无人机水产养殖

无人飞机正在大举进入水产养殖领域,高效率的无人飞机正在快速替代人力。

在水产养殖中,无人机的作用不仅仅是投喂饲料,事实上它的使用领域和场景正在不断地延展和丰富,如鱼塘消杀、巡逻、数据收集等。

有试验表明,极飞T150大飞机,在小龙虾养殖中,以2公斤/亩投饲料,航线间距离12米,飞行速度13.8米/秒,满载70kg的情况下,一小时可以投喂630亩,相当于20名工人投喂速度,但一台无人飞机用工2人,一人操作一人装饲料,同时自动化飞行的飞机,一个机手可以操作5架飞机,能大量地节省人工费用,效率和成本优势非常明显。

目前在江苏、浙江、湖北、广东等地区已经在大量地用植保无人飞机给大闸蟹、小龙虾、海参养殖投喂饲料,一架飞机两个人可以承担3000亩水产养殖,而用人工划着小船则至少需要20多人,从劳动频率和成本上,用无人机更划算,所以在南方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专业的服务组织,承包了大面积鱼塘的投饲服务,植保是低频作业,而投饲是高频作业,再加上水产养殖是高收益行业,所以投饲无人飞机的收益率明显要高于植保作业。

3、无人机果园、蔬菜运输

在快手上笔者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在用遥控器指挥着一架飞机运西瓜,现实的农业生产中,植保无人飞机应用于果园、蔬菜种植基地运输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山地果园的运输。

从2020年开始国家农业政策的主基调是“以粮为纲”,政策限制基本农田和平原地区上等良田种植果蔬花卉苗木等经济类作物,所以当下很多地方的果树已经上了山,在山上种果树容易,因为十年八年的只种一次,但是采摘和运输就是大问题。

目前山地丘陵果园运输最好的解决办法,一是修轨道运输车,二是无人机运输,两者各有利弊,大规模种植户,比如种植规模超过1000亩,自己投资轨道运输车划算;小规模种植户,如100亩以下的修改轨道运输线不划算,如果没有修机耕机的话,用无人机运输最划算。

据拓攻公司内部某销售负责人讲,当前在水果集中种植区,尤其是南方柑橘种植户,水果吊装运输已经成为刚性需求,极飞和大疆都研发出了水果吊装的专门的装置。

我国水果种植面积约为1.8亿亩,其中柑橘约为3700万亩,苹果3000万亩,西瓜2200万亩,桃1200万亩,我国丘陵山地面积占比达70%,大量的果园、蔬菜基地在丘陵山区。

如果无人机运输量大且经济上划算的话,后期将是农业无人机的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这也将减少大量的基建投资,也将让适合种植果树、中药材等经济类作物的山区土地被充分利用起来,也可为解决国内土地资源紧缺和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二、海外市场:贸易机会和产业输出

全球范围内看,只有中国有农业用多旋翼无人飞机完整的产业链,且中国的无人飞机产业链的效率和成本优势无出其右,大疆、极飞等企业在全球中小型植保无人飞机行业占有率超过70%,国产农业无人飞机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后期国内植保无人飞机,不仅仅是扩大全球销量,而是要积极地进行产业输出和产业链输出。

1、海外贸易求增量,跳出红海觅蓝海

国内是全球植保无人机最激烈的市场,没有之一,且国内植保无人飞机市场已经形成了大疆一枝独秀而千企凋零的“马太效应”特征的市场竞争格局,在国内市场,除大疆外的企业和新进入的企业很难超越大疆,所以国内植保无人飞机最好的战略选择是避开大疆的锋芒,要么选择如丘陵山地果园等细分市场,要么是跳出国内红海到国外寻找蓝海市场。

红海市场的战略不是选择单挑行业霸主,而是寻找蓝海市场。近几年深圳、广州、珠海、南京、杭州、青岛等地的十几家以植保无人机为主业的外向型企业,虽然在国内名不见经传,但在海外市场却已经打开了局面,如青岛中飞、天辰北斗等公司。

走出去海阔天空,中国造植保无人飞机的增量不在国内,而是在海外市场,国产植保无人飞机在全球市场都有竞争力,相对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竞争对手少,潜在需求巨大,且生产企业有议价权,也意味着比国内更丰厚的利润。

2、产业输出才是真正的出海

基于国内强大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国产植保无人机不仅仅是通过贸易的形式卖飞机,更重要的是产业输出。

产业输出分为产能输出、技术输出、产业链输出、商业模式输出四种模式,目前看中国植保无人飞机的优势在于巨大的产能和国内的高效率的配套体系,所以国内植保无人机企业最好是以产能输出的形式走向海外,也就是说以零部件出口到国外组装的形式,想输出完整的产业链比较困难。

产业输出相对于简单的贸易,可以避开所在国很多贸易壁垒,另外在一个国家投资建立生产工厂也会得到一些政策和税收上的支持。

结语

从2010年开始商业化应用,到2016年大疆公司进场助力,近15年时间,国内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植保无人机产业链和生态圈。

近10年努力,植保无人飞机终于获得了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两全”补贴,我们相信通过增加功能和拓展使用场景,以及开发海外市场和产业链输出,国产植保无人飞机将会迎来全新的发展时期,当然全行业销量上台阶也指日可待。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