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西藏自治区农业产业概况

本文基于农小蜂在运营过程中积累的:西藏自治区农业产值、种植(养殖)规模、产量等数据对西藏自治区农业产业概况进行简析,梳理西藏自治区农业产业基本面及发展趋势,让对农业产业感兴趣的各方更直观、有效的了解西藏自治区农业产业运行和发展态势,为关注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科研、育种、种植(养殖)、加工、仓储、包装、保鲜、运输、销售等活动的主体及社会服务机构等各方提供参考。

报告核心观点

1. 西藏自治区海拔高、纬度低,气候复杂多样、垂直差异明显,水资源丰富,但耕地资源明显趋紧,耕地后备资源的稀少严重限制了西藏农业的快速发展,全区耕地面积为0.22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土地面积的0.18%,2022年,西藏自治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全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8.45%,明显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农林牧渔业中,牧业总产值最高,2021年,牧业总产值为129.32亿元,在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50.65%;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约为45.16%;林业产值所占的比重约为1.55%;渔业产值所占的比重约为0.11%。

2. 粮食是西藏自治区播种的主要农作物,2021年,西藏自治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6.48千公顷,在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约为68.01%,产量为106.15万吨。在各类粮食作物中,谷物播种面积为179.8千公顷、产量为103.88万吨,两者在全区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均在95%以上,远高于豆类和薯类。青稞是西藏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40.71千公顷、产量为80.09万吨,两者在全区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均在75%以上。

3. 畜牧业是西藏自治区农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2021年,西藏自治区大牲畜(牛、马、驴、骡)存栏量为688.15万头。其中,牛、马、驴、骡所占的比重分别为95.48%、3.95%、0.44%、0.13%。与2011年的660.37万头相比,全区大牲畜存栏量增长了27.78万头,增幅约为4.21%。其中,牛是唯一存栏量增长的大牲畜品种,与2011年相比,牛存栏量增长了42.16万头,增幅约为6.86%,其所占的比重增长了2.37%。

前言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北邻新疆,东北紧靠青海,东连四川,东南与云南相接,南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毗邻,西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国境线长达3842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西藏自治区境内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被称为除南极、北极以外的“地球第三极”。全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22年,西藏自治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132.64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80.16亿元,同比增长6.2%,在全区一、二、三产业中增速最快。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立足特色农畜产品资源禀赋和产地环境,大力发展青稞、草业、牦牛、奶业、藏猪、藏羊等农牧业特色产业,研发了青稞系列食品、牦牛肉和藏香猪系列肉制品、高原特色乳制品等特色农牧产品。

随着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显现,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稳步提高,2012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697元增加到16935元,增加了11238元,增幅约为197.26%,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9%。

图表1:西藏自治区2022年产值概览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1.农业生产条件

1.1.自然气候

西藏自治区气候复杂多样,总体来说由于海拔高、纬度低,具有日照时间长、气温低、温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春干燥、多大风等特点,气候垂直差异明显。西藏自治区年均日照时长在1475.8至3554.7小时之间,是全国日照时长最高的地区。全区年均气温在-2.8℃~11.9℃之间,各地区温差较大,西北严寒、东南温暖湿润,最温暖的东南地区年均温度约10℃左右,而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北麓山地年均温度在-3℃以下。

西藏自治区年降水量在74.8至901.5毫米之间,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湿润,西北干燥,雨季分明,雨季(6~9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至90%。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由东南向西北呈带状分布,山地季风气候与高原季风气候交错。

1.2.水资源

西藏自治区水资源丰富,是中国水域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西藏自治区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地下水、冰川水以及大气降水。其中,在地表水资源方面,恒河、印度河、湄公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河都发源或流经西藏,西藏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境内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6418条,年均径流量为4482亿立方米;常年水面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808个,总面积达2.8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1.7%,主要湖泊有:巴松错、然乌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纳木错、色林错、扎日南木错、班公错。

在地下水资源方面,西藏地下水资源总量约1107亿立方米。在冰川水资源方面,西藏的冰川面积约2.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6.7%,冰川水资源总量为332亿立方米,其中75%的冰川为外流水系,25%为藏北内流水系。全区人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约16.18万立方米,耕地亩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约8.28万立方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有效灌溉面积从245.31千公顷波动增长至282.8千公顷,增长了37.49千公顷,增幅约为15.28%。从同比增长率来看,西藏自治区有效灌溉面积增长速度较为稳定,近年来长期维持在2%左右,但随着时间推进,增长速率呈现出逐渐放缓的趋势。

图表2:西藏自治区有效灌溉面积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1.3.土地资源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为12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面积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7%;森林覆盖面积达6.32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土地面积的5%;耕地面积为0.22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土地面积的0.18%,土壤类型以山地灌丛草原土、潮土和亚高山草原土为主。

西藏土地资源利用大致可分为六个区域,藏东高山峡谷农林牧区是西藏土地开发利用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边境高山深谷林农区位于自治区南部边境地带,山高、谷深、河窄,气候、植被、水、热、土壤等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较多,是西藏独特的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区;中南部高山宽谷农业区,包括拉萨市、日喀则和山南地区各一部分,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产业结构较齐全,产值比重最大;

高山湖泊盆地农牧区,位于中南部高山宽谷农业区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主脊线以北,多夜雨,属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区,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藏北高原湖泊盆地牧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地势高旷、地形复杂、气候干旱、草原辽阔,是西藏最大的牧业区;藏北高原未利用区,位于西藏北部,高寒、干旱、荒凉,局部草地初步开发为临时性牧场。

1.4.物种资源

1.4.1.农作物

西藏自治区农作物有青棵、小麦、玉米、油菜、豆类、水稻、玉米、荞麦、鸡爪谷、高粱、花生、芝麻等品种及约16个大类、20个科、150余种蔬菜,包括萝卜、白菜、西葫芦、西红柿、黄瓜、丝瓜、苦瓜、冬瓜、茄子、辣椒、芹菜、豆类、葱、花菜等,全区建立各类果园400多处,种植苹果、梨、桃、香蕉、橘子、葡萄、西瓜等,年产干鲜果品1万多吨,茶叶1吨,桐油15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温室大棚的兴建,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西藏果蔬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1.4.2.林业资源

在林业资源方面,西藏自治区有木本植物1700余种,常见树种主要包括云杉、冷杉、铁杉、高山松、华山松、落叶松、云南松、白桦、青冈木等,喜马拉雅冷杉、巨柏为西藏独有树种。此外,西藏自治区还有药用植物1000余种,油脂、油料植物100余种,芳香油、香料植物180余种,工业原料植物(含鞣质、树脂、树胶、纤维)300余种,可代食品、饲料的淀粉、野果植物300余种,绿化观赏花卉植物达2000余种。可食用菌,如松茸等415种。

1.4.3.中药材(植物)

西藏自治区植物性藏药材有191科、682属、2085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65%~70%,药用菌,如灵芝等238种,已知有抗癌作用的真菌,如丝膜菌、虫草等168种。比较著名的中药材有冬虫夏草、藏红花、贝母、手掌参、藏茵陈、藏苍蒲、毛膏菜、绿蓉蒿、胡黄连、忍冬果、檀香、桃儿七、雪莲花、天麻、灵芝、三七、大黄、党参等。

1.4.4.牲畜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传统牧区之一,主要牲畜有绵羊、山羊、牦牛、黄牛、犏牛、马、驴、骡、藏香猪等,家禽主要为藏鸡,都是千百年长期以来适应高原环境的独特产品。

1.4.5.水产品

西藏已知的鱼类有71种(含亚种),隶属于3目5科22个属。主要由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条鳅科的高原鳅属,鲶形目的鮡科3大类群组成。其中,裂腹鱼亚科39种和亚种,条鳅科16种,鮡科11种,分别占西藏鱼类总数的54.9%、22.5%和15.5%,这3个类群合计占整个西藏鱼类的93%。其他鲑科1种、鲃亚科1种、野鲮亚科2种和裸吻鱼科1种。

2.农业产值

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西藏自治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全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8.45%,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37.73%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53.82%。

图表3:西藏自治区2022年产业结构

图片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青稞、草业、牦牛、奶业、藏猪、藏羊等农牧业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21年,西藏自治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55.34亿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处于末位;与2011年的109.37亿元相比,增长了145.97亿元,增幅约为133.46%,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8.85%,增长速度在全国排名前列。

其中,牧业总产值最高,2021年,牧业总产值为129.32亿元,在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50.65%;农业总产值为115.31亿元,仅次于牧业,其在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45.16%;林业产值为3.97亿元,明显低于牧业和林业,高于渔业,所占的比重约为1.55%;渔业产值最低,为0.29亿元,所占的比重约为0.11%。

图表4:西藏自治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分类来看,与2011年相比,西藏自治区牧业总产值增长了75.21亿元,增幅约为138.99%,其在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增长了1.17%;农业总产值增长了65.69亿元,增幅约为132.39%,所占的比重下降了0.21%;林业总产值增长了1.58亿元,增幅约为66.11%,所占比重下降了0.63%;渔业总产值增长了0.07亿元,增幅约为31.82%,所占的比重下降了0.09%。

综合来看,近十年来,西藏自治区农林牧渔业中,牧业发展增速最快,其在全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农业、林业、渔业产值虽然也各有不同在增长,但其在全区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3.播种面积

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从219.04千公顷波动增长至274.19千公顷,增长了55.15千公顷,增幅约为25.18%。其中,除2017年出现同比下滑外,其余年份均维持增长趋势。种植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藏耕地资源明显趋紧,耕地后备资源的稀少严重限制了西藏农业的快速发展。

图表5:西藏自治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3.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粮食是西藏自治区播种的主要农作物,2021年,西藏自治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6.48千公顷,在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约为68.01%。与2011年相比,西藏自治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16.33千公顷,增幅约为9.6%;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9.67%。

图表6:西藏自治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青藏高原独特高原温凉气候,特别适宜种植喜凉的晚熟品种,有利于青稞、小麦、豌豆、土豆等粮食作物的生长。在西藏自治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谷物、豆类、薯类的播种面积分别为179.8千公顷、5.16千公顷和1.52千公顷;三者在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96.42%、2.77%和0.82%,谷物所占比重远高于豆类和薯类。

图表7:2021年西藏自治区粮食作物生产结构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青稞是西藏自治区主要播种的谷物,是80%以上藏族同胞的主食产品,青稞产业是藏区群众重要的就业渠道,也是农区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2021年,西藏自治区青稞播种面积为140.71千公顷,在全区谷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约为78.26%,在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比重约为75.46%。日喀则市是西藏青稞主产区,也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青稞产区)。

除青稞外,西藏自治区其他谷物,如小麦、玉米、稻谷等,播种面积均较小,2021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为32.49千公顷,在全区谷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约为18.07%,在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约为17.42%;玉米播种面积为4.77千公顷,在全区谷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65%,在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56%;稻谷播种面积为0.77千公顷,,在全区谷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约为0.43%,在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约为0.41%。

3.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

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呈波动减少趋势,从2011年的24.02千公顷下减少至2021年的19.01千公顷,减少了5.01千公顷,降幅约为20.86%。其在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从10.97%波动下降到6.93%,下降了4.03%。

图表8:西藏自治区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西藏自治区种植的油料作物以油菜和花生为主,其中油菜播种面积为18.96千公顷,在全区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约为99.68%;花生播种面积为0.06千公顷,所占的比重约为0.32%。西藏自治区油菜适宜推广应用区域广泛,油菜产业逐渐从以榨油为主向将油菜与生活休闲、生态保护及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紧密结合,充分向油菜的油用、饲用、蜜用、花用、旅游观赏价值等新方向探索发展。

图表9:西藏自治区油料作物生产结构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3.3.蔬菜播种面积

随着科技农业的推广普及,西藏自治区蔬菜种植业快速发展,本土蔬菜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西藏自治区蔬菜播种面积为29.36千公顷,与2016年的23.02千公顷相比,增长了6.34千公顷,增幅约为27.54%,大量蔬菜生产基地不断涌现,蔬菜品种也更加丰富,高海拔地区吃菜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绿色、无公害蔬菜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加大。西藏地处高原,平均气温偏低,不利于蔬菜生长,但高原上日照百分率高,光照强度大,非常适宜发展设施农业,通过优质的设施结构,生产高质量蔬菜产品。

图表10:西藏自治区蔬菜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3.4.果园面积

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水果产业快速发展,果园面积不断扩大,从2011年的2.15千公顷波动增长至2021年的5.15千公顷,增长了3千公顷,增幅约为139.5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13%。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果园面积维持在5千公顷附近波动,但年间波动较为剧烈,同比增长率在±20%以上,为保障自治区居民的水果消费需求提供支持。

图表11:西藏自治区果园面积变化趋势

图片
注:2017年、2018年数据为SPSS线性填补缺失值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3.5.茶园面积

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西藏饮茶历史悠久,茶叶是西藏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2021年,西藏自治区茶园面积为4.33千公顷,是2011年全区茶园面积(0.16千公顷)的27倍,茶园面积年均复合增长率约达39.07%。

图表12:西藏自治区茶园面积变化趋势

图片
注:2017年、2018年数据为为SPSS线性填补缺失值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西藏自治区茶叶种植区主要在林芝市波密、墨脱、察隅三个县。其中波密县易贡茶场是西藏最早的茶场,连续3年获得有机茶认证,荣获2021年“第三届中国茶产业T20最美生态茶园”、2021年西藏自治区绿色工厂、2021年国家绿色工厂等荣誉。茶场臻选系列绿茶荣获2020年“中绿杯”全国绿茶产品质量推选特金奖;臻选系列红茶荣获2021年“华茗杯”全国绿茶、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金奖。

墨脱县拥有中国第五大热带雨林,终年云雾缭绕,有50余处冰川,是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有“莲花秘境”的称号。目前,墨脱县已建成高标准高山有机茶园30余个,总面积近9000亩,种植的茶叶品种主要有福鼎大白、铁观音、名山特早213、储叶齐、梅占和4号茶等多个品种。

察隅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称,温和湿润的气候,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察隅红茶在第二届世界红茶品质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截至2020年年底,察隅农场已完成2168亩茶叶基地及茶苗繁育基地的建设。到2021年5月,农场已有1100余亩茶园进入采茶期,其中800亩为首次试采,2021年茶青试采摘约2000余斤,产值6万余元。

4.农产品产量

4.1.粮食产量

2021年,西藏自治区粮食产量为106.15万吨,成为全区粮食产量突破百万吨的第7年。与2011年的93.73万吨相比,西藏自治区粮食产量增长了12.42万吨,增幅约为13.25%。受气候、地势影响,西藏自治区中低产农田比例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制约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举措的实施,西藏自治区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11年至2017年间,每年均维持2%左右的增速逐年发展。

图表13:西藏自治区粮食产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从粮食生产结构来看,2021年,西藏自治区谷物产量为103.88万吨,主要生产青稞、小麦、玉米和稻谷,在全区粮食产量中所占的比重97.86%;豆类产量为1.85万吨,其中豌豆、蚕豆等品种所占比重较高,在全区粮食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1.74%;薯类产量为0.42万吨,多为马铃薯,在全区粮食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0.40%。

青稞是西藏自治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青藏高原有3500多年的种植历史。青稞β-葡聚糖含量世界之最,具有降低人体胆固醇、控血糖等作用,以青稞为原料生产的青稞精米、青稞面粉、精酿啤酒、青稞代餐、青稞休闲食品等农副食品,以及胶囊、咀嚼片等保健系列产品市场前景广阔。2021年西藏自治区青稞产量为80.09万吨,在全区谷物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77.1%。

近年来,越来越多青稞企业、青稞产品涌现青藏高原,青稞产业化开发已全面启动。目前,西藏有青稞加工企业37家,青稞加工转化量11.1万吨,产值11.1亿元,在历届农交会上青稞加工产品共获6个金奖。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已研发青稞产品100余个、生产企业研发系列产品9个;创建了一批自治区级著名商标,如“雪域圣谷”青稞香米、“藏缘”青稞酒、“罗旦”糌粑、“喜孜”青稞酒、“吉祥粮”青稞面包、“珠穆拉瑞”饼干等。

图表14:2021年西藏自治区粮食产量结构分布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4.2.油料产量

在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影响下,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油料作物产量从6.35万吨波动下降至4.58万吨,下降了1.77万吨,降幅约为27.87%;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

图表15:西藏自治区油料产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主要油料作物中,油菜籽产量为4.56万吨,在全区油料作物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99.56%;花生产量为0.02万吨,在全区油料作物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0.44%。

图表16:2021年西藏自治区油料产量结构分布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4.3.蔬菜产量

随着更多生产基地的逐步投产,西藏自治区蔬菜产量稳步增长,2021年,全区蔬菜产量为89.47万吨,与2016年的70.69万吨相比,增长了18.78万吨,增幅约为26.57%。日喀则市白朗县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蔬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享有“高原果蔬之乡”的美誉,建有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县级蔬菜标准化示范村4个,初步形成了“公司+协会+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白朗蔬菜产业不断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阔步迈进。

图表17:西藏自治区蔬菜产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4.4.水果产量

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水果产量从1.4万吨波动增长至3.01万吨,增长了1.61万吨,增幅约为115%,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96%。

图表18:西藏自治区水果产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在几类常见的水果产品苹果、葡萄、梨、香蕉、柑桔中,苹果在西藏自治区的产量及其在全区水果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均较高,2021年,西藏自治区苹果产量为0.8万吨,其在全区水果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6.58%;葡萄产量为0.4万吨,其在全区水果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13.29%;梨产量为0.13万吨,其在全区水果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4.32%;香蕉及柑桔产量均为0.06万吨,其在全区水果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1.99%。

图表19:2021年西藏自治区部分水果产量及其在全区水果产量中所占的比重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4.5.茶叶产量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茶叶产量维持在0.01万吨附近波动,2020年为产量峰值年份,达0.02万吨;2017年、2018年为产量谷值年份,茶叶产量不到0.01万吨。

图表20:西藏自治区茶叶产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4.6.木材产量

在林产品方面,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日渐缩紧,西藏自治区木材产量大幅度下降。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木材产量从97万立方米下降至3万立方米,下降了94万立方米,降幅达96.91%。其中,主要减产发生在2013年,下降了71万立方米,降幅达92.21%,完成了整体减少量的75.53%。

图表21:西藏自治区木材产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4.7.大牲畜存栏量

畜牧业是西藏自治区农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西藏自治区大牲畜(牛、马、驴、骡)存栏量为688.15万头,与2011年的660.37万头相比,增长了27.78万头,增幅约为4.21%。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大牲畜存栏量整体呈“V”字形趋势波动增长。其中,2017年为谷值年份,该年全区大牲畜存栏量为628.3万头;2011年至2017年为下行周期,西藏自治区大牲畜存栏量下降了32.07万头,降幅约为4.86%;2017年至2021年为上行周期,全区大牲畜存栏量增长了59.85万头,增幅约为9.53%。整体来看,西藏自治区大牲畜存栏量维持在650万吨附近随畜牧周期进行波动。

图表22:西藏自治区大牲畜(牛、马、驴、骡)存栏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分品种来看,西藏自治区畜牧业以牦牛养殖业为主,2021年,牛存栏量为657.06万头,在全区大牲畜存栏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95.48%;马存栏量为27.16万头,所占的比重约为3.95%;驴存栏量为3.04万头,所占的比重约为0.44%;骡存栏量为0.9万头,所占的比重约为0.13%。

与2011年相比,牛存栏量增长了42.16万头,增幅约为6.86%,其所占的比重增长了2.37%;马存栏量减少了8.4万头,降幅约为23.62%,其所占的比重减少了1.44%;驴存栏量减少了5.1万头,降幅约为62.65%,其所占的比重减少了0.79%;骡存栏量减少了0.87万头,降幅约为49.15%,其所占的比重减少了0.14%。其中,牛是唯一存栏量增长的大牲畜品种,马存栏量及其在全区大牲畜存栏量中所占的比重减少量最大,驴存栏量降幅最高,下降速度最快。

4.8.生猪存栏量

藏香猪是西藏特有的瘦肉型猪种,又名“人参猪”,主要原产地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西藏林芝。林芝气候湿润、植被茂盛,藏香猪属野外牧养类猪种,以天然野生可食性植物及果实为主食,成年猪平均体重不足50公斤,生长期长,沉脂力强、抗病和抗逆性能强。西藏自治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卡若香猪、工布藏香猪品牌,开发了藏猪火腿、风干藏猪肉、香辣藏猪肉酱、白条分割肉等系列产品。

藏猪产业是西藏自治区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七大重点产业之一,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生猪存栏量从32.3万头波动增长至62.05万头,增长了29.75万头,增幅约为92.11%。其中,受非洲猪瘟影响,2019年成为近年来全区生猪存栏量最低的年份,2020年、2021年,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生猪产能快速恢复、扩张。

图表23:西藏自治区生猪存栏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4.9.羊存栏量

得益于青藏高原的地理屏障,西藏自治区形成诸多独特的地方种质资源,如藏西北白绒山羊、岗巴羊、霍尔巴绵羊、阿旺绵羊、多玛绵羊、苏格绵羊、色瓦绵羊、昌都黑山羊等,都是优质的藏羊品种,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2021年,西藏自治区羊存栏量为942.32万头,与2011年的1646.08万头相比,减少了703.76万头,降幅约为42.75%,主要减产时期发生在2015年以后。近年来,同比减少速度逐渐放缓,截止2021年底,西藏自治区羊存栏量同比减少0.95%。

图表24:西藏自治区羊存栏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分品种来看,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绵羊存栏量从1038.35万头减少至672.34万头,减少了366.01万头,降幅约为35.25%;山羊存栏量从607.73万头减少至269.98万头,减少了337.75万头,降幅约为55.58%。其中,绵羊存栏量减少的量较多,在全区羊存栏量减少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52.01%;山羊存栏量减少的速度较快,降幅更高。

图表25:西藏自治区绵羊、山羊存栏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4.10.家禽出栏量

2020年,西藏自治区家禽出栏量为101.79万只,与2011年的185.63万只相比,减少了83.84万只,降幅约为45.17%。其中,2011年至2017年,西藏自治区家禽出栏量维持在200万只附近波动,整体呈增长趋势,增长了17.8万只,增幅约为9.59%;2018年西藏自治区家禽出栏量为284.36万只,同比增长39.78%,是近年来全区家禽出栏量最高的年份;2018年至2020年,西藏自治区家禽出栏量快速减少,减少量为182.57万只,降幅约为64.2%。

图表26:西藏自治区家禽出栏量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4.11.肉类(猪肉、羊肉、牛肉)产量

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肉类产量从26.14万吨波动增长至27.36万吨,增长了1.22万吨,增幅约为4.67%。整体而言,近年来,西藏自治区肉类产量维持在27万吨附近波动,并呈现一定的上扬势头。其中,2017年为近年来全区肉类产量峰值年份,年产肉类32.07万吨;2012年为全区肉类产量谷值年份,年产肉类25.19万吨。2017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肉类产量呈线性趋势减少了4.71万吨,降幅约为14.69%,近年来全区肉类产量的上扬势头受到抑制。

图表27:西藏自治区肉类(牛肉、羊肉、猪肉)产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2021年,西藏自治区肉类产品中,牛肉产量为20.51万吨,在全区肉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74.96%,与2011年的14.77万吨相比,增长了5.74万吨,增幅约为38.86%,所占比重增长了18.46%;羊肉产量为5.1万吨,在全区肉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18.64%,与2011年的8.63万吨相比,减少了3.53万吨,降幅约为40.9%,所占比重下降了14.37%;猪肉产量为1.34万吨,在全区肉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4.9%,与2011年的1.36万吨相比,减少了0.02万吨,降幅约为1.47%,所占比重下降了0.31%。

4.12.禽蛋产量

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禽蛋产量呈波动增长趋势,从2011年的0.33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0.71万吨,增长了0.38万吨,增幅约为115.1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96%。其中,2011年至2015年为全区禽蛋产量稳步增长,增长了0.15万吨,增幅约为45.45%;2015年至2018年全区禽蛋产量较为稳定,增长量及增幅较小,仅增长了0.01万吨、增幅约为2.08%;2018年至2021年重新开始快速增长,全区禽蛋产量增长了0.22万吨,增幅约为44.90%。

图表28:西藏自治区禽蛋产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4.13.牛奶产量

2021年,西藏自治区牛奶产量为48.85万吨,与2011年的23.8万吨相比,增长了25.05万吨,增幅约为105.2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46%。从同比增长率来看,西藏自治区牛奶产量增长较为平稳,近年来,除2016年、2018出现同比下滑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同比增长的态势。全区乳制品加工企业20多家,主要产品有高原特色牦牛乳、有机乳、风味酸乳等。

图表29:西藏自治区牛奶产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4.14.羊毛(绒)产量

绵羊毛是藏毯和氆氇的主要原料,近年来,西藏羊毛精深加工业蓬勃发展,培育了帮锦镁朵、西藏农投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但由于羊存栏量持续减少,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绵羊毛产量从8514.26吨波动减少至7164.06吨,减少了1350.2吨,降幅约为15.86%。

分类来看,2021年,西藏自治区半细羊毛产量为1856.63吨,在全区绵羊毛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5.92%,与2011年的3091.82吨相比,减少了1235.19吨,降幅约为39.95%,所占比重下降10.4%;细羊毛产量为1325.68吨,在全区绵羊毛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18.50%,与2011年的443.05吨相比,增长了882.63吨,增幅约为199.22%,所占比重增长了13.3%。

图表30:西藏自治区绵羊毛产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随着山羊养殖数量的减少,西藏自治区山羊毛产量也在持续减少,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山羊毛产量从1582.04吨波动减少至719.68吨,减少了862.36吨,降幅约为54.51%。山羊毛产量减少主要发生在2011年至2013年间,在这期间,西藏自治区山羊毛产量下降了756.75吨,降幅约为47.83%。山羊绒品质优良,是精纺工业的优质原料。

由于干旱、高寒以及日照辐射强等自然综合因素的影响,藏西北地区出产的山羊绒细度低、品质佳,素有“纤维宝石”“软黄金”的美称。2011年至2021年间,全区羊绒产量从1017.57吨减少至768.46吨,减少了249.11吨,降幅约为24.48%。

图表31:西藏自治区山羊毛(绒)产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4.15.水产品产量

2021年,西藏自治区水产品总产量为0.08万吨,与2011年的0.04万吨相比,增长了0.04万吨,增幅约为100%,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18%。

图表32:西藏自治区水产品产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2021年,西藏自治区水产品中,鱼类水产品产量为0.01万吨,在全区水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约为12.5%。与2011年的0.03万吨相比,西藏自治区鱼类水产品产量减少了0.02万吨,降幅约为66.67%,所占比重下降了62.5%。

图表33:西藏自治区鱼类淡水产品产量及其在全区水产品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5.农产品品牌认证情况

2022年,西藏自治区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5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2015家、家庭农牧场9264家;累计获批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农业产业强镇18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5个;发布西藏第一个自治区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西藏青稞”;探索开展西藏有机农产品生产认证工作,“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1315个,新增301个。

5.1.地理标志农产品

据农产品地理标志信息查询网数据显示,西藏自治区累计认定地理标志农产品35个,其中种植业农产品地理标志21个,畜牧业农产品地理标志13个,水产品地理标志1个。

图表34:西藏自治区地理标志农产品

图片
(数据来源:农产品地理标志信息查询网  制图:农小蜂)

5.2.名特优新农产品

西藏自治区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共有9个,分别是班戈色瓦绵羊、朗县辣椒、古荣糌粑、易贡红茶、亚东黑木耳、帕里牦牛、亚东鲑鱼、岗巴羊、墨脱绿茶。

图表35:西藏自治区名特优新农产品

图片
(数据来源: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信息系统  制图:农小蜂)

5.3.绿色农产品

西藏自治区在认证有效期内的绿色产品共有134个,获得认证产品较多的组织机构有西藏昌都市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西藏漫其食品有限公司、西藏帕里牦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西藏奇正青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等,以上4家组织机构获得认证的绿色农产品数量均在10个以上。

图表36:西藏自治区绿色农产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数据来源: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制图:农小蜂)

5.4.有机农产品

西藏自治区在认证有效期内的有机农产品有135个。其中,申扎县纳仓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认证产品数量最多,达14个,认证产品包括绵羊、山羊、乳肉兼用牛、养草等。

图表37:西藏自治区有机农产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数据来源: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制图:农小蜂)

5.5.一村品一品示范村镇

据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显示,西藏自治区共有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4个。其中,在2022年完成第12批次认定的有两个,分别是昌都市卡若区噶玛乡(唐卡)、日喀则市白朗县旺丹乡桑巴村(皮制品)。

图表38:西藏自治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图片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制图:农小蜂)

6.名牌农产品

6.1.亚东鲑鱼

亚东鲑鱼为亚东特产,是西藏自治区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属鲑形目鲑科鱼类。据记载,亚东鲑鱼是由英国人1866年自欧洲带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部,这种鱼有彩色斑点,当地人们亲切的称其为“花点鱼”。20世纪60年代初经专家鉴定,将其命名为“亚东鲑鱼”,目前国内仅在亚东县亚东河有分布。市场上销售的亚东鲑鱼是以野生亚东鲑鱼为亲本,经过养殖和选育,培育出的商品鱼。

亚东县地貌属喜马拉雅山高山地貌,总体地貌为山地。保护区水资源丰富,主要来源于地表水资源、冰川水资源和大气降水,河流主要有康布曲、卓木麻曲、卓木曲3条,还有10多条季节性小支流相交错,穿越全境,为亚东鲑鱼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源。亚东县北部平均海拔高度4300米,为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南部海拔大幅度下降,平均海拔2800米,气候湿润,温和的气候有利于亚东鲑鱼的生长繁殖,独特的品种和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亚东鲑鱼独有的口味。

6.2.亚东黑木耳

亚东黑木耳是亚东县境内特有的野生菌种,藏语中将亚东黑木耳称为“拿布摘摘”(“拿布”是黑色的意思,“摘摘”是薄的意思),历史上曾作为班禅活佛的供品,传说很早以前有位仙女下凡,发现此处气候宜人,于是停留片刻观赏美景,不小心把戴在脖子上的珍珠项链掉在此处。后来变成了“珍珠木耳”。亚东黑木耳盘子均匀显圆形,颜色深黑色,表面光滑有光感,背面绒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色鲜、肉厚、朵较小。亚东黑木耳肉质肥厚、口感细腻、弹性好、滑润且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常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亚东县地貌属喜马拉雅山高山地貌,土壤种类较多,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等10个土壤类型。以帕里为界,北部平均海拔高度4300米,为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植被覆盖茂密;南部平均海拔高度2800米,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植物生产条件良好;南北两地均适宜黑木耳的生长,产区内康布曲、卓木麻曲、卓木曲为黑木耳生长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6.3.易贡辣椒

易贡辣椒是在西藏自治区波密县易贡乡经长年种植后形成的独特地方品种。“易贡”藏语意为“美丽”,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与地貌条件等影响,易贡乡土壤发育比较年青,平均海拔高度2100米,土壤与植被类型较为复杂;保护区灌溉水资源、河川径流资源比较丰富,同时还有比较丰富的冰雪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湖泊水资源;属高原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太阳辐射强,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在易贡乡生产的辣椒皮薄、香甜、香辣味浓郁,具有增加食欲、驱寒祛湿、健脾开胃的作用,素有“味中上品”的美誉。

6.4.象雄半细毛羊

象雄是今阿里专区所辖全境的故称,雍仲苯教的发祥地。按藏史记载,象雄便有了养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象雄半细毛羊是以高原型藏系绵羊为母本,以新疆细毛羊和茨盖羊为父本,培育出来的一个半细毛羊品种。其主要产区包括阿里地区良种场,札达县的香孜乡、达巴乡、托林镇、曲松乡,噶尔县的门士乡、昆沙乡、左左乡共21个行政村,拥有象雄半细毛羊2.8万只,年产羊毛72吨、羊肉89.6吨。

象雄半细毛羊被毛全白色,闭合良好,腿肩背部脂肪丰满,肌肉不显露,大理石花纹丰富,脂肪和肌肉硬实,全身骨骼不显露,腿部肌肉较丰满充实,微有肌肉隆起,背部和肩部比较宽厚。肌肉结构紧密,有坚实感,肌纤维韧性强,外表有风干膜,不黏手,肌肉色鲜红,有光泽;脂肪呈白色,具有羊肉正常气味,煮沸后肉汤澄清透明,具有肉汤固有的香味和鲜味。

6.5.斯布牦牛

斯布牦牛是西藏知名的牦牛品种,产区位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境内,当地人称斯布牦牛“仲赞”,意为野牦牛的后代。被毛多为黑褐色,部分牛躯体和头部有白点,少数有棕色和灰色。鲜牛肉肉色鲜红、脂肪乳白色,肌间脂肪含量丰富,牛肉中铁、镁、锌等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他牛肉品种。

墨竹工卡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高寒干燥,空气稀薄,冬春多大风,年温差小而昼夜温差大,降水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为斯布牦牛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斯布牦牛以纯天然放牧为主,境内主要农作物青稞、豌豆、油菜、冬小麦、春小麦、土豆、荞麦等为斯布牦牛提供了优质的饲草料资源。

6.6.帕里牦牛

帕里牦牛是亚东县独有的一个牦牛种群,2006年被例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之中。帕里牦牛头宽,额头平,颜面稍下凹,眼圆大、有神,嘴薄而较方,角从基部向外伸展,角尖向上开张,角间距大,其毛色以黑色为主,深灰、黄褐、花斑牛亦为常见。帕里牦牛不仅可以产肉、产奶、产绒,还可骑可驮、可耕可驾,被誉为“高原之舟”。

帕里牦牛生长在亚东县境内,主要产区为帕里镇和康布乡草资源较为丰富的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帕里镇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部、亚东县城北部,平均海拔4360米,素有“世界高原第一镇”之称。帕里镇常年积雪,夏季溶水奔流而下形成较多的沟渠,积水量多,水质好,特别是夏秋季节水草皆茂,为帕里牦牛提供了的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6.7.门隅佛芽·玉罗冈吉

门茶玉罗冈吉(门隅佛芽·玉罗冈吉)外形圆曲紧结、重实细嫩,茶身光滑油润,具有高山茶叶香气,滋味醇正,富含多基酸和茶多酚、儿茶素,是格萨尔王时期西藏的三大名茶(汉茶梅朵央增、藏茶金叶巴扎、门茶玉罗冈吉)之一,“门隅”藏语意为居住在门巴的人,历史上隶属于门隅地区,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故乡。而门隅在西藏的历史上均属拉萨市错那县管辖,门隅佛芽·玉罗冈吉主要产区位于错那县麻玛乡、勒乡所辖的麻玛村、勒村、贤村等地。

错那县属藏南山原湖盆谷地中的喜马拉雅区,县内地形复杂,山势高亢,湖泊河流众多。境内平均海拔高度在2600米左右,森林茂密、气候宜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区域内多见山地黄棕壤、棕壤等地带性土壤,该土壤质地细、土层厚、有机物含量高,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发展高山茶叶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错那县处在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向半湿润的暖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带,由于海拔落差较大,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保护区域内气候温和,利于门隅佛芽·玉罗冈吉的生长。

6.8.隆子黑青稞

隆子县位于西藏高原中南部,喜马拉雅山北侧,是山南市4个边境县之一。隆子县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35个粮食主产县之一,主要种植黑青稞、白青稞、小麦、荞麦、油菜等农作物。隆子黑青稞产区主要包括隆子县的隆子、日当、热荣、加玉4个乡镇所辖的35个行政村。隆子,意为须弥同顶(佛教用语),全称“玉杰隆子”,古称“涅”,唐代曾写作“聂”。相传隆子黑青稞于公元712年由金成公主经过隆子河谷文“内嘎沃”地段不慎从邦点(指藏式围裙)中掉落在当地,经过千年的种植而形成独特的地方品种。黑青稞是历代隆子宗主主要食物之一,也是聂德主持历代活佛和喇嘛的供品。

青稞分为白青稞、黑青稞、紫青稞等种类。在植物学上,黑青稞的种子为颖果,籽粒是裸粒,与颖壳完全分离。隆子黑青稞是因其颖壳及籽粒表皮呈现黑紫色而得名,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隆子黑青稞籽粒长6~9毫米,宽2~3毫米,形状有椭圆形、菱形,青稞籽粒皮比大麦表面更光滑,颜色黑紫色及黑色等,口感细腻、麦香味浓郁,营养丰富。

6.9.林芝苹果

林芝苹果主要为红富士、元帅系列品种,果型端正,色泽光亮艳丽,果面光滑、细腻,香味浓郁独特,酸甜适口、酥脆化渣,品质优良。林芝苹果主产区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北侧,主要区域分布在尼洋河两岸,是西藏的重点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的核心区、优质农产品重点发展区。

区内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帕隆藏布及20千米以上的支流20条,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极为丰富,能够满足苹果生产的灌溉条件。这里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受印度洋水汽北上的影响,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5~9月,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均温差小,日温差大,较长的日照和较大的温差十分有利于苹果的生长发育、果实的着色和糖分积累。

6.10.朗县辣椒

朗县地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西南部,雅鲁藏布江穿境而过,全年气候平均11.4℃,日照2400~2600小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孕育了朗县特有的辣椒品种“小牛角”。郎县辣椒由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学经求法后带回朗县种植的辣椒种子发展而来,其果味辛辣、硬实、香味浓郁,维生素C和花青素含量远高于一般辣椒。

6.11.朗县核桃

核桃藏语称为“达嘎”,据传是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随陪嫁被带入西藏,民间有把核桃作为婚庆和爱情象征的习俗,被喻为“百年好合”。因核桃一次栽培,百年受益,故西藏人民又称其为“百年庄稼”,其品种主要有酥油核桃、鸡蛋核桃等优秀品种,是历代达赖和达官显贵的贡品。朗县核桃形状为圆形和卵圆形,坚果整齐端正,果面光或较麻,平均单果重不小于9克,种仁易取,为黄白色,口感好,松脆味甘,肉质香醇甜润,在2008年全国首届核桃大会上,一举夺冠,赢得“酥油核桃”的美誉。

6.12.拉萨白鸡

拉萨白鸡是拉萨区域内培育的第一个良种蛋鸡品种,体型呈U字形,全身羽毛洁白纯净,体型小而紧凑,全身羽毛紧贴机体,结构匀称。鸡肉呈浅红色,肉质密度明显大于普通肉鸡,肌肉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普通肉鸡,氨基酸种类多、含量丰富,胆固醇含量低于普通鸡蛋40%以上,钙含量高出普通鸡蛋20%以上。

拉萨独特的地质地貌、光热资源、气候条件,为拉萨白鸡的饲养提供了充足的饲料和饲草,造就了拉萨白鸡独特的品质,拉萨白鸡饲养以地面平养、网上平养和农户散养为主,主要饲料来源是当地自产的青稞、小麦、油菜、豌豆、蚕豆等。

6.13.工布江达藏猪

工布江达藏猪是由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和雅隆一带的家猪与野猪混血形成,以野外放牧为主要养殖方式的西藏特有的一种古老畜种资源。养殖区域以林芝市工布江达县的6个乡镇(错高乡、朱拉乡、巴河镇、工布江达镇、仲萨乡、江达乡)为主。

工布江达藏猪肉质鲜亮有光泽、肉色鲜红、均匀,脂肪乳白色;肉皮薄,脂肪层薄,肌纤维清晰,肌肉中胆固醇含量较低,抗氧化性能较好,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DHA和EPA含量突出,兼具肉味鲜美和一定的保健作用。

6.14.岗巴羊

西藏南部的日喀则市岗巴县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草地面积超过了3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近35万公顷,分布最多的高寒草原类面积为28万公顷左右,占草场总面积的80%。受气温、降水的垂直变化及纬度的影响,岗巴县土壤类型较多,垂直地带性和区域性分布明显。县境内叶如藏布水系、奎曲水系、压曲水系,为牧草和牧羊提供水源。县境内海拔较高,平均海拔高度在4700米以上,属高原性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空气稀薄,空气透明度大,雨季短,晴天多,光照充足,辐射强烈,日平均日照时数为8.83小时,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

岗巴羊是岗巴县特有的绵羊品种,在西藏自治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别是羔羊肉更是细嫩可口,是细毛羊中肉质较好的一种佳品,是产区人民主要的肉食来源之一。岗巴羊成年羊体格中等,体质细致紧凑,骨骼坚实,全身各部位结合良好。眼大微突出,鼻梁稍隆起,耳直往前略微下垂。羔皮毛股短而绒毛少,弯曲明显,很适合制作藏装所用。羊毛具有毛纤维长,织密性强,弹性及拉力大,有光泽,套毛大而厚,干死毛较少等优点,是粗毛型中品质最优良的一种,为本地群众织氆氇、藏被、卡垫的原材料。羊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膻味,口感地道纯正,滋补功效奇佳。

6.15.措勤紫绒山羊

措勤县紫绒山羊绒产量高、奶产量高、肉嫩、耐寒性极强,是绒肉奶兼用的特色优势品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在特殊的高寒生态环境中形成了极具地方优势的特色紫绒品种,其养殖历史可追溯到6世纪前色果部落先祖“色果色欧仲顿”。

措勤紫绒山羊体小,体质结实,体区结构匀称。额宽,耳较长,鼻梁平直。公羊、母羊均有角,公羊有两种角型,一种呈倒八字,另一种向外扭曲伸展;母羊角较细,多向两侧扭曲。公母羊均有额毛和鬓。劲细长,背腰平直,前胸发达,胸部宽深,肋骨拱张良好,腹大不下垂。被毛为黑色、紫色和棕色,绒质柔软、光滑,黑羊绒在阳光照射下呈紫色。绒细度在14~16微米,绒长度3.8厘米以上,弹性好,色泽光亮独特,绒质柔软,保暖效果极佳。

6.16.昌果红土豆

贡嘎县昌果乡是西藏雅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境内以土层深厚、结构疏松的沙壤土为主,属大陆季风半干旱气候,光照充足,作物生长季节温差大,有利于土豆的养分和干物质积累。生产的昌果红土豆,一般单薯重50克,皮薄、呈深红色,内部肉质白色,薯块扎实、耐贮藏,属于钙、维生素C、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马铃薯品种。

6.17.察隅猕猴桃

察隅猕猴桃果实品质特优,果形较大,果肉绿色或翠绿色,肉质致密、细嫩、多汁,风味浓甜可口,果实极耐储藏,综合性状优良,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特产。“察隅”藏语意为“人居住地”,昭示了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察隅县自然资源丰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气候四季温和、降雨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发展特色农牧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察隅猕猴桃品种以黄金果猕猴桃及红阳猕猴桃为主,分布在下察隅镇夏尼村、京都村、新村、宗古村、布巴新村;上察隅镇格拥村。主产区海拔在1400米~1600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候温和,阳光充沛,雨量充足,四季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在12~14摄氏度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720.3~987.2毫米之间,无霜期长达330天左右。

6.18.波密天麻

波密县地处高寒环境,其土壤发育比较年青,境内河流众多,径流丰沛,保证了波密天麻的健康生长。波密天麻属于天麻中的乌天麻,具有成品率高、折干率高、天麻素含量高的特点,其外部特征为清晰的环纹、鹦鹉嘴、脐眼明显、质坚、体实、特异气味浓,个大、肥厚、椭圆、略扁、表面黄白至深棕色。波密天麻富含天麻素、香荚兰醇、香荚兰醛、琥珀酸、β-谷甾醇、维生素A样物质、甙类、生物碱、黏液质和天麻多糖。性微寒、味甘,有熄风镇痉作用,能够医治头痛、头昏、眼花、风寒湿痹、小儿惊风等症状。

6.19.波密蜂蜜

波密古乡和易贡乡有着上百年的养蜂历史,养殖品种以西藏当地中华蜂为主。该蜂种是生长在色季拉山以东,南至墨脱县,东至察隅县,系藏东南地区独有的蜂种,具有不可移动放养的特性。蜂箱材质主要为本地白松、杉木,蜜源以山上的忍冬、山柳、沙棘、白刺花、圆穗蓼、芜菁、野桃、刺玫花、紫苜蓿、野豌豆花为主。

波密蜂蜜色泽呈深褐色,有花瓣的清香气味,无异味,味甜润,稍有混浊,易结晶,其晶粒特别细腻,呈油状结晶,没有蜜蜂肢体、幼虫、蜡屑及正常视力可见杂质,年产9吨左右。因蜜源植物的品种不同,蜂蜜具有不同的特殊芳香,其蜜花香纯正、清香宜人,口感绵甜。

7.农业生产资料使用情况

7.1.农业机械

2011年至2021年,西藏自治区农业机械总动力从427.9万千瓦波动增长至595.9万千瓦,增长了168万千瓦,增幅约为39.26%。其中,除2017年出现明显同比下降,同比下降112.05万千瓦,降幅约为17.64%外,近年来,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均维持增长趋势。

图表39:西藏自治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7.2.化肥

2021年,西藏自治区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为4.33万吨,与2011年的4.79万吨相比,减少了0.46万吨,降幅约为9.6%。其中, 2011年至2015年,全区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增长了1.24万吨,增幅约为25.89%;2015年至2020年,全区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逐年减少,减少量为1.63万吨,降幅约为27.03%,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2021年,全区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同比减少0.07万吨,同比下降1.59%,与2020年相比,下降速度明显放缓。

图表40:西藏自治区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7.3.农药

2011年至2019年,西藏自治区农药使用量从0.1万吨下降至0.08万吨,减少了0.02万吨,降幅约为20%。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农药使用量维持在0.1万吨附近波动,并呈现出向下波动的态势。

图表41:西藏自治区农药使用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7.4.农用塑料薄膜

2019年,西藏自治区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492吨,与2011年的1031.68吨相比,增长了460.32吨,增幅约为44.62%。西藏自治区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增长主要发生在2011年至2015年,增长了834.61吨,增幅约为80.90%;2015年至2019年,西藏自治区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变化,减少了374.29吨,降幅约为20.06%。

图表42:西藏自治区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变化趋势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8.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8.1.进口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西藏自治区农产品进口量为395.45吨、进口金额为1178.95万元。美国、印度、智利、法国是西藏自治区农产品进口的主要对口市场,其中,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进口金额最高,为732.04万元,进口商品以葡萄酒为主;从印度进口的农产品进口量最高,为295.23吨,主要进口商品包括饼干、烟草、棉花、糕点、饮料、茶等;从智利进口的商品以牛肉为主,从法国进口的商品以葡萄酒为主。

图表43:2022年西藏自治区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按进口金额)

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制图:农小蜂)

8.2.出口

2022年,西藏自治区农产品出口量为8514.51吨、出口金额为8045.18万元,主要出口销往尼泊尔、中国香港、印度、越南、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销往尼泊尔的农产品出口量及出口金额均最高,分别为2683.34吨、3084.23万元,其在全区农产品出口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1.51%、36.22%,出口商品以羊毛和蒜头为主。

图表44:2022年西藏自治区农产品出口市场排名(按出口金额)

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制图:农小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唯恒农小蜂(ID:weihengnxf),作者:杨登辉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