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机具掘金中国,究竟有多少还在路上

近年来,已在中国市场的国际农机具业务取得了较快发展,格兰、豪狮、雷肯、阿玛松、马斯奇奥、库恩、博田、贝松等品牌皆有可观,尤其以播种机业务为主力的品牌更是掘金甚多。有个特点也在显现,随着国内农机具企业的努力追赶,国际品牌农机具逐步、不得不在中国同步世界产品以求用户青睐(同时主动拉大与国内品牌的距离),只向中国市场出售次先进产品的风气为之一变。

其实,另外一个问题也陆续浮出水面:像约翰迪尔、凯斯等集团旗下的高性能、一流农机具产品也将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笔者认为,更多国际品牌、全球一流农机具产品或在来华路上。对于国内农机具企业来说,还是要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广阔一些为好。

第一,吃饭农业之外,规模农业、资本农业得以有效扎根。曾几何时,供给口粮、吃饱饭是农业的第一诉求。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小农户也已经陆续有“余粮”出售,也产生了较多的包地户开展农业生产。尤其在粮食作物,玉米、小麦、高粱等均有实力不错的大型商业化种植公司实现了较好的发展,并且现代农业技术得以广泛运用,大农业模式除在新疆、东四省等外也在中原蔓延开来。

第二,种地不养农机,只买农机作业服务的模式已基本成熟。农机购置补贴曾一度促进了家家户户买农机,在补贴政策实施之前更是有农村小四轮拖拉机满天飞的宏大场面。时至今日,农业生产正在与农机拥有及服务实现分离,种地者一般不养农机,养农机提供作业服务的群体也已逐步开始利用更强大的非农资金实现发展,聚少成多、服务规模化解决了一部分碎片化种植的情况,并正在促进种植规模化的发展。

故而,昂贵农机具的落地使用,两大问题正在有效解决。一者,使用场景的问题逐步与国际农业同步,尤其商业化种植公司、规模农业等得以有效发展,用得上的问题解决了。二来,农机作业服务成为上浮在种地层面的商业模式,昂贵农业投入归于作业公司折旧,种地只需要计入作业费为其成本,买得起的问题也解决了。尤其是,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农机用户群体实现了优胜劣汰,逐步建立了较为可靠的经营能力,与种地群体也都洗过牌了,越来越专业化、职业化、精英化。既然如此,从商业的角度讲,更为高效可靠的、适合大农场集约生产的高端农机具的生存土壤已然形成。尽管金字塔的尖儿依然是少数的少数,但毕竟是关键少数,像约翰迪尔、凯斯等国际品牌在中国已经具备一流的拖拉机、收割机等用户群体,同时具备渠道能力、服务能力和更重要的使用口碑,旗下高级农机具产品,还有何不进军中国市场的理由?搂草打兔子,兔子不小还不少,何乐而不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