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源思考(一):奶价与成本倒挂,中国已没有奶农群体!

2023年以来,国内生鲜乳均价持续下跌,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2024年3月第四周最新均价为3.53元/kg。但是,这是全国均价!

各省市市场均价如何?各区域的最低价是如何?这才是行业更应该关注的问题。

从官方机构,企业,到学术研究层面,行业普遍认为,奶源问题是供过于求导致的,本质真是如此吗?

奶价问题背后,企业要不要自救?政策如何跟上消费迭代?

带着问题,乳业圈采访了北京普天盛道咨询机构董事长雷永军先生,从奶源现状、企业自救、政策保障等三个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奶源本质问题。

由于篇幅较长,乳业圈将此次探讨的核心观点分为三个部分呈现给大家。以下是第一期:《中国奶源思考(一):奶价与成本倒挂,中国已没有奶农群体!》。

01、现状:最低奶价1.5元/kg左右  与成本严重倒挂

记者:雷总您好,根据乳业圈了解,今年3月最新的全国生鲜乳均价是3.53元/kg,这个价格比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要还要低。因为是均价,所以一定有比3.53元/kg更低的价格。当前,奶源的情况非常危险,不知道普天盛道对此有没有调研?

雷永军:现在奶源的情况的确是非常危险!

如此危险的局面,和前多年奶源危机相比,这次几乎没有看到行业主管部门、乳制品企业,甚至是奶源企业公开叫苦。这是特别不正常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

据普天盛道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前段时间宁夏地区每天大概有1000多吨的奶,没有生产企业正价收购,据说到这个月,这个数量可能达到1500吨/天、甚至2000吨/天。

这些奶的奶价是什么情况呢? 据我们的了解,已经是1.5-2元/kg的水平。黑龙江、陕西、山西、河北等多个地方也都有类似情况。这个价格比全国生鲜乳均价水平还要低1.5-2元/kg左右,奶源企业肯定是大幅度亏损。

从正常的企业与牧场合同内的收奶情况来看,正常交易可能大多数区域是每公斤3块多的水平,这个水平和养殖成本比,奶源企业也是在亏损边缘或者略有亏损。根据收奶的随机性估计,合同内的总量里面大约还有10%左右是被企业以种种原因拒收的,拒收的牛奶最终成交也是1.5-2元/kg的水平。

因此,中国奶源行业,呈现了大面积的收购价格和成本的倒挂。

我们知道,上游养殖的成本大约是3.5元/kg左右,有些养殖水平差的牧场可能成本还会高一些,养殖水平好的成本估计也在3.2元/kg的水平。好的奶源企业,其实每公斤也就赚两三毛钱,或者基本保持持平。

2023年个别企业奶价在2.5元/kg的时候,行业已经感受到市场的风险。今年,部分企业价格下行到1.5元/kg、1.7元/kg的奶价,可以说是血淋淋的。

市场的现状很是残酷,奶源企业也是十分无奈。

02、本质:奶价和进口紧密关联  无序开放市场随时溃堤

记者:奶业上游的情况的确十分严峻,问题是,目前我们的奶价还在持续低迷。您认为奶价本质上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奶源产业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

雷永军:目前为止,我们看到多数比较官方的、学术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这是我们终端市场的消费需求降低了。

这虽然是主流认识,但是我认为,问题绝不是这么简单。

的确,消费需求有一定的降低,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原因,我也不否认这对奶源价格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研究认为,消费需求降低的幅度,和今天奶价面临的严峻的状况并没有形成一个绝对正比的关系。

因为什么?

第一,我国曾经多次奶源价格下行,都不是需求降低导致的。这个有公开数据,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如果我们现在没有大批量原料进口的话,国内现有的所有奶源都生产成产品销售,对于终端需求来讲,国产奶源还有巨大缺口。从供需关系上讲,这样就不可能发生拒收和低价的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国内大宗原料的构成。

我国乳业的原料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国内奶牛所生产的原奶;第二部分是我们每年进口的各类乳品原料。

这两者的比例关系是什么情况呢?

我们的乳制品进口基本是以干物质为主。我们以原奶危机前的2022年的数据为例:2022年进口大包粉103.53万吨,奶酪14.55万吨,奶油14.29万吨,乳清粉60.62万吨,婴配粉26.56万吨,液态奶72.19万吨,酸奶2.36万吨,稀奶油25.53万吨。

仅仅以大包粉的进口量103.53万吨折合生鲜乳,就相当于大约830万吨生牛乳,按照每头牛年产奶6吨计算,大概是140万头泌乳牛产量。2022年中国原料奶产量是3932万吨,进口大包粉换算生鲜乳占比超过国内产量的20%。如果加上其他进口原料,进口原料折合成生鲜乳应该占中国生鲜乳产量的40%以上。

可以看出,中国对乳品原料的需求是多元的、丰富的,也可以看出,国际进口原料在中国市场上占比很高。

搞清楚原料构成之后,我们来分析其中的问题。

从每年我们的乳制品进口的总量来看,市场其实还是有需求的。如果我们按照3.5元/kg收国内的原奶,那么如果进口的产品折合成原奶的价格要比这个价格便宜,是不是就会有很多企业愿意用进口的原料做生产呢?我想,几乎是肯定的。

这就是我们在原料供应层面,国产和进口不均衡造成的结果。这种不均衡的状况,归根结底和我们奶业的产业政策有关。

比如,过去欧洲有配给制,你想在欧洲扰乱市场,那是不可以的。比如中国想进口10万吨奶粉,欧盟就会给你配给产10万吨奶粉的奶牛,你想多进口1万吨,那是不行的,为什么?因为如果你今年多进口了,明年又不要了,就会把欧洲市场价格体系给扰乱了。

中国奶业产业没有相应的进口和国产之间的配比制度。可以说,中国市场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无序市场。

这就造成了我们奶业今天的这个现状:只要进口的原料价格便宜,进口原料就会大幅涌入中国。

这种情况我们虽然不能叫倾销,但反作用于中国奶源,影响很大。

对国产奶源行业来讲,中国没有在政策上给奶源行业建立一个基本的护城河,因此我们的奶源行业随时都会“溃堤”。

这也是中国奶源企业周期性价格崩溃的根本原因,也是这次奶源危机的核心原因。

03、源头:降速减产杀牛周期结果  中国奶农几乎绝迹

记者:确实如此。您刚刚谈到了供需矛盾的问题,国内奶价即使还是持续低迷的态势,但依然有企业会用进口便宜的原料。从国内供给端来讲,我们的上游企业持续注重奶牛存栏、产能提升,这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国内原奶供过于求的局面?我看到有专家建议上游企业降低增速、降低产量来缓解供求失衡的压力。您怎么看?

雷永军:我觉得这个建议短期内有一定作用,长期看没有任何作用。或者说,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缺乏责任和战略眼光,可正是他们在影响着行业的政策、影响着不少奶源企业的决策。

降速、减产。他们可能很纳闷,中国为什么不杀牛呢?

专家都说了,减产吧,杀牛吧,你为什么就不听呢?过去我们很多奶源企业就是这么干的,结果是每隔三五年,我们就会杀一批牛,直至达到了所谓的供需关系平衡,奶源的价格才能够恢复。

我记得在大约10年前,也就是2013年左右的时候,我就讲过这个话题。我们认为中国的奶源行业会进入一个涨价、掉价的周期,而且相对是有规律的。就是隔两三年“高”了,然后过两三年又“低”了。

“高”的表现是:进口产品都赚钱了,然后国产的奶价也高了;相对的,“低”的表现是:国产奶价走低,价格突破成本,形成倒挂,全世界都等着中国杀牛。杀了,全世界都高兴,因为杀完了,就可以开启下一个“高”的周期了。

以前,在我们奶价低的时候,行业就会伴随着两个状况:

第一,是牛肉的价格会上涨。

因此,那个时候就有很多奶农毫不犹豫把奶牛杀掉,卖肉、卖皮。那样一来,亏钱就减少了。

今天为什么没有奶农杀牛了?因为今天的市场,牛肉价格太低了,杀牛更赔钱。

第二,是过去国内的奶牛养殖是以小规模牧场和散户为主。

散户就是养了10-100头的,小规模牧场就是养了100-500头牛的牧场。我们可以把他们都称为奶农。

因为规模很小,抗风险能力很差,再加上我刚刚讲的奶价下行时的牛肉价格是上涨的,因此当奶价下行时,这些散户和小规模牧场会被迫退出市场,他们会把奶牛全部杀掉,或者卖给规模牧场。

在过去有将近10多年时间里,我们就这样把500头、300头、100多头的牧场和几十头的散户奶农几乎百分之百地给淘汰了。

现在,在中国奶牛养殖上,奶农几乎已经绝迹。

今天,不论是现代牧业,或是优然牧业、澳亚牧场,它们都不能叫做奶农,它们叫做奶源生产企业。现在是奶源企业在养牛,可以说奶牛养殖产业已经跟农民养牛基本上没有关系了。

对于上游奶源企业来讲,如果你要杀牛,你的固定资产就会缩水、总资产就会下降,进而对你的股价也会有影响。那样,你的投资者、你的股东就不高兴了。所以,大家还在死撑。

过去,我们能看到,在奶源价格下行到倒挂临界点的时候,奶农会倒奶,引发极大的舆情。

农民问题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他们的舆情备受政府主管部门关注,因此会有较为及时的政策反应。今天,我们看不到倒奶,自然也就没有舆情事件的发生。

这就是因为,奶农这个群体没有了,剩下的几乎都是企业。我相信,没有哪一家企业敢拉上10吨、20吨的奶去倒,让媒体来拍照。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