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个产业,全国第一
从第一棵咖啡树开始算起,云南咖啡种植已有百年历史。如今,全国九成以上的咖啡产自云南,云南咖啡香飘国内外,咖啡产业在云南形成的聚集效应,除了得益于当地先天的气候优势,还和其成功加入全球咖啡供应链密切相关。从低价贱卖到品质优良,云南咖啡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国内蓬勃发展的咖啡消费市场,电商也在其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然而,云南咖啡产业短板犹存,要想存活下去,就必须摆脱原料供应者的身份,建立自己的咖啡品牌,提高知名度。
云南是块宝地,全国九成以上的咖啡均来自这里
咖啡树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120年前才传入中国台湾。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又被相继引入海南、云南、广西、福建等地种植。
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地处北纬15°与北回归线之间,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地形以山地、坡地为主,且地势起伏较大。
云南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雨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干湿季分明,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都是种植咖啡的有利条件。
20世纪50年代,云南咖啡种植业快速崛起。
2018年,云南省提出了打造“绿色食品牌”的概念,咖啡是“绿色食品牌”之一,也是当地众多特色农产品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经过多年发展,云南咖啡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拥有中国唯─咖啡种质资源圃,选育出了一批咖啡新品种,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培育了一批生产经营企业,精深加工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加工设施设备和技术逐步完善,全产业链加工体系初步建成。
近年来,云南省咖啡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面积下降叠加价格波动对咖农种植积极性的刺激以及天气等因素影响,产量和咖啡种植面积均呈减少趋势。
2021年,全省咖啡产量10.87万吨,同比减少17%,在全国比重约99.69%;全省咖啡种植面积139.29万亩,同比减少6.7%,在全国比重约98.84%。
即便规模有所下降,无论是从种植面积还是从产量看,云南都是我国咖啡产业的第一大省。
云南的咖啡种植主要分布在普洱、保山、临沧、德宏这几个地方,其中普洱不仅以茶叶闻名于世,而且是云南最大的咖啡种植基地。
目前,普洱咖啡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8万亩,年产量5.4万吨,综合产值39亿元,惠及咖农25万余人,咖农人均增收3836元,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主产区和咖啡贸易集散地。
保山的咖啡成名很早,是中国小粒咖啡种植和加工的先驱,首株咖啡苗是已故爱国华侨梁金山先生从东南亚引进的。
保山潞江坝素有“天然温室”之称,潞江坝地处高黎贡山东麓,以山地、坡地为主,且起伏较大,昼夜温差大,具有云南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干热河谷气候,这样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保山成为全国产出高品质咖啡的最适宜区域。
临沧咖啡的起步相对是最晚的,大规模的咖啡种植从2011年起步,全市77个乡镇中有57个乡镇种植咖啡,一些村庄逐渐变成为咖啡专业村。
临沧咖啡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猛,如今种植面积已经超过55万亩,成为云南第二大咖啡主产区,产量已经跃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普洱市,可谓是云南咖啡的后起之秀。
德宏是云南省咖啡种植最早的区域之一,也是云南省咖啡主产区之一。早在1963年,德国汉堡的国际博览会上,德宏小粒咖啡就被博览会评为“香气浓郁、微酸可口”的优质产品,获得可与蓝山咖啡相媲美的声誉。
从历史到品质,再到产量、文化以及创新,云南咖啡既有厚重的历史传承,也有精品化率的不断创新和提升,四大主要产区分别以自己不同的特色诠释了云南咖啡的多样性,也通过“中国咖啡在云南,精品咖啡看云南”撑起了中国咖啡的内在和外在。
巨头跨界,电商助力,云南咖啡的机会在国内
长期以来咖啡的消费市场与产地是割裂的。
咖啡树好暖喜湿,它往往生长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产区所属的国家多是发展中或欠发达国家,而咖啡的消费市场却是地处温带的欧美发达国家。
这造成了整个咖啡价值链的长期割裂,上游产区因为远离消费市场而在交易中缺少议价权。
从前云南咖啡初级产品出口后,在海外经过精深加工,再贴上别人的品牌出售,咖啡的价值已经翻了几十上百倍,利润大头都落入了别人的腰包。
打破咖啡产业链价值分配失衡的关键在于消费市场与产区的无缝衔接,中国本土的消费红利为云南产区提供了这个突破瓶颈的机会。
近些年咖啡消费在国内市场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3817亿元,消费者突破3亿人次。同时,国内咖啡市场预计将以27.2%的年增长率上升,预计2025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元,总体呈扩大趋势发展。
迅速扩散开来的咖啡消费文化,为云南产区提供了广阔的腹地消费市场。
伴随着咖啡消费不断日常化和刚需化,咖啡产业的创新趋势不断涌现,一些高性价比的连锁咖啡品牌和精品咖啡品牌正在逐渐抢占市场份额。
例如,瑞幸咖啡是国内首个门店数量突破7000家的咖啡品牌,也是2022年新开门店数量最多的品牌。
瑞幸之后,Tims中国成为国内咖啡市场的“第二股”。2022年9月,Tims中国在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上市。
这个千亿级市场中,不仅有瑞幸、Seesaw、Manner等这些“职业选手”互相竞争,也有中国邮政、同仁堂、万达等圈外行业巨头跨界进入咖啡赛道。
圈外巨头们布局咖啡赛道,和近两年咖啡赛道的蓬勃发展脱不了关系,咖啡潮流正成为都市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在咖啡商业在国内快速崛起期间,电商的持续渗透也为云南咖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电商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它是产地对接消费市场的桥梁,有利于云南成长出既具有种植能力又具有烘焙加工能力的本土企业。
后者的发展,有助于当地形成产业带效应,并帮助云南分享到更多咖啡产业的价值,而不再只作为一个单一原材料供应地存在于整个咖啡供应体系之中。
以保山市的咖啡产业为例,保山的众多咖啡品牌尽管会同时布局全渠道,但线下收购是少数,电商销售占比达九成。
并且,电商大促极为频繁,既有日常按月促销,也有“6·18”“双11”集中大促,这些活动会让一家小企业的单量超过1万单。
对于一家在云南销售成品咖啡的小企业,1万单的订单量意味着会大量地消化云南的优质咖啡。在当地已经将电商体系做到较为完善的中咖咖啡,一年可消化云南优质咖啡生豆超过1000吨。线上销售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企业的销售量、销售面。
供需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业信息、市场信息快速流动起来,并逐渐开始建立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
巨头跨界,资本蠢蠢欲动,背后的推力是国内蓬勃发展的咖啡市场,在此基础上,电商的助力对于上游的云南咖啡产业来说如虎添翼,云南咖啡的机会仍然来自于国内,而这个机遇已经在国内出现。
从低价贱卖到品质优良,云南咖啡香飘国外
咖啡产业在云南形成的聚集效应,除了得益于当地先天的气候优势,还和其成功加入全球咖啡供应链密切相关。
20 世纪50到60 年代,为满足苏联及东欧国家对咖啡的需求,潞江坝建成我国第一个小粒种咖啡生产和出口基地,苏联也成为了云南咖啡最早的消费市场。
从这个时期开始,云南当地启动了大规模的咖啡种植,这为后来云南咖啡形成产业聚集奠定了基础。
但规范化的种植是从80年代开始,海外咖啡巨头在此阶段进入云南,比如雀巢为了降低对南美洲咖啡产区的依赖,选择了地处咖啡种植黄金地带上的云南普洱市(当时名为思茅市)。
行业巨头进入后,快速将云南咖啡拉入了全球咖啡产业链,但是受限于粗糙的加工处理方式、烘焙技术与咖农贫乏的咖啡知识,云南咖啡豆一直作为商业豆被雀巢、星巴克、麦氏等国际咖啡巨头以低廉的价格收购。
伴随着国内咖啡零售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消费者同时形成了消费喷雾干燥速溶咖啡,商业级咖啡和精品级咖啡的习惯,人们对咖啡品质要求的提高和国内咖啡市场的潜力促使上游咖啡产业做出改变。
更多的种植、管理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人才的流动传入云南,病害带来的困境也开始被打破。
当地也开始零星出现了采用多品种种植的咖啡庄园,这类庄园种植有瑰夏等品质更高的咖啡品种,也逐渐成长起一批具备一定规模和烘焙能力的咖啡企业。
品种的更新及多样化和更多具备烘焙能力的企业,对于一个产区而言意味着核心竞争壁垒,因为它们能提高产区的独特性,这也意味着云南的咖啡产品有了更高的商品价值。
如今,瑞幸的高端产品线“小黑杯”在推出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系列之后,顺势推出云南咖啡系列;星巴克也将云南咖啡豆列入其高端品牌“星巴克臻选”产品线内;越来越多的精品咖啡馆经营者来到云南咖啡原产地,只为给自家咖啡店寻觅一款特色精品豆。
2022年8月,首批通过铁路运输出口的307吨普洱咖啡豆,经普洱市思茅海关产地检验检疫合格后,从普洱出发到达重庆后,再搭载中欧班列由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
2022上半年,云南省咖啡豆合计出口1.8万吨,货值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倍、3.8倍,远销欧洲、东南亚、美洲、中东等地。
正因如此,产自云南的咖啡在业内和消费者口中传出了云南咖啡“香了国内香国外”的佳话。
缺少定价权,云南咖啡路在何方?
抛弃原料供应者的身份,建立自有品牌
近些年,云南咖啡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但是不可否认,云南咖啡产业仍然存在不少短板,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是缺乏自主定价权。
云南咖啡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格体系,价格基本上就是跟着期货价格走,国际市场上期货涨,云南咖啡就跟着涨;期货跌,云南咖啡就跟着跌。
而云南咖农对咖啡价格非常敏感,国际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使得他们对咖啡种植的投入减少,甚至引发砍树行为,改种四季豆和其它经济作物。
2014年云南省咖啡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83万亩,但之后因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面积逐渐减少至2021年的139万亩。
在很长一段行业低谷时期里,咖农们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卖出的生豆价格仅为每公斤12-13元,即便不算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也只是个“保本价”,毫无利润可言,这直接导致了砍树行为。
其次,由于产量不高还不稳定,我国很难建立起更有利于咖农的中远期咖啡交易体系。
我国目前的咖啡交易制度,属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交易,因此每年云南咖啡豆的价格波动期也仅限于采摘季,但也许这期间国际市场上咖啡豆交易价格并不高。
像巴西、哥伦比亚这样的咖啡生产大国,拥有大量库存。由于中远期交易体系的建立,在没有咖啡豆采摘的季节,依然能够销售咖啡豆,保证周年交易。
第三,云南咖啡豆从种植到收购尚未建立起与市场对应的标准化品质体系,在咖啡豆体积达到多大或者酸度达到多少等方面并无统一标准。
就算部分咖啡交易中心有自己的成交标准,但在定价时依然要以巴西咖啡豆的价格为基准。
换言之,每次云南咖啡豆在进行交易时,都要与当年的巴西咖啡豆进行对比,如果品质比巴西咖啡豆好,则可以卖得比它稍微贵一点,反之定价要比巴西咖啡豆低。
面对国内巨大的咖啡消费市场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云南咖啡要想存活下去,就必须摆脱原料供应者的身份,建立自己的品牌,拥有市场的定价权。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云南本土咖啡品牌成长起来。根据《2021年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报告》,云南已建立中咖、云潞、景兰、后谷、合美、比顿、云啡等多家咖啡企业品牌,其中中咖、景兰、后谷等 3 家企业产值超过亿元。
品牌做起来,还要提高知名度,重塑云南咖啡的精品形象,比如通过举办咖啡大赛、参加咖啡博览会加强与外界的链接。
2016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云南省咖啡生豆大赛”,让好咖啡脱颖而出,实现它的高价值;2018年在美国西雅图举办的第30届精品咖啡博览会上,云南产区的咖农带着自己的咖啡豆远渡重洋到美国,面对全球咖啡产区及市场介绍云南咖啡及中国产区。
这样被广为认知的云南咖啡,才是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云南咖啡的发展空间,也应该在本土品牌崛起后逐渐扩大,不再仰人鼻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ID:ffyoutiao),作者:小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