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热潮背后的破局之道:品质、健康与文化传承的三重挑战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预制菜作为一种新型餐饮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市场,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深受忙碌都市人的青睐。只需简单的复热操作,一份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便能跃然眼前。
然而,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它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消费者对便利生活的需求与对传统餐饮文化守护之间的微妙张力,引发了社会各方的深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这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实质上是对未来饮食文化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入剖析,也为我们从健康、便捷与文化传承之间取得平衡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万亿级市场蓄势待发,预制菜产业B端扩张持续加速
预制菜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早在20世纪20年代,世界上首台快速冷冻机的诞生,便为美国的预制菜产业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与积淀,美国借助其先进的冷冻加工技术和产业链优势,孕育出了诸如西斯科等业界领先的预制菜巨头企业,成功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预制菜市场。
在亚洲,日本于上世纪70年代迎来了预制菜产业的重大突破。中央厨房系统的广泛应用以及对传统冷冻冷藏技术的改良,使得日本预制菜行业得以迅速壮大和完善。
放眼国内市场,预制菜概念的萌芽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模式的变化,现已从初步探索阶段逐渐过渡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阶段。直至近几年,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消费需求升级等因素的共同催化,中国预制菜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全面进入爆发期,成为食品行业中不容忽视的一股新兴力量。
当前,我国预制菜产业正在消费端的推动下迎来新一轮发展。值得关注的是,B端市场的连锁餐饮业呈现出明显的标准化、规模化趋势,这一转变与预制菜产品的核心优势紧密契合。预制菜高效的出餐效率和严格的质量规范,恰好满足了现代餐饮企业对提升运营效能的迫切需求,并且能够通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租金成本以及降低人力成本等多方面效益,为餐饮企业带来了实质性的经营优化。
基于这一现实背景,预制菜在B端市场的消费需求和采购量呈现稳步攀升态势,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据头豹研究院预测,在未来几年内,这一增长趋势将持续强劲,到2026年,我国预制菜在B端市场的规模有望突破6140亿元人民币的大关。从整体来看,五年后,该赛道市场规模或将过万亿。
预制菜产业:B端市场效率革命与C端消费争议并存的双面镜像
尽管预制菜产业在供给端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无论是市场规模的扩张还是技术工艺的进步,都预示着它在农业食品产业链条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餐饮业B端市场而言,预制菜已经成为了提升效率、保证品质、降低成本的关键解决方案。
然而,在另一端消费市场,人们对预制菜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一方面,预制菜以其实惠的价格、高效的供应方式以及多样化的菜品选择,为现代人解决了“吃饭难”的痛点,被赞誉为时代进步的产物;另一方面,对于预制菜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营养流失问题以及对传统烹饪技艺可能带来的冲击,也让不少人士对其持保留甚至质疑的态度。
此前,江苏省消保委通过线上问卷的调查方式深入了解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和需求,共收集到13069份有效反馈。
调查显示,预制菜的主要购买人群是年轻人,超过八成消费者有过购买经历,并且在当年春节时,近六成受访者选择预制菜作为年夜饭的备选方案,完全依赖预制菜的比例为25.01%,部分采用预制菜品的家庭占比则为31.47%。
尽管预制菜在年轻群体中广受欢迎,但消费者的满意度并不高,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约29.03%的消费者对其食材新鲜度和生产卫生状况表示担忧。实际购买中,预制菜存在的质量问题如变质、不新鲜、含有异物甚至过期等问题屡被提及。
此外,消费者对预制菜品的口味评价也普遍偏低,仅34.36%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品口感超预期且美味,而大部分(62.32%)消费者觉得其口味一般,更有3.32%的消费者直言预制菜味道欠佳。
尽管预制菜以其便捷高效的特点深受现代生活节奏快的人群喜爱,但不可忽视的是,它所存在的问题正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饮食文化的深度反思。
首先,在品质层面,预制菜的生产过程中,为了延长保质期和保持口感,往往需要添加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这引发了消费者对其食品安全性的担忧。另外,由于加工过程中可能经历高温处理或冷冻保存,部分菜品在复热后可能出现口感变差、营养价值流失的问题。
其次,从健康角度来看,预制菜普遍钠含量较高,且蔬菜类预制菜在长期储存过程中维生素含量易下降,无法完全满足现代人对均衡膳食的需求。此前,有研究报告指出,市面上某些预制火锅底料中的钠含量远超每日推荐摄入量,这无疑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潜在风险。
最后,关于文化传承,预制菜虽然方便快捷,却可能导致传统烹饪技艺的淡化,以及地方特色菜肴的失真。如扬州名菜“红烧狮子头”,通过工业化批量生产的预制版本,虽能还原一部分口感,但在火候、选材及调料比例上的细微差异,都使其难以复制传统手工制作的独特韵味。
综上,预制菜产业在推动餐饮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确保食品品质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以及保护和传承传统美食文化的重大课题。因此,如何有效破解消费端难题,实现预制菜从产业热到消费热的无缝对接,并提升预制菜品质、保障食品安全、改进制作工艺以提高口味满意度以及优化服务流程成为了当前预制菜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政策导向下,预制菜产业的标准化进程与市场前景如何?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为行业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层面来看,大力发展预制菜有利于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它将“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也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升级。
在产业端,从技术研发到标准化生产线建设,再到冷链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预制菜产业链条正日趋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化解决方案。味知香、千味央厨、国联水产等头部企业以科技为引领,深度挖掘食材潜能,不仅推动了预制菜产品迭代升级,更是在口感还原度、营养价值保持以及食品安全监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
但若要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坦然接受预制菜,行业亟需从提升产品品质、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以及创新推广策略等方面入手。
首先,产品质量是消费者信任的基础。预制菜企业应当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优化生产工艺,确保食材新鲜度,减少过度加工带来的营养流失,并通过技术升级,降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使产品更符合健康饮食理念。同时,建立严格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每一份预制菜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冷链物流配送,每个环节都公开透明,让消费者吃得安心。
其次,政府与行业协会应加强监管,制定更为完善的预制菜行业标准,对食品标签、保质期、贮存条件等关键信息进行明确规范,以杜绝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的现象。
据行业消息透露,今年年初,预制菜国标报送稿已经出炉,按最快反馈预计,半年内便会有结果。一旦国标出台,它将从原料选择、加工流程、包装方式、运输条件等产业各环节做出更加明确的标准要求,将有助于提升预制菜行业的整体公信力和行业准入壁垒。
再者,企业、政府等不同主体应积极引导消费者转变观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预制菜知识,展示其快捷便利的同时,也能兼顾营养与口感的特点。例如,联合知名营养师和大厨推出定制化、地域特色鲜明的预制菜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口味需求,让预制菜成为传统烹饪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新载体。
展望未来,预制菜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宽。除了现有的餐饮B端市场外,家庭C端市场的潜力也将被进一步挖掘,如针对单身族、小家庭或忙碌白领群体提供一周菜单解决方案,实现“懒人厨房”的理想状态。
就热门产品而言,预制菜市场已经成功孕育出如小龙虾、酸菜鱼、烤鱼等一系列热销单品,而诸如肥肠、牛蛙等颇受消费者偏好但处理方法较为繁琐的特色食材,将更有机会酝酿预制菜市场的下一个爆品。
此外,35斗注意到,春节期间,预制菜产品在市场上热度飙升,“预制菜年夜饭”一词不仅成为了各大平台的热议话题,#预制菜抢占年夜饭餐桌#更是成为了排名前列的微博热搜话题之一,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C端消费者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新春礼盒消费者行为洞察报告》显示,预制菜在2023年首次跃升为新春礼品市场的热门选择之一,有超过四分之一(即26.91%)的受访用户表示会选择购买预制菜作为年货的一部分。这一数据有力证明了预制菜已成功转型为当前年货市场的新宠,并逐步渗透进中国家庭春节期间的饮食文化之中。
除年夜饭这一场景外,未来,预制菜还有望进入学校食堂、医院餐厅等公共餐饮场所,通过中央厨房集中供应,提高供餐效率,保障食品安全。
在新零售业态下,预制菜或将与无人便利店、智能售卖机紧密结合,形成即时消费场景。而在电商平台上,直播销售、个性化定制等模式也会推动预制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尽管预制菜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产品质量、价格定位、虚假宣传以及服务品质等方面的争议与挑战,但正如硬币的两面,这些困难恰恰映射出行业尚存的巨大潜力和改进空间。
面对问题,预制菜企业及相关部门正积极应对,从食品安全、生产流程、技术创新和品牌营销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随着社会的认知度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预制菜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守食品安全底线,注重创新与用户体验,预制菜行业必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