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政出台:散户的春天来了,大猪企的冬天来了?

2024年3月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将能繁母猪存栏量从4100万头下调至3900万头。这一举措意味着对生猪产能进行了更为紧密的调控,旨在进一步平衡市场供需关系。

该方案的精髓在于分省切块调控的同时,农业部直接介入调控大型养猪企业。这种双管齐下的调控方式,有望有效地防止生猪产能的过度扩张,降低市场风险,保障生猪市场的稳定发展。

一、精准调控、稳健发展,构筑生猪产业新生态

此次《方案》修订在坚持现行工作思路、总体要求和“三抓两保”任务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做出了关键调整。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从4100万头调整为3900万头,同时,将能繁母猪存栏量正常波动的下限(绿色区域)从正常保有量的95%调整至92%,即3588万头到4095万头。而根据2024年1月的能繁数据为4067万头,这意味着必须继续去化,去化到3840万头(3588万头和4095万头的中间值),才能实现供需平衡。

另外,《方案》还对地方生猪稳产保供责任落实进行了优化,强化了引导生产和市场预期等重点举措。在完善监测预警、产能调控等保障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市场变化的监测和应对能力,以确保生猪市场的稳定供应和价格合理波动,为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二、严格调控下的生猪产业:构建安全稳定新格局

新建立的产能调减机制可谓比之前预想的更为严格,采取了两个层级的开展方式:一是由农业部直接指导大型养殖企业进行调减;二是由各省农业部门引导和督促生猪产能调控基地进行调减。尽管该机制的具体细则尚未公布,但可以预见后续可能会有相关细则出台。

这意味着大型猪企将不能再随意扩大产能,也不能为了追求资本的青睐而随意扩大产能。过去大猪企恶意扩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我国不可能出现像美国那样的企业垄断,尤其是在民生行业,更需要保证其安全性。

这一新机制的建立将有效遏制产能过剩现象,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农业部直接指导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引导基地调减产能,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市场变化,确保生猪市场的供需平衡,进一步提升生猪产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新规下的生猪产能调控:促进公平竞争与保障政策执行

根据新规定,年设计出栏1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和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将被纳入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这意味着,想要享受政策支持,就必须纳入基地范围。而一旦纳入基地,就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新规并未明确对散户提供补贴,但通过提高生猪补贴门槛,间接保护了散户的利益。这一举措也将有效遏制那些虚假骗取补贴的行为,提升了政策执行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四、生猪产业调控新政:促进优胜劣汰、实现优化升级

各省份应根据实际情况修订本级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并在2024年4月底前报农业农村部备案。这意味着各省份的方案必须按照全国统一的思路,围绕3900万头的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和落实,即分省切块的调控策略。这表明国家开始重视猪肉对民生的重要性,也意识到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养殖业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还要承担农村就业的责任,因此需要进行统筹引导和管理。

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4067万头,基本处于绿色区间,国家不会进行强制调节,而是让市场自行调节。只有当存栏量超过总量的105%时,才会考虑进行强制调节。此举意味着不再允许生猪企业扩大产能,对于存栏量超标的企业,将通过信贷、环保等手段强制调节。因此,现有生猪企业将不再获得增量贷款,成本高、负债累积的企业也无法扩大产能。如果猪价继续低迷,高成本、高负债的企业可能面临破产风险,因为它们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份文件本质上鼓励优胜劣汰,推动生猪产业实现优化升级。

养猪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已成事实,仅依赖市场去化难以有效解决,后果难以预料,因此必须通过有形的手段来调减产能。在新政文件的支持下,产能去化势必加速,对于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猪企来说是利好,而对于无法生存的企业,则将加速退出市场。该政策对于中型企业如温氏、新希望等影响不大。然而,对于某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被调控是确定的,但具体调控的影响有多大,只有等到局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知晓。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