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半年,酱油市场上演“新戏码”

中端产品价格呈下降趋低,此现象下半年或将更为明显。

酱油作为国内调味品市场渗透率最高的细分品类,其市场竞争态势几乎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尤其是随着落后产能清出,区域品牌逐步进入整合阶段,进一步加速酱油市场进入品牌化竞争的新阶段。

图片

今年上半年,国内酱油市场堪称“动荡”,清库存、价格战……日渐成为终端日常。具体到企业层面,也开始上演“腰部企业加速‘攻城略地’,头部企业市场被蚕食,区域小品牌沦为‘炮灰’”的新戏码。

“一鲸落万物生”的假象

作为国内酱油市场的绝对龙头,海天味业的酱油品类连续收缩,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的酱油品类分别实现营收138.61亿元和67.98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3%和9.28%

图片

和海天味业境地相似的还有“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上述两个财报季,加加食品的酱油品类分别实现营收8.71亿元和4.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3%和-7.49%。只不过,海天味业和加加食品各自下跌的原因并不相同。

图片

而同样作为上市企业的中炬高新(美味鲜)和千禾味业同期的势头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其中,美味鲜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的酱油品类分别实现营收30.25亿元和16.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1%和7.51%;千禾味业的酱油品类同期营收分别为15.13亿元和9.67亿元,增幅分别为28.01%和60.06%。

图片

在非上市企业中,据李锦记年初合作伙伴大会上披露的数据,2022年的整体表现还是比较亮眼的。这也是它能够以38%的品牌价值增速荣登“2022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即便是今年上半年市场整体放缓,凭借李锦记的市场表现,应该也是趋于增长态势。

图片

此外,山东欣和内部人士在接受矛石采访时透露,2022年,整个酱油品类的增速都比较缓慢,但欣和在新品带动下,依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而作为区域调味品的典型,山东巧媳妇董事长李洪涛向矛石透露:“今年上半年,巧媳妇的酱油增幅相对比较少,但仍然有10%左右。”

如此看来,整个酱油市场似乎随着“独角兽”海天味业的回落,造就了后续品牌的增长。但事实未必如此。

图片

单从数据上看,海天味业跌去的市场显然不够其他企业瓜分的,那么其他企业的增长又从何而来呢?除了彼此厮杀之外,区域小品牌的市场被吞并已经无法避免。

毕竟,当我10块钱以内能够选到众多知名品牌的酱油时,多看区域小品牌一眼,都是对钱的不尊重。

市场争夺战中的“两极分化”

经过前两年的“爆发式”增长后,酱油市场整体表现开始回落。一方面,占据酱油消费量主导地位的餐饮市场恢复不及预期,导致品类市场整体规模增速放缓;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复调品类,开始挤压酱油的消费场景。

但是,目前整个酱油品类依旧呈现增长态势。据国盛证券测算,酱油消费规模在1320亿元左右,人均年消费金额在93.4元

酱油当前增速的放缓,主要是消费场景的变化所致。比如外出就餐的频次减少,虽然家庭消费和餐饮消费都会带动酱油的增长,但是,家庭消费的用量显然不及餐饮消费。

图片

尽管如此,酱油市场规模依旧在增长的主要原因还是价值提升带来的。比如中、高端酱油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比如加加食品在2022年,虽然酱油营收略有增长,但不仅营收增速没有跑赢营业成本的增速,毛利率也略有下滑。但在今年上半年,虽然加加食品的酱油营收下滑,但下滑幅度明显低于营业成本,从而带动毛利率的增长。这也是为什么加加食品在财报中反复强调“后续将发展高毛利品类”的关键。

当然,这也是各大调味品共同追求的目标。

当所有调味品企业的产品都“站在同一起跑线”时,就总会有人忍不住“自降身价”,从而带动调味品品类升级的步伐。

图片

比如,当区域品牌和头部品牌的同类型产品陈列在同一货架时,显然前者毫无优势可言。但如果都是知名品牌呢?

头部企业当前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维持当下的基本面和优势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去争夺更广阔的市场和渠道。

“狭路相逢勇者胜。”因此,从价格层面开始“动刀”就在所难免。于是在今年上半年就上演了“你9.9一升,那我就再送一瓶醋”的惨烈竞争。

图片

如此一来,在整个酱油市场就会频频出现同一品牌的产品中,贵的贵“死”,便宜的便宜“死”的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过程中,越来越多原本属于中端的产品,开始“沦落”到低价区,并且,这种现象在下半年应该还会更加明显。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