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冷链物流公司增长背后,食品流通格局求变

图片

冷链物流供给端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需求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行业重新整合。如瑞云这样的平台型公司打算在其中发挥更多作用。

疫情给冷链物流行业带来的扰动结束后,行业重回常态化竞争阶段。

当下国内冷链物流行业仍处于结构性不平衡中——冷库资源区域分别极不均衡、冷运资源组织效率较低、行业毛利率下滑,这些是问题也是机会。

成立于2020年9月的瑞云冷链便是其中一家抓住了机遇的公司。它以干线冷运环节切入,通过搭建全国冷链运输网络并开发了「冷运宝」平台,吸纳冷链物流的货主、车主用户,并为其提供细分品类的全程品控管理服务。

2022年,瑞云的营收规模增至6亿元,约是上一年的2.5倍。其货主及冷藏车的注册数量也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从一年前的2万余人及5万余辆分别增至7万余人及超过11万辆。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截至到2021年国内冷藏车保有量约34万辆,瑞云冷链的冷藏车行业渗透率超过30%。

疫情期间流通行业受到冲击,瑞云逆势增长。「以前中小货主都通过各地分散的信息渠道联系小车队,但疫情一来很多地方的业务都做不了,这时候只能去找平台。平台利用大的网络效应,能把这些业务承接下来,这就相当于非典时期成就了电商一样。」瑞云冷链联合创始人、首席战略官李秀强说。

与此同时,瑞云也再度获得了资本的青睐。目前,该公司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总金额超过4亿元。在去年11月最新一轮融资中,其投资方包括了三菱商事、瑞穗力合基金、磐霖资本、青松基金、斯道资本、招商局创投等。资本的认可与加持也是对中国食品流通市场发展的看好。

瑞云所涉及的公路冷链运输环节,是冷链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食品冷链、生鲜电商的需求增长,相关干线冷链物流需求也同步在增加。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认为,未来公路冷链运输这一方式在所有冷链运输方式的占比将继续保持 80% 以上,预计到2028年公路冷链市场规模将超过8000 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年复合增速约为 12%。

在李秀强看来,有了此前的积累,加之如今冷链行业回暖,平台型公司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基于瑞云全国最大的冷链运输网络和冷运宝积累的车主资源,瑞云主要为货主提供冷链零担、大票拼车及整车运输三类干线运输上的冷链服务产品。它解决了传统冷链干线运输环节存在的区域碎片化问题,同时承载了平台的履约服务,平台优化了网络的效率问题,相互加成能力促进。

以传统的冷链零担服务为例,货主如果希望产品从产地到销地全程冷链运输,需要在产地和销地两头找对应的专线冷链承运商。这样的物流模式不连续,且货损风险较大。此外,这类承运商往往是区域化的,当遭遇各地流通情况高度不确定的时候,无法满足货主的需求。

「瑞云的一个优势是,我们可以利用冷运宝这个平台将周边的存量资源调度起来。这个平台搭建起来的流通网络是全国性的,当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可以调度附近的运力资源进来补充。这是网络化的效应。」李秀强说。

基于这项能力,过去一年瑞云在拓展主要的KA客户的同时,也不断吸纳进中小规模的货主客户及车主资源。李秀强透露,「目前大概有 5%~10% 的司机在瑞云的平台上会有复购行为,每月接单数量约3单以上。」

除此之外,物流行业这些年毛利一直在下滑,「现在基本是只有5、6个点的水平」,李秀强说。再加上疫情的冲击,小型冷链物流公司生存艰难。这客观上也推动了瑞云通过加盟模式,加快与这些存量物流资源整合的节奏。

冷链物流行业毛利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生鲜电商发展起来之后,大量冷链物流企业出现,其中尤其又以中小规模为主。更多参与者导致了激烈的价格战,行业毛利不断下降。

不过,冷链物流行业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价值回归」的节点上。在李秀强看来,「实际上行业的平均毛利水平应该在20%左右」,如瑞云这样的平台通过对冷链运力资源的再组织,可以提高行业效率和利润。

与此同时,流通环节逐渐出现的变化及已形成的流通格局,反过来也为瑞云组建这个平台带来更多可能。

图片

这些年,一些生产性的食品企业所对接的下游渠道开始变得多样化,它们需要流通环节更细分的服务。「比如一些企业原来是做中央厨房的,后来他们也开始做To C的预制菜,如此一来它的商流也发生了变化。」李秀强解释道。

商流的改变,意味着上游食品企业所面对的末端渠道不仅仅是传统的餐饮渠道,也包括抖音、快手、京东和淘宝等电商渠道以及零售渠道。「这样一来物流需求就变了,」李秀强说,「它以前可能只考虑仓到仓,但现在要考虑什么样的仓去匹配下游渠道的仓库。例如盒马、京东和生鲜电商渠道的仓,它们的入仓标准都是不一样的。」

这些新的流通服务需求,促使瑞云在组织运力过程中提供更细致的服务。

以其针对烘焙品类的冷链流通所梳理的SOP为例,奶油、蛋糕胚等原材料对于温度高度敏感,而下游的接收渠道如盒马对此又设有严格的验收标准。因此,瑞云会要求运输这类商品的冷藏车,在工厂接货时就要进行车厢预冷处理,并在出发前测量车厢温度,保证其温度控制在4度。借助物联网设备的使用,平台还会对冷藏车内的温度进行全程监控。

不过,上述服务能力对KA客户更有吸引力。而在全国食品供给的大网上,这类KA客户只占小比例。在食品供给端的上游,更大比例的供给方是规模化程度低的小规模厂家。

瑞云如果想要面向全国搭建一个社会化的服务平台,就需要将产业带客户纳入其中。这里存在着大量的存量供给和流通资源,它们的商流也在发生变化,同样需要提高流通环节的效率。

「随着商流的变化,现在小批量、多频次、快频返的业务越来越多,这是以前围绕着批发市场端对端的流通已经不能满足的需求。它们对零担的诉求非常的大。」瑞云联合创始人李俊达说。冷链零担也是瑞云提供的三类产品中最重要的品类。

需求市场的变化,及市场与产地之间的不均衡分布,是带来新需求的根本原因。

「一个地区的食品购买力一定来自于GDP。」李俊达以山东的青岛和菏泽为例来解释其中的变化。「青岛自身有很多相关食品产业,它的GDP足以支持青岛本地市场消化掉这些产品。因此它不需要从济南去进货,甚至可以向全国采购,并利用整车拉到青岛。」但菏泽就不具备像青岛这样的能力。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当地对部分冻品、低温类食品的需求也在增长,但受限于消费力,其消费量往往可能无法达到能采用整车发货的规模,因此就需要零担模式。

基于这样一个供需之间不均衡分布的结构,平台的作用就能凸显。

具体来说,瑞云采用加盟或事业合伙人的模式,分别在产地和批发集散地设立营业部,对产地资源进行再组织,以满足商流变化后上游供给方的流通需求。

产地营业部主要设在有产业带效应的地区。比如河间有800家以上专门生产鸭子的小作坊,还有牛羊肉分割和加工等产业,瑞云就在这里设置了产地营业部。这类地区往往在某具体品类上形成了密集的产能、产量大。其加工的产品流向往往以批发市场为主,而非消费市场。

市场营业部主要针对大型的批发集散地。

「冻品和农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以前的需求量不如后者大,其流通一般都是先从省级的一级批发商逐步向流通下游分发。」李俊达分析道。这就促成了一些大型冻品批发集散地的成长。瑞云通过在这些节点上布局营业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流通资源。「省级的批发中心贸易量会非常大,它的物流配套资源也是最全的。」而这些区域目前缺乏更精细化的流通服务能力,有利于瑞云发挥平台效应。

「人货场是物流的三大基础。所有的活需要人来干、货品需要车辆来运输和场地来进行整理和周转。」在李俊达看来,物流本身服务的是商流,商流的变化与供需结构变化紧密相关。

如今国人的饮食习惯在发生变化、购买渠道及交易方式在发生变化,传导到上游最直接的变化正是流通模式的改变。

但作为先行者,瑞云的挑战仍然存在。随着平台网络持续下沉,如何更好地维系与加盟商、合伙人的长久关系,以及不断将这个组织网络编织得更紧密,是其接下来需要持续投入、解决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窄播(ID:exact-interaction),作者:朱若淼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