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专家顾志敏:「蓝龙虾」商业化背后的改革实验

如同「不一样的农研所:面包、红薯、龙虾、番茄有了新故事」所呈现的那样,在农研所与产业端不断靠近的过程中,一些新农研人既关键又特殊。他们扎根农业,务实且开明,主动投身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激流,是当下「农业升级」和「餐桌升级」最重要的基石。我们特别推出了这一组对话,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豹。

本文要点:

· 国外优质品种如何在中国本土化;

· 农研所改革的台前幕后。

小龙虾是近年来在餐饮领域的大爆单品。它在过去几年为产业链上游带来了增长,同时产业新面临的品种老化、品质下滑问题反过来又推动起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红螯螯虾现阶段的商业化尝试,便是这个趋势的折射。

这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名贵淡水虾品种,俗称「蓝龙虾」。顾志敏参与了该品种的引进,并主导了后续该品种的本土化相关研究,包括人工繁殖、育苗等。2016年,顾志敏开始与福居农业接触,双方共同推动了红螯螯虾的商业化养殖及市场推广。

这个产学合作的典型案例背后,是顾志敏对国内科研系统的反思与有益探索。红螯螯虾是其中一个例子,但将不是唯一的例子。

图片

以下是《窄播》(微信公众号ID:exact-interaction)与顾志敏的部分访谈整理:

Q:当初引进红螯螯虾的契机是什么?

A:20 多年前,我们国家的渔业发展开始强调从传统养殖品种向名优品种的转换升级。开发并引进国内外的名优品种,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注意到江浙一带,尤其上海消费者特别喜欢吃虾。我们查资料联系到国外专家,到海外去寻找优质的龙虾品种。在澳洲考察的时候,我们在当地的渔市上注意到一些品质不错的虾。当时西澳州跟浙江省又是友好省州的关系,他们就把我们看到麦龙螯虾赠送给了我们,让我们拿回来开发。

当时我们想,虾类应该是老少咸宜的产品,于是我们跟湖北省水产研究所一起引种了包括麦龙螯虾、红螯螯虾在内的多个品种。其中,红螯螯虾是在对比试验中适应性、抗逆性最强的品种。于是,我们就选择了红螯螯虾这个品种在国内进行开发。

Q:早期全国市场对这类水产品的需求还没起来,这对您当时的研究有阻碍么?后来的转机是如何出现的?

A:2005年左右我的研究都快停顿了。因为这个虾当时被小龙虾冲击得比较厉害。那时候,小龙虾很便宜,几毛钱一斤,我们的虾几毛钱卖肯定亏本。很多人劝我不要再坚持了。

但是这个项目就像我自己亲儿子一样。它是我从国外带回来的,在国内他们都叫我「红螯螯虾」之父。对这个品种,我是很有感情的。

所以当时我没课题,就从另外的科研项目里拿经费,我想把红螯螯虾这个项目保住。等到 2011 年,我当上浙江淡水所所长后,虽然行政事务更繁忙,但仍然没有放弃这个虾,并进行了更深入、更规模化的研究。我们不仅做了人工育种、繁育等相关研究,也做了人工养殖模式的研究。通过多种养殖模式对比,我们希望找到最适合老百姓养殖的生产模式。

当时我们尝试了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跟南美白对虾泡养以及稻虾共养模式。后来经过比较发现,工厂化养殖效果不好,因为它相互残杀比较厉害。池塘养殖还不错,但当时是放下去的苗,成功率不高。

后来我们有了一个小棚标粗技术,先一个小的塑料棚里标粗,集中标粗以后再往大池塘里面放。等大池塘的水温达到 20 度以上,养殖产量一下子就突破了。从原来的 100 斤,慢慢涨到 400 斤左右。等池塘养殖产量达到 400 斤左右,它的效益就出来了。另外,我们通过稻虾养殖的模式,发现这种生态互补的模式也不错,最高产量也能达到200斤,平均能达100斤。

再加上这几年小龙虾价格也上来了,特别是大规格的小龙虾也要二三十块钱一斤。小龙虾的大规格相对于我们红螯螯虾的规格,就算是小规格了。

现在国内有像福居农业这样的公司,愿意跟我们一起做,慢慢把市场培育起来。目前无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在养殖规模上,我们都已经是全球第一,反超澳大利亚了。

疫情之前,我每年都去澳洲交流,他们反过来会邀请我们去澳洲建养殖基地。所以我们现在又开始搞育种,项目已经列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重点研发项目。我们开始对它进行全遗传学背景、全室内工厂化的繁育技术、养殖等方面,又做了系统的升化,把技术串起来。原来我们的研究是分开的,现在我们形成一个产业链,把整个技术集成。

这两年福居农业跟我们合作,我们又把虾的全基因组育种列入到浙江深的重大科技专项。我们走一条商业化的育种道路,也是开创了一个新方向。

Q:您的产业链发展思路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当所长之后推动淡水所体制内改革的最主要动力是什么?

A:我们之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科研和产业脱节。产业的需求我们研究不了,我们研究出来的产业用不了。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它还跟我们国家农业生产主体非常弱有关,农民不会对实验室的新品种、新研究感兴趣,科研所的成果转化不了。所以往往我们农业院所都强调公益性,因为公益性,所以我们是免费的。

但事实上,新品种也好,新的养殖模式也好,有的研究当然是要考虑公益性,但一直以来只强调公益性,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国家从20年以前就提出来要跟国外学市场化的道路。

国外往往是政府资助,企业化运行。这样就把政府的力量、社会的力量、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我从1985 年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做水产相关的工作。特别是后来当了所长以后,更深刻的体会到很多压力。

首先,我们是科研院所事业编,事业编要靠自己解决的,奖金也是要靠我们自己挣出来的。这就对我们科研单位内部形成一个倒逼的压力;第二,养殖户需要的技术服务,我们科技人员往往又没有积极性,这中间就像少了一颗扣子一样。

我想要打破这个事情。而且,当时的政策明确,科研单位可以通过技术服务来获得更多收益,这是一种支持以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2012年,《关于支持科技成果出资入股确认股权的指导意见》出台,政策通了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改革。

当时好多科研院所长都还不敢动,但我当时就决定要试,这个政策对科研院所来说太实际了。

我们先从虾的种业相关的技术服务开始,取得效果以后再推广起来。后来我们形成了「种虾、技术加品牌」三合一的产业模式。淡水所提供给养殖户种虾、技术团队还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帮助老百姓把虾养好。他们挣到钱自然也认我们浙江淡水所的品牌。

品牌建立起来之后,更多的客户找到我们,我们也把更多科研资源开放出来。因为虾的养殖不仅需要种苗,也需要饲料、水、环境调控等相关技术。于是,研究所的其他团队也加入进来,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样一来,全所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科技人员的收入也明显提高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窄播(ID:exact-interaction),作者:朱若淼,原文标题:《水产专家顾志敏:「蓝龙虾」商业化背后的改革实验|幕后》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