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农机小猜想,大国重器路何方

在几篇关于工程机械企业搞农机的文章后,笔者收到若干来信探讨徐工农机的情况,疲于零售回答,索性写出来批发一下。需要说明一点,大部分是一种感觉,并未与企业同志沟通,仅供参考。

第一,战略上,搞大量、不搞小量。当前从徐工官网及徐工农机视频号等内容得出的信息是,三大产品:拖拉机、履带式水稻收割机、玉米果穗收获机。这种打法正如笔者前面所讲二选一,要么专供采棉机、甘蔗机、番茄收获机(对抗国际巨头),要么进入雷沃、一拖等国内传统农机企业的领域搞竞争。这三种产品,一来具有很大的销基础量,二来具有很大的用户基础,三来经过多年国内企业的消化吸收改进,知识产权问题不大,也就是等于可以里批量出口。对于在机械领域、海外市场能打双打的徐工来说,方便发挥,方便生产上量、市场开拓、产品出海。像当前的番茄收获机、采棉机等,出口存在专利上的硬伤。

第二,产品上,搞优化、不搞卫星。在当前官方的信息中,明确可以感知到徐工农机在产品上的打法,一来讲究系统化、标准化,笔者也曾在旧文中有所阐述,只有把农机当做一般机械产品批量化、标准化制造,才说明这家企业开始脱离农机“土”味,正如它自己的描述“高可靠设计理念、严苛设计标准,先进的设计手段和严密的验证体系,打造高水准设计基因”。二来用工程机械擅长的液压传动技术来改造传统部件,比如玉米机等增加液压马达驱动的设计等。如拖拉机也还是同步器换挡,没有太多的花哨可讲,优化与可靠性提升永无止境。首战即决战,本身搞农机就是一种创新,不在创新上叠加更多卫星式创新找(如动力换挡变速箱),或是一种成熟策略。

第三,营销上,搞终端、不搞空中。进入农机行业以来,徐工农机一直低调务实,没有高大上的新闻发布会、没有铺天盖地的刷屏信息,却一直在终端奋进。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没有过高拉起用户群体对品牌的太高期盼,二来可以先把基础打好,在取得小胜后再通过空中打法求大胜,如同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保证最高燃烧效率。一般来说,高举高打容易导致品牌印象先行、市场销量跟丢的尴尬局面,也就是说市场进展太慢,不如新闻报道那么迅猛,终端的期盼褪去也快。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工程机械来说,农机使用场景的复杂性、恶劣性跟需要充分验证,与用户群体的互动、沟通还需要进一步磨合。

依托强大的技术平台、资金实力,徐工农机也可能正在尝试更多的产品系列,或者也不乏高端尖端。但更大投入也需要观察分析当前产品的市场效率、利润表现等情况,作为重要决策参考。就目前推广市场包括在长沙国际农机展上展出的产品来说,低调务实、慢工细活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得到了不少行业同志的好评。旧文《农机企业难逃规模:做强先做大,做大先上量》可供参考。至于,《工程机械大咖玩农机,要搞定当前没有搞定的“10%”类产品》也可能不是必走之路。战略战术上饶有可观,但在农业、农机领域里还需要更大的适用性 、应变性,道阻且长。如果目标既定,干就完了、路上修正。如同任正非所言,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

未来的农机行业,更需要大技术、大资本的进入,才能有效抵抗欧美一线品牌的巨大优势,可行与否交给时间。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