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慎锋:天津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葛慎锋 1,乔家运2,王 虹1,李玉鹏3,4,5,孙国兴6,李海花7*
(1.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300402;2.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市动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7;3.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 300381;4.天津市畜禽分子育种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1;5.天津市畜禽健康养殖工程技术中心,天津 300381;6.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天津 300192;7.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天津市农业动物繁育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
摘 要:养猪业是天津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养猪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近1/2,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场保供做出了重要贡献。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9年天津生猪产能出现断崖式下跌,天津市综合施策,全力推进生猪稳产保供,取得显著成效。本文从天津生猪产业发展成效入手,分析当前形势,提出促进天津市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生猪产业是农业领域中的重要基础产业。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国,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均位居全球第一位 。养猪业也是天津畜牧业的主导产业, 2020 年全市养猪业产值为 71.1 亿元,占当年畜牧业产值的 48.9%,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证市场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2018 年 8 月份,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生猪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供需形势严峻。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天津市生猪全年出栏量由 2018 年的 278.56 万头,下降到 2019 年的 197.78 万头,下降了 29%,2020 年出栏 193.99 万头,2021 年出栏 203.9 万头,恢复到 2018 年的 73%。虽然出栏量逐渐恢复,但非洲猪瘟影响依然存在,防控非洲猪瘟与复产保供任务艰巨。近年来,按照中央和天津市的统一要求,天津市农业农村管理部门综合施策,全力推进生猪稳产保供,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天津市统计局公报显示,2022 年天津市全市生猪出栏 200.51 万头,继续保持在 200 万头以 上;年末能繁母猪存栏 19.2 万头,增长 3.0%。目前,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定植,在全产业链均有分布,零星发生疫情将成为常态。因此,时刻关注国内外 2 个市场的动态变化,充分了解当前天津市生猪产业发展成效,分析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立足实际提出促进生猪产 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十分必要。
1、天津市生猪产业发展成效
天津市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宁河区、宝坻区、蓟州区、静海区、武清区和滨海新区,6 个区生猪出栏量占天津市总出栏量的 97%。据天津市统计局公报显示,2021 年天津市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年末生猪存栏达到171.2 万头,比 2020 年的 162.33 万头增长 5.2%,存栏恢复到 2018 年的 87%;全年出栏达到 203.9 万头,比2020 年的 193.99 万头增长 4.9%,出栏恢复到 2018 年的 73%,猪肉自给率达到 60%,保障了天津市猪肉产品的有效供应。2022 年年末生猪存栏 158.78 万头,全年出栏 200.51 万头,继续保持在 200 万头以上;年末能繁母猪存栏 19.25 万头,增长 3.0%。具体变化情况见图 1。
1.1 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天津市通过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及粪污治理工程,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2016 年,天津生猪养殖场(户)14 103 家,存栏 50 头以上猪场数量已由 2016 年的 1.06 万家减少到 2020 年 5 812 家,下降了 45.4%;年存栏 300 头以上的猪场占总数比重由 2016 年的 10% 提高到 2020 年的 25.8%;年出栏 500 头以上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达到1 279 家,占总猪场数的 9.1%,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猪场有 37 个,出栏 5 万头以上的猪场有 3 个。2020年年底,天津市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达到 82%,居全国前列 。2022 年存栏 50 头以上猪场 5 477 家,比 2016年下降了 48.3%,年存栏 300 头以上的规模场 1 011 家,占总猪场数的 14.6%,年存栏 500 头以上的规模场 417家,占总猪场数的 6.1%。2020 年天津市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 22 家,年屠宰量 84.94 万头,占全市出栏生猪的 43.8%,有的农业区还建有一批区级小型定点屠宰企业,主要面向小规模生猪饲养户。近年来,天津市管理部门加大对生猪屠宰的监管,外调活猪呈下降趋势,外调猪肉呈上升趋势。
1.2 设施化水平快速提升
2021 年天津市成功申报了农业农村部都市型生猪产业集群项目,3 年可申请中央财政奖补资金 1.5 亿元,已申请并拨付资金 0.5 亿元,用于食品集团、蓟州、宝坻、宁河、滨海新区和天津市农科院 20 个项目建设;2020 年继续实施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实现了畜禽粪污治理全部覆盖,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到 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90%以上;2020 年实施了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 1 000 万元,支持 4 个生猪规模化养殖场改(扩)建;落实种猪场和规模生猪养殖场(年出栏 5 000 头以上)贷款贴息工作,7 个区共计13 家生猪养殖企业累计贷款 50 230.7 万元,拨付贴息资金 401.56 万元。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引导养殖场(户)提升改造基础设施条件,生猪养殖环境控制、自动饲喂、粪污收集等新设施、新设备在生产中普遍应用,养殖设施化水平取得新突破。
1.3 产业化水平稳步增强
2020 年全市拥有种猪扩繁场16 个,其中国家级核心育种场 2 个;种公猪站 7 个,存栏种猪 9.81 万头,其中基础母猪群 1.16 万头,年提供二元种猪 4.66 万头,生猪良种覆盖率达100%,“天河”种猪被授予“津农精品”产品品牌。涉及生猪养殖及加工的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11 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323 家,国内多家知名大型生猪企业纷纷落户天津,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1.4 疫病防控成效显著
全市已形成市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乡镇畜牧兽医服务机构为主体、村级动物防疫员为发起点的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网络,动物防疫体制完善。动物疫情监测排查、调运管控、检疫监督、消毒灭源、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防疫经费保障等防疫机制制度健全,有效防控了非洲猪瘟疫情。
1.5 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显著
全市构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完善了本地畜产品的检疫出证、违禁物质检测、肉品品质检测等功能,深入推进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及跨部门协作机制;已经连续 5 年开展兽药残留、“瘦肉精”、兽用抗菌药、生猪屠宰等专项整治行动,严把质量安全关;已经建成 360 家放心猪基地,12 家全产业链放心猪肉销售点,同步建成了放心猪肉信息化管理系统。
1.6 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显著提升
天津市持续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液体粪肥机械化施用,探索了粮草轮作、粪污还田利用等农业循环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种养一体、循环利用的绿色畜牧示范场。统筹推进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实现粪污治理全覆盖。整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了畜禽粪污治理全覆盖,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1.7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2017 年,天津市农业系统开始组建天津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立了“试验站 - 核心场 - 示范基地”的技术示范推广模式,围绕“种、料、病、管”以及环保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深入开展育种技术、低排放无抗饲料配制技术、重大疫病防控技术、智能化养殖技术、废弃物处理工艺与技术和产业发展研究与攻关,为天津市生猪稳产保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1.8 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力
近年来,天津市积极落实中央《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出台了多项支持生猪发展的地方配套政策,有力促进了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如:推动生猪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落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生猪屠宰企业一次性地方财政补助资金,落实生猪良种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政策,实施能繁母猪购置地方财政补助项目,实施规模生猪养殖场建设中央财政补助项目,落实种猪场和规模生猪养殖场(年出栏 5 000 头以上)贷款贴息政策等等。同时,市农业农村委联合市生态环境局重新划定禁养区,调减禁养区范围 200 km2 。
2、天津市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存在问题
尽管天津市生猪生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受环境、土地、技术、设备等制约,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资源环境制约急需破解
随着城市发展空间的不断扩展以及生态红线区域的划定,天津市适合生猪养殖的空间持续缩减。为推动控制地面沉降,地下水全面禁止开采,给主要依靠地下水的养殖用水带来重大挑战。为保证本地生猪养殖自给率,生猪养殖要稳定在一定规模,以现有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水平和利用效果来看, 难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零污染,畜禽粪污治理及资源化利用任重道远。
2.2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非洲猪瘟呈常态化,其延续性影响不可忽视;国内动物疫病种类多、病原复杂、发病范围广,外来疫病传入的风险巨大。猪场猪群成活率较低,母猪繁殖障碍病高发,成为制约养猪效益的重要因素。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还存在机构不健全、防疫力量薄弱等问题。
2.3 规模养殖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天津市除中粮家佳康农牧(天津)有限公司、天津农垦康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等少数大型企业生猪养殖水平较高外,多数养殖场(户)水平不高,良种繁育体系、生物安全体系有待健全,生猪产业高效化发展道路较长。从产业联结机制看,多数模式是初级“公司 + 农户”关系,大多数场(户)产业链短,育种、饲料、兽药、防疫、屠宰、加工、储运、销售和深加工等环节分离,影响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2.4 专业养殖管理人才缺乏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待遇偏低,存在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没人干、不愿意干等问题。规模猪场专业经营人才缺乏,导致猪场管理不规范、新技术应用不及时,养殖效益不高,同时规模猪场缺乏规范的生产管理系统、成本核算体系,管理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3、促进天津市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提升种业竞争力
3.1.1 加快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
发挥天津市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优势,加快种猪育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加大生猪品种研发力度,支持良种联合攻关。加快自有新品种、新种质的培育、创制和工厂化生产能力,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加快推进品种选育和配套系培育推广进程,提高生猪生产力。
3.1.2 强化优势种业龙头企业建设
完善一批现代化种猪良种繁育基地,着力打造育种创新能力强、生产技术先进、市场营销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衔接。
3.2 提升标准化水平
3.2.1 持续推进标准化猪场改造
整合、提升中小型养殖场,建设大型养殖场,推进种养结合的适度规模经营,按照“生猪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智能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六化标准,推进养猪场标准化改造提升。重点围绕养殖、环控、防疫、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环节,改进设施工艺、改善生产条件,完善动物防疫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推进生猪养殖总体标准化水平。
3.2.2 打造智慧型数字生猪养殖
强化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新建生猪大项目中的应用,积极推进生猪智能养殖,引入智能饲喂系统,实现精确饲喂;引入猪脸识别技术,提高饲养效率,实现精准管理;采用智能控制,降低人工成本和养殖风险;全面提升生猪养殖产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创建一批智慧型智能化养殖场,打造智慧型数字畜牧业。
3.2.3 推广设施型高效养殖模式
鼓励有实力的养殖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多层养猪模式试验示范,总结成功经验在新建规模化猪场推广应用,提升天津市养猪业设施化、自动化、集约化水平,提高生猪养殖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3.3 推进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3.3.1 优化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企业
落实中央加速猪肉供应链由“调猪”向“调肉”转变的总体部署,推进屠宰行业去产能,取消或关闭中小型定点屠宰场点,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提高生猪屠宰现代化水平。支持定点屠宰企业大力发展肉品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逐步解决肉类产品同质化、经营粗放和低水平恶性竞争等问题。
3.3.2 促进产销一体化对接
在稳步恢复本市生猪产能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外埠协作建立养殖基地,采取“厂场挂钩,定向供应”等方式,增强本市生猪供应保障能力。支持大型企业全产业链布局,构建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创建集育种繁殖、规模养殖、饲料生产、产品加工、配送销售、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团示范企业,实行品牌化运营模式。积极发展生猪产业联盟,形成生猪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3.4 推进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
3.4.1 巩固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建设成果
积极探索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的投融资和粪污处理工程持续运行长效机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养殖场(户)采用种养结合还田利用等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和措施。推广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分类实施的方式,严格过程监督、执法监管,开拓粪污资源化利用新模式。
3.4.2 推进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中心建设
针对生猪养殖密集区粪污量大、面广和单个散户处理费用高的问题,积极推进粪污集中处理利用中心建设。采取集中收集、统一处理的方式,通过建设储粪场、污水储存池、污水输送管道等设施,配套购置粪便收集运输车、养殖污水收集运输车、污水输送设备、堆积发酵设备、施肥设备等实现粪污资源化循环利用。
3.4.3 推进有机肥生产中心建设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第三方)建设生猪固体粪便的收集、转化、处理和利用网络体系,推进有机肥生产车间建设,对堆肥产品加工成商品有机肥或专用有机肥。
3.5 提升疫病防控能力
3.5.1 提升生猪重大疫病防控能力
规划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增强生猪重大疫情监测能力。实施分区防控策略,推进生猪无疫小区建设,降低生猪及其产品长距离调运传播疫情的风险。健全养殖、屠宰和运输全链条监管机制,优化生猪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机制制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和强制扑杀政策,实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
3.5.2 提升基层生猪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病原学监测能力
按照“具备工作机构、工作场所”的条件,配备专职化人员、专业设施设备,健全生猪疫病防疫体系。加强生猪疫病特聘防疫专员建设,夯实以生猪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为支撑,以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动物防疫员、特聘动物防疫专员为骨干,以社会化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生猪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生猪疫病综合防控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区域性无害化集中处理场,建立病死生猪无害化收集转运体系。
3.5.3 提升生猪疫病防控应急处置能力
健全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应急队伍演练,加强应急防控物资库建设,提升生猪疫病应急处置能力。压实各级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养殖场(户)防疫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制和疫情处置机制,坚决果断处置突发疫情,防止疫情扩散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