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出海、布局新能源公司,双塔食品为什么不押宝人造肉了?

5月15日,人造肉概念板块的走强,双塔食品涨停。近年来,人造肉在消费和资本市场双双遇冷,双塔食品也难掩焦虑,新尝试不断。

前一晚,双塔食品刚刚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双塔食品(香港)有限公司在泰国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总投资额约3亿元人民币(或等额外币),包括设立泰国公司、购买土地、工厂建设及设备采购等。

而在上一周,双塔食品还刚刚成立新能源科技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经营范围含电力行业高效节能技术研发、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太阳能热利用装备销售、机械电气设备销售、光伏发电设备租赁等。

资料显示,人造肉的主要原材料是豌豆蛋白,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双塔食品是全球最大的豌豆蛋白生产企业。

目前,豌豆蛋白在双塔食品的总营收中占比最高,2023年双塔食品豌豆蛋白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23亿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33.53%,其中,2022年双塔食品豌豆蛋白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67亿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27.99%。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双塔食品业绩并不稳定。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65亿元,同比上升7.22%;净利润为2.67亿元,同比下降24.2%。2022年,其营收为23.81亿元,净利润却亏损3.11亿元。2023年,公司实现扭亏为盈,营业收入24.56亿元,同比增长3.13%,实现归母净利润9324万元。

对此,双塔食品曾在业绩预告中曾解释,主要是受原材料价格变动影响。

2022年,双塔食品称,报告期内,公司生产所需的豌豆等主要原材料出现大幅上涨,造成淀粉、粉丝、豌豆蛋白、膳食纤维等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同时公司对报告期内豌豆淀粉存货等进行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财报显示,2022年,双塔食品粉丝、豌豆干性淀粉和其他业务毛利率都降至了负数。

2023年,双塔食品则表示,公司生产所需的豌豆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出现下降,公司的生产成本降低。

不过,界面新闻还注意到,双塔食品近几年的业绩波动也与其销售结构调整有关。

双塔食品最早做粉丝起家,不过粉丝毛利率并不高,自2012年起,双塔食品在粉丝业务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向毛利率更高的豌豆蛋白、膳食纤维等领域扩张。在2018年,豌豆蛋白收入突破5亿元,首次超越粉丝产品。

近年来,人造肉在消费和资本市场双双降温。更糟的是,双塔食品还要应对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显示,2024年2月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豌豆蛋白(Pea Protein)作出反倾销肯定性初裁,初步裁定中国生产商/出口商的倾销率为122.19%~280.31%(抵消补贴后的保证金调整为111.65%~269.77%),预计将于2024年6月24日前作出反倾销终裁。

这也使得双塔食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想办法进行销售结构调整。

目前,双塔食品主营业务主要包括豌豆蛋白、粉丝、膳食纤维。财报显示,双塔食品延伸产业链的主要思路为“将一粒豌豆吃干榨净”,现已形成了“淀粉提取-粉丝生产加工-分离食用蛋白-提取膳食纤维-植物蛋白肉-植物奶-蛋白肽-废水沼化发电-生物质天然气-粉渣培植食用菌-菌渣生产有机肥”的“1+N”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然而围绕着豌豆,双塔食品的业务布局虽多,但尚有业务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

如对于2023年上半年的亏损,双塔食品曾表示,公司产品销售结构发生变化,豌豆淀粉销售增加所致。

与豌豆蛋白的高毛利相比,豌豆干淀粉业务就逊色许多,自2018年双塔食品生产豌豆干淀粉以来,该产品的毛利率就一直是负数,利润长期亏损。

而豌豆干淀粉在双塔食品的总营收中占比颇高。财报显示,2021年到2023年,豌豆干淀粉在营收收入中占比分别为14.56%、22.80%和20.27%。毛利率则分别为-10.62%、-48.35%和-38.65%。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