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农机装备补短板成效及加快推进建议

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基本实现机械化,但经济作物、药果茶畜、杂粮、水产等机械化严重滞后,丘陵山区机械化难如人意。随着农业劳务成本成倍提高,一些特色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机产能释放不足,形成了严重的浪费。如果更换思路,农机制造业和全面农机化都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本文讨论此话题,旨在抛砖引玉,使农业新质生产力尽快生根开花。

什么是农机装备补短板

农机装备补短板,是指针对农业生产中农机装备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加强研发、生产、推广和应用,以提高农机装备的整体水平和适应性,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1、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

当前我国农机装备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短板,例如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自给率不足,一些经济作物的机械化作业“无机可用”,粮食产后环节的机械化率有待提升等。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这些短板弱项,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和改进。

我国丘陵山区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但适用于丘陵山区的机械相对缺乏;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很快,但无机可用却制约其发展;随着劳务成本的迅猛提高,使畜牧业等发展受机械化程度过低的瓶颈制约;在智能化方面,一些关键部件的攻关仍需加强……。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旨在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机装备向大中小型兼备、绿色高效智能一体迈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2、农机装备补短板的相关政策

为了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中央层面,农业农村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启动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将其列入重点研发攻关领域。连续四年将加强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强化行政推动,对补短板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例如,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

地方层面,多个省份也积极响应。山东省出台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实施方案,聚焦科技创新、产业提升、应用场景建设三项重点任务,利用5—10年时间,基本掌握主要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自给率达到70%以上,形成整机自主设计检测和协同配套能力,农机装备整体技术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同时,壮大培育6个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配套的农机优势产业集群,形成2—3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机装备领军企业,农机行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发展重点、主要任务、保障措施4个部分。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快研制先进适用、高效低损、安全可靠农机装备,发展目标明确到2025年,建成全国重要的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力争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天津市出台《天津市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方案(2022-2025年)》,加快补齐重要农机装备短板弱项,着力破解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难题,全产业链协同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3、农机装备补短板的重点领域

农机装备补短板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大型大马力机械。如240马力、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量产,填补市场空白;700马力青饲料收获机、18kg/s喂入量谷物联合收获机完成样机试制;6行打包采棉机、高速插秧机、12kg/s喂入量谷物联合收获机等国内品牌销量占比超过50%,加快对国外同类产品的替代。

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多款6—15度坡丘陵山地拖拉机、再生稻收获机、白萝卜收获机、根茎类中药材收获机实现产品定型;山地玉米播种机实现突破,适用于西南山区;油菜移栽机、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等规模量产,有力支撑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山地轨道运输机大量应用于湖北、重庆、浙江等省的果(茶)园,保有量接近5万套,显著减轻了劳动强度,丘陵山区一些关键领域开始了从“无机可用”到“有好机用”的跨越。

智能化领域。成功研发出雏鸡断喙机器人、设施巡检机器人、设施植保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打破国外垄断局面。

粮食产后环节。烘干、仓储、加工等环节的机械化率有待提升。

经济作物领域。不少果、茶等经济作物仍“无机可用”。

二、国内外农机装备补短板的案例

1、国内农机装备补短板成果

湖北省农机装备产业曾在全国创下辉煌,但在企业体制改革后发展受挫。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湖北加大研发制造投入,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生产规模有所恢复,研发能力不断提高,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例如形成了长投国泰农机产业园、东风井关农机产业园等规模产业园。

云南省立足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特点,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研发特色农机装备,扶持龙头企业,创建示范县,推进农机推广应用,培养专业人才。全省农机装备研发攻关能力、产业规模、总动力和机械化水平均有提升,未来将强化部门联动和政策协同,力争实现“双突破”“双提升”。

国产300马力级无级变速拖拉机实现量产和产业化应用,多款丘陵山地拖拉机完成样机试制……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着眼产业急需、农民急用,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推进各类适用机具研发推广,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补短板强弱项,农机装备加快向“大中小型兼备、绿色高效智能一体”迈进。

为攻克甘蓝机械化采收难题,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发团队多年持续科研攻坚。今年上半年,国产甘蓝联合收获机实现零的突破,乘驾式、手扶式等多种机型正式投入生产,可适应露地大田、丘陵山区缓坡地等多种作业环境,目前已在内蒙古、江苏、山东等11个省份20多个县区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开发的智能田间转运机,同步开发智能化控制系统,可自动跟随甘蓝收获机作业,实现“边采收、边运输”的智能化收运联动作业,大幅降低了甘蓝“从地里到车里”的劳动强度。……

2、国外农机装备补短板成果

国外农机装备智能化。为了抢占农机装备制高点,欧美等发达国家增加投入,大大加快了农机装备智能化步伐。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已基本实现全面机械化,并且智能化农机装备应用广泛。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美国将卫星导航系统(GPS)安装在农业机械上,开启了农业机械高科技、高性能、智能化的先河。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智能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些高水平的智能化机械不断得到升级并运用在实际的农作生产过程中,较快地提高了农业机械智能化的技术水平。

例如,研发的谷物联合收割机,能够实现高效率收割与脱粒,进而实现作物的分离茎杆与清除杂余等功能。该系统能够及时获取农作物精确的产量分布数据,甚至连谷物的湿度分布情况以及田间海拔的高程分布数据等情况也能够进行测算。

三、我国农机装备补短板存在的问题

农机装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和保障,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减少损耗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在农机装备补短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关键机具研发应用进展缓慢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烘干、仓储、加工等粮食产后环节的机械化率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此外,一些经济作物如茶、果等仍然存在“无机可用”的情况,这意味着这些领域内的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还有待加强。

2、高端农机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滞后

我国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高端农机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方面。例如,国产谷物联合收割机上普遍没有安装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而欧美的产品基本都有。此外,国产收获机械的无故障作业时间一般为30~50小时,远低于欧美日的100~200小时。

3、农机装备质量稳定性差,维修成本高

国产农机装备的质量稳定性较差,使用寿命短,维修成本高。部分农机装备的质量不稳定,故障率高,售后服务跟不上,导致维修难度大、费用高。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农机装备的信赖和使用积极性。

4、农机农艺融合差,机手队伍老化

农机与农艺之间的融合存在不足,导致农机的使用效率降低。同时,农机手队伍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机驾驶工作,导致农机手的后备力量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大对年轻农机手培养的支持力度来解决。

5、农机市场杂乱无章,淘汰率高

目前我国农机市场品牌众多,机型迭代快,市场上的农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淘汰率高。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机更新换代快,维修成本高的问题。

四、加快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的若干建议

1、加快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的措施

实施需求调查行动 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开展补短板需求调查,编制先进适用农机装备需求清单,突破关键环节“卡脖子”瓶颈。

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行动 ,以提高农机作业便利条件为目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中南部山区农田短板,因地制宜推广适宜装备。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强化补贴政策引领。加快报废更新政策实施,促进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发展,优化提升农机具配套比。

提升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各产业集成推广相关机械装备和设施设备,统筹推进特色产业机械化,重点推广农产品初加工装备。

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引导企业研发轻便化、智能化、高效化农机装备,打造产业集群,组建产学研推用联盟,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促进深度融合。

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鼓励整合吸纳小农户农机具,推广服务模式,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开展多样化农机社会化服务。

加强农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建设“智慧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北斗终端应用,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促进信息技术应用。

2、加快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的政策支持

农业农村部推动建立各省农机装备产业及产值上亿元农机企业数据库。稳步实施丘陵农机、农业机器人专项,会同财政部开展试点。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加大研发立项,新建科研基地,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支持建设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先导区,遴选熟化应用基地,加速产业化进程。建立部门沟通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多省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力布局农机装备产业发展。202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补贴重心向绿色高端农机及丘陵山区农机转移。宁夏印发行动方案,实施“七大行动”,包括需求调查、农田改造、结构优化、产业提升、制造业创新、服务主体培育和信息化建设行动,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了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一是加强部门协同。农业农村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密切合作,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聚焦短板精准施策,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开展试点。稳步实施丘陵农机、农业机器人专项,会同财政部在9个省份开展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加大研发立项,积极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大农机装备研发立项。

三是建设科研基地。新建西南玉米、华东中药材等9个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不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支持先导区建设。支持黑龙江、浙江协同云贵两省、江苏协同甘肃建设“一大一小”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先导区,遴选建设新一批50个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熟化应用基地,为农机创新产品提供性能优化和验证示范平台,加速产业化进程。

各省紧密联动,浙江、安徽、江苏、山东、内蒙古等10个省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力布局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例如,江西省坚持研产推用全链条发力,联合印发需求目录,确定短板机具技术指标,进行攻关。打造产业园区,培育制造企业,建设各类服务中心和示范基地,展示本土研制的农机装备和技术。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