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商必看!一文速览2023进口食材政策标准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消费的升级和市场日趋多元化,进口食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2022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1.57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0.8%。食品进口额1.3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0.4%,越来越多的进口食材摆上了老百姓的餐桌。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守护消费者食材安全,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或修订了多部政策标准进行食安督导。那么对于进口食材,在政策标准上今年都有哪些新的变化?
众所周知,海关执法依据、国家食安标准、国际协定制度体系是守护食材国门的“三驾马车”。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是守住食材安全底线。
通用标准、产品标准、限量标准、卫生规范、检测方法六类组成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国际协定、国际标准、双边议定书组成了国际协定制度体系。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国际共治的原则,我国建立覆盖“进口前、进口时、进口后”三个环节的进口食品安全治理制度体系。
从食材安全角度,要落实各方责任、出口方政府总体责任以及海关监管责任。从进口环节看,主要监管环节包括信息备案、检疫审批、申报受理、现场检查、合格评定。从出口环节看,出口食品企业和养殖场的监督管理,是海关对出口食品监管的重点。
进口食品的国际供应链链条非常长,不仅涉及国外生产厂家,其原料还有可能采自其他国家,产品进口到中国,既需要进口商也需要分销商,涉及运输、仓储、生产等环节。所以进口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相较于国内生产的产品链条更长、更复杂。进出口食品贸易增长迅猛,国际食品贸易安全仍然面临较多的风险和挑战。
全球食材供应链愈加复杂。中国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有进出口食品贸易,贸易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使食品供应链从本地化为主向全球化方向发展,食材原料生产、成品加工、运输储存等各环节早已超越了国界。
但是全球性食材安全问题频发。受全球经济复苏疲弱、消费市场低迷、生产成本持续提高等因素影响,一些食品企业为了维持利润,减少了对质量管理的投入,全球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今年1-6月,海关总署与12个国家(地区)签署水产品、猪肉及制品等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合作协议15份,确保输华食品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及标准等要求,同时,海关总署通过联合公安、商务等部门开展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严守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最重要依据。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食品强制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