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场恢复但价格下跌,味精产业赚钱越来越难

味精价格稳定后,可能影响头部企业盈利,有利于下游企业成本。

在调味品日趋复合化和便捷化的当下,和其它调味品品类不同,味精(谷氨酸钠)正在一步步沦为食品加工原料。

图片

至少,直面C端的味精产品和品牌,已经越来越少。包括昔日的“味精大王”莲花健康,干脆直接将味精产业直接转型为购买半成品回来分装销售……

在这背后,既有消费趋势的变化,也有味精行业自身高度集中的产业变化。但在今年上半年,味精市场的变化也让几大龙头企业在业绩层面“下头”。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味精的主要生产地,味精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其市场份额也被阜丰集团、梅花生物和星湖科技(伊品生物)等几大龙头企业瓜分,三者合计占比超过80%。

但在今年上半年,三家龙头企业的味精产业表现,尤其是在盈利能力层面都有些低迷。

根据阜丰集团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其包括味精在内的食品添加剂部分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加8.1%至约65.585亿元(人民币,下同),但该业务板块的毛利却较去年同期减少23.5%至约9.718亿元。

图片

对此,阜丰集团在财报中表示,收入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味精的收入贡献稳定以及淀粉甜味剂的收入贡献增加所致;而毛利的走低主要是“由于味精毛利贡献下降。”

产品层面,阜丰集团上半年味精的收入为49.96亿元,同比相对稳定。虽然销售量同比增长约3.6%至611681吨,但其味精的平均售价相比去年同期却少了3.6%至8168元/吨。受制于味精价格的走低,今年上半年,阜丰集团食品添加剂分部的毛利率为14.8%,较去年同期减少6.1个百分点

不过,阜丰集团引援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味精的总需求量为121.7万吨,据此估算,阜丰集团的市占率接近50%。

图片

而作为国内第二大味精生产企业,梅花生物上半年的鲜味剂产品实现营收44.46亿元,同比下降了4.09%。和阜丰集团一样,梅花生物的味精产品依旧面临吨价走低的情况。

图片

不过,梅花生物并未披露其味精产品的销售量情况,只是在财报中表示,一季度在春节假期带动及人口流动加速的影响下,餐饮、堂食等各类线下消费场景加快复苏,味精行业消费量快速回升。二季度开始,市场进入季节性淡季,出现阶段性供需失衡,价格进入下行通道。

无独有偶。在并表星湖科技后,伊品生物的整体业绩也开始走低。今年上半年,伊品实现营业收入76.41亿元,占星湖科技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2.44%,同比减少6.70%;占星湖科技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的比例为77.82%,同比减少76.97%

图片

星湖科技在财报中表示,伊品生物营收走低,主要是因为加大主导产品销量也未能弥补销售单价降幅大的影响;而其净利润走低主要是产品盈利能力下降所致。而味精,正是伊品生物重要的收入和盈利来源之一。

根据阜丰集团在财报中引援卓创信息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味精市场的供应量及需求量分别约为62万吨及63万吨,然而,由于味精供应增加但需求疲软,第二季度味精供应量及需求量分别约为65.4万吨及58.7万吨。供求关系的变化也导致味精的平均售价平均售价开始走低,从一季度的约9435元/吨下降至二季度的8667元/吨(含增值税)。

由此可见,今年上半年,味精品类虽然因为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而带动龙头企业的销量增加,但吨价的下跌也导致各大企业在这一板块的盈利能力下降明显。

不过,一些直面C端的品牌的味精产业表现却较为不错。

今年上半年,加加食品的味精类产品实现营收1.1亿元,同比增长218.4%,不过,该品类的毛利率下滑了12.01%;莲花健康的味精等氨基酸调味品实现营收7.36亿元,同比增长16.97%……

图片

不难理解,相比直面终端,上述三家龙头的B端业务在价格层面的波动更加倾向于大宗贸易,而后者则主要是以原材料采购或者附加产品进行,在价格调整以及原料储备层面也会更加灵活。

单就味精品类来看,抛开突发因素外,其价格走势也会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波动。

卓创资讯味精分析师陈洁在接受矛石采访时就表示,味精价格波动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上半年市场处于震荡下行的态势,三季度上涨概率较大,9、10月份受到消费旺季的加持下季节性指数达到102%-103%。11-12月味精市场消费量逐渐下滑,且在高供应的压制下市场出现下跌的概率较大。

而对于味精下半年的价格走势,陈洁补充道:“结合味精市场的供需变化情况,预计今年下半年味精市场依然将延续上述季节性波动规律。在三季度企业常规检修结束后,市场供应量或逐渐回升,叠加四季度内蒙古地区有部分新产能投放的预期,供应压力较前期增加。但下半年受‘金九银十’需求回暖提振,整体预期偏好,需求量环比上半年或有增加。由此,三季度开始,味精价格或逐步筑底回升,但随着市场供应端的利空影响增加,四季度价格或先稳后趋弱运行。”

整体上看,相比前两年,今年味精价格的走向或更加稳定,随着供应能力逐渐提升,对于上述三家龙头企业而言,味精品类要“挣钱”,应该会越来越难。不过,这对于其他下游食品加工企业而言,或许是好事,因为这也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原料成本。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