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遇到“牛周期”,又碰上“羊周期”,“双管齐下”猪价上涨能否持续?

截止到上周末,全国生猪均价达到每公斤18.4元,创下近18个月以来的新高,表明“猪周期”进入了上行区间。监测数据显示,从五一假期结束到6月7日的一个月时间,全国生猪均价涨幅超过26%。截止到上周末,全国生猪均价已经达到每斤9.2元,这是近18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猪价快速上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生猪供应减少

产能调减:自去年年初以来,能繁母猪产能持续调减,特别是去年四季度加速调减,影响了今年下半年的商品猪供给。供需从过剩逐渐趋于平衡,甚至出现偏紧局面。

2. 二次育肥需求

市场策略:猪价上涨促使养殖户大规模收购临近出栏的生猪进行二次育肥,减少市场上的生猪出栏量,进一步推高了猪价。

区域影响:这种现象在北方尤为明显,养殖户看涨下半年猪价,补栏情绪高涨,推动价格上升。

3. 消费需求增加

季节性消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消费需求显著增加,推高了猪肉市场需求。季节性因素加剧了市场的供需失衡,进一步推动猪价上行。

不过,猪价上行的同时,牛羊肉价格却在下行,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从今年年初到5月底,全国牛肉价格已经下跌了超过10%,降幅在6~7元/公斤。而牛羊肉对猪肉有替代效应,“猪周期”和方向相反的“牛周期”“羊周期”叠加,猪价的涨势是否会被对冲和削弱?

从消费量来看,牛羊肉与猪肉的市场份额存在明显差异。牛羊肉的消费总量仅占肉类消费的15%左右,而猪肉的消费则占到59%左右。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中,猪肉的地位远高于牛羊肉,这使得牛羊肉对猪肉价格的影响相对有限。

尽管在夏季,牛肉相对于猪肉可以制作为更多的凉菜,需求有所增加。同时,夏季烧烤的流行也推动了羊肉的需求,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压制猪肉的需求,抑制猪价的上涨。具体而言:

凉菜需求:随着气温升高,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更多凉菜,牛肉因其适合制作凉拌菜而需求上升。

烧烤热潮:夏季户外烧烤活动增多,推动了羊肉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加了牛羊肉的市场份额。

然而,每年夏季的这种趋势虽然存在,但并不会显著改变猪肉的整体消费格局。中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相对稳定,猪肉仍然是主要的肉类消费品。即便牛羊肉价格下跌,可能会吸引部分消费者,但整体消费面很难因此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猪肉的需求仍保持相对稳定,猪价上涨受到的抑制作用有限。

当前市场中,对猪肉价格影响最大的是禽肉价格的走势。然而,由于中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猪肉需求总体较为稳定,因此价格的主导权主要掌握在供给端,也就是养殖户手中。

养殖户通过调整产能和出栏量有效控制市场供应,从而对猪肉价格有显著影响。近期,能繁母猪产能的减少以及二次育肥需求的增加,使得市场供应紧张,推高了猪价。养殖户对于市场价格的把控不仅取决于供给量,还受到市场预期、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消费习惯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供给端的调控成为决定猪肉价格的关键因素。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