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启示

一、引言

南极海域生物资源丰富,达七千余种,南极磷虾是南极海域具有代表性的渔业资源之一,其蕴藏量丰富,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自2009年起参与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由于起步时间远远晚于前苏联、日本、挪威等国家,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需具备较高的科技水平,有助于激发我国远洋渔业科技发展潜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此外,南极磷虾营养物质丰富,合理开发利用南极渔业资源也为当前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问题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我国学者对于南极渔业资源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与南极磷虾相比,南极鱼类开发利用文献数量较少,研究内容主要为南极牙鱼类资源及发展情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CCAMLR统计数据,系统梳理近十年来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从各国的渔获情况、捕捞能力、磷虾产业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总结和分析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最新情况,提出我国参与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二、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概况

图片

根据CCAMLR统计数据,2020年南极海域水产品的总捕捞量为4.68×105吨,同比增速15.2%。2011-2020年南极海域水产品捕捞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3年、2014年南极海域水产品捕捞量同比增速最快,均超过30%。2015年、2017年南极海域水产品捕捞量出现两次回落,2017-2020年,南极海域水产品捕捞量持续上升(图1)。结合捕捞品种与渔区分布来看,2020年南极磷虾以4.51×105吨的年捕捞量稳居第一,小鳞犬牙南极鱼、莫氏犬牙南极鱼的捕捞量分别为1.2×104吨和4000吨,上述总捕捞量约占南极海域总捕捞量的99.8%。48渔区的捕捞量占南极海域水产品捕捞总量的96.8%,约为4.53×105吨;58渔区的捕捞量约为1.1×104吨,小鳞犬牙南极鱼是该渔区的主要捕捞物种。

三、各国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比较分析

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开发国家主要为前苏联和日本,随后韩国、乌克兰等国纷纷加入到南极磷虾商业捕捞队伍之中。中国于2007年正式成为CCAMLR成员国,积极投身南极生物资源保护事业,2009年起开始南极磷虾商业探捕。2020年,来自全球14个国家的48艘渔船在南极海域开展渔业资源捕捞活动,总捕捞量超过4.6×105吨。

(一)各国南极海域捕捞品种情况

各国在南极海域进行捕捞的品种可分为南极磷虾和南极鱼类(小鳞犬牙南极鱼、莫氏犬牙南极鱼、裘氏鳄头冰鱼等)两大类别,进行南极鱼类捕捞的国家数量明显多于南极磷虾捕捞的国家。如图2所示,日本、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在南极海域只进行南极鱼类的捕捞作业,智利、韩国、乌克兰在南极海域开展综合性捕捞,挪威、中国在南极海域只捕捞南极磷虾。尽管全球捕捞南极磷虾的国家只有5个,但南极磷虾捕捞量在南极海域总捕捞量中却占据绝对优势。

图片

(二)各国南极海域捕捞量分析

挪威在南极渔业资源开发领域独占鳌头,2020年南极磷虾捕捞量达2.45×105万吨,超过当年南极海域总捕捞量的一半,作业区域主要集中在48.1-48.4子渔区内。其次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但两者捕捞量之和仅占挪威的66.5%;智利、乌克兰的南极磷虾捕捞量位列第四、第五名(见表2)。

图片

(三)各国南极海域作业渔船情况比较分析

2020年全球取得南极海域捕捞许可的作业渔船中,韩国渔船数量最多为8艘,其次为乌克兰和澳大利亚,中国共有4艘渔船获得南极捕捞许可,日本有2艘(图3)。各国每年申请在南极海域作业的渔船数量有所波动,但总体变化不大。2022年韩国新增“Blue Ocean”“Hong Jin No. 701”等4艘作业船只;日本则只保留“Shinsei Maru No.8”一艘作业渔船,这也是该年度中批准捕捞期限最长、捕捞区域最广的渔船。

图片

(四)各国南极鱼类贸易情况统计分析

2020年,南极海域牙鱼类总贸易量约为2×104吨,主要贸易产品为小鳞犬牙南极鱼,出口南极犬牙鱼类的有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中国等19个国家,其中超过半数的国家参与南极渔业资源的开发活动,排名前十的国家贡献了约95.7%的贸易量。中国在南极海域水产品贸易量排名中位列17,产品为小鳞犬牙南极鱼,仅为8.83吨。

图片

(五)南极磷虾产业链发展情况分析

南极磷虾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源在外型”产业,单纯依靠捕捞生产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国际上大型南极磷虾企业有挪威Aker Biomarine公司(简称“阿克公司”)、加拿大Neptune Technology&Bioresource公司(简称“海王星公司”)、智利Tharos公司等,营业范围包括捕捞与加工、技术服务及日常食品、饲料、保健品、磷虾虾油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挪威、加拿大两家公司已在中国市场布局。我国南极磷虾企业有辽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产有限公司、青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等,主要经营范围分为船舶建造及捕捞加工、磷虾高值化产品研发两大类,涵盖磷虾全产业链的企业较少。

四、我国参与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一)我国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世界多国支持南极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并付诸实践。我国顺应国际发展趋势,有序参与南极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2009年以来,我国在南极磷虾捕捞数量、捕捞与加工船只、磷虾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国南极磷虾产业起步较晚,与挪威等优势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南极渔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仍需进一步加深

我国南极磷虾企业在南极渔业可持续开发与利用领域参与度不足,在南极渔业可持续发展及相关环保产品的宣传力度上有待提升。

2. 南极磷虾捕捞与加工技术科研积累较少,基础研究薄弱

目前我国仍有作业渔船采用传统捕捞方法,捕捞加工船只的核心技术也尚未完全掌握,与国际上高效、环保、先进的捕捞技术仍存在一定差距。

3. 南极磷虾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我国南极磷虾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公司主营业务也略显单一,南极磷虾企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我国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结合主要国家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对我国参与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吸收借鉴国际优秀实践,坚持南极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建议我国进一步加强对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指导和监管,加强对磷虾产业的国际发展趋势、优秀国际案例、发展模式的跟踪和分析,深入研究并逐步完善我国南极磷虾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控南极磷虾捕捞渔船规模,发展南极磷虾绿色船舶,做好国内磷虾产业发展布局。

2. 加强国内外合作,提升南极磷虾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一方面应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南极磷虾产业创新联盟等平台,集聚国内外船舶制造、捕捞装备、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制药等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应重点突破南极磷虾船舶装备技术、精深加工及高值化利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协同高端海洋生物制品与生物医药研发攻关,推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3. 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南极渔业复合型人才

对标国际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渔业从业人员的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打造专业化的研究与运营团队,促进南极磷虾全产业链模式发展。同时,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外向型人才,关注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与修改及该领域技术创新情况,增加我国在国际南极渔业保护活动中的贡献度,为我国参与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智力支持。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