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鱼加工业向印度转移?优势、劣势在哪?
除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印度还有多余的冷库容量,以及虾类加工业的基础技能,然而其劣势也很明显,特别是国内政治。
波士顿展会期间,印度海产品出口发展局(MPEDA)总裁Shri D V Swamy告诉UCN,印度海产品加工业(相比中国)拥有许多优势,一些印度企业也做好了与亚洲和东欧国家争夺贸易订单的准备。
“在生产淡季,我们只用到30%冷库容量,如果欧美企业在我们国家投建加工厂,我们将有更多能力出口野生三文鱼、真鳕、黑线鳕等品种。”Swamy说。
客观地说,在鱼片、鱿鱼、蟹类的加工和出口领域,印度还远远落后于中国,印度大部分捕捞海产品来自其本土,2021年捕捞业出口额(不包括养殖虾)大约17.2亿美元,甚至不及韩国和德国(数据来源:国际贸易中心)。
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捕捞渔业加工出口国,2021年出口额达到210亿美元,出口产品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贸易品种,产品形式包括鱼片、鱼砖、鱼柳、鱼糜,以及其他各类增值产品。
Swamy称,印度每天可用的冷库容量有35,000吨,“我们是一个捕捞海产品消费大国,但出口顺差并不多。在生产淡季,印度沿海都有多余的容量,在本地产量低迷时寻找一些海外业务。”
海产品初级加工是一个低利润业务,而印度人口结构决定了其长期劳动力成本优势。根据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将在2060年达到17亿峰值,印度拥有全球最大的工作适龄人口基数,相比之下,中国人口总数开始下降,老龄化速度加快。
“我们在劳动力成本方面非常有竞争力,鱼类加工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业务,我们在人口统计学上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
“我们也有基础设施能力与优势,印度出口商向全球各地销售最好的虾产品,加工专业知识就在印度。”Swamy说。
在印度西西孟加拉邦,一名入门级去头虾工人每月收入约300美元。 中国鱿鱼加工厂工人每月薪水大约800美元,海南罗非鱼加工业熟练技工每月薪资多达1,200美元。
Swamy称,印度工厂可以加工真鳕、黑线鳕、中上层鱼类,甚至是北美龙虾。在地理位置上,印度更接近欧洲,通过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这些产品从印度发往欧洲市场速度更快,更便宜。“你可以说,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拥有很大的潜力,因为它本身就有庞大的虾类加工业,而且还有良好的冷链物流条件,能够运往全球市场。”
另一位印度业者告诉UCN,印度绝对有可能成为世界级海产品再加工业的中心,至少在初级加工领域。“一年中的两个月,印度都要经历雨季和休渔期,捕捞业完全停止。所以我们的生产周期只有10个月,而在这10个月中,大约只有两个月到两个半月产量比较高,其他时间逐渐减少。我们只使用了30-35%容量,所以肯定有很多容量可以使用。”
Swamy坦言,印度再加工业务的发展或多或少受益于中国下行的处境,“但我们还无法与中国全面竞争,但肯定有一些产品是适合印度的。”
印度的困难来自其内部
Swamy表示,印度再加工业务的最大障碍来自印度政府,因为海关对原料进口条件“非常苛刻”。
“虽然我们非常希望发展加工再出口业务,但是卫生部、农业部或海关可能有他们自己的顾虑,他们不会去专门制定一项政策,去帮扶加工企业引进国外原料,在印度加工后再返销海外。如果印度工厂要接单,可能会面临很多繁文缛节。”
“在进口原料方面,我们要拿到许可证、执照、卫生证书,而且在清关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如果你要进口的产品价值昂贵,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集装箱滞留在港口15天或20天,那将是一个巨大挑战。”
“尽管印度拥有许多优势,但恰恰也因为这些问题,不少国际企业望而却步。”Swamy感慨,“西方国家的大型渔业公司常常缺乏廉价劳动力,但他们发现其产品很难进入印度进行再加工,都是因为政府层面的障碍。”
“我知道有一家公司在印度做大西洋蓝鳕加工,但规模不大,仅此而已。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有利的政策和一个利好的环境,让原料进口便捷化,再进行加工并返销。”Swamy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UCN国际海产资讯(ID:ucn-seafood),作者:Louis Hark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