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制造业如何破解围城困局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阴云不散,农机制造业亦难独善其身。如何破解困局?本文就此讨论,旨在助企早日脱离“围城”困局。

一、农机制造业面临的“围城”困局

农机制造业的“围城”困局表现为行业内企业进进出出频繁,尽管市场有所波动,但总有企业选择进入或离开这个行业。一方面,农机行业吸引了诸如中联重科、潍柴控股雷沃、碧桂园成立皓耘科技、广西柳工生产甘蔗收获机和拖拉机、铁建重工和山东天鹅生产棉花收获机等知名企业加入。这些企业的进入通常有两种形式:要么收购或兼并现有农机企业,要么从头开始研发生产和销售农机产品。然而,也有一些企业因为不适应农机行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如技术含量高、市场分散、专利保护不足等,最终选择了退出。

1、农机制造业“围城”困局的形成原因

首先,农机产品技术含量高,尤其是在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收获机械等领域,需要有实力的大企业才能胜任。然而在实力企业倾注大量心血,数十年磨一剑,开发出新产品,并按新产品生命周期逐步完善提高时,往往出现低价方式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结果严重恶化行业创新进步生态。

其次高端农机产品占比不到10%,其余大部分是由同质化严重的中低端产品构成。

第三是政策依赖性强。购机补贴政策虽然推动了机械化水平的快速增长,但也导致了市场对政策的高度依赖。由于购机补贴政策的调整,企业需要应对复杂的销售流程,增加了额外的成本。用户需求变化。种植户的收益减少,降低了他们的购机能力和意愿。补贴政策的变化导致部分机型补贴金额减少,增加了用户的购机成本。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技术创新。

第四国内农业的特征决定了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多种多样,单一产品市场规模难以做大,加上专利保护不足和仿冒者众多,导致企业难以持续稳定盈利。此外,农机企业的成本上升过快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都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2、国际大环境传导带来负面影响力

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 ,我国经济当然也难独善其身,目前农机市场之严峻形势根源,盖出于此。

3、国内外农机制造业的“围城”困局存在差异

国外农机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如美国的约翰迪尔公司,其研发投入巨大,产品线齐全,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挑战。相比之下,国内农机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4、“围城现象”恶性循环难见天日

一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拖拉机行业,本来产能严重过剩,却有众多实力企业闯入,加剧了血拼格局。造成了行业一方面是需求不振,另一方面是产能扩张冲动方兴未艾。

二是机补政策拉动效应递减。从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20年来,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总共发生了3440亿元,拉动了1万亿元以上的农机销售。政策毕竟有时效性,现在面临着效应递减和诸多负作用显现的尴尬。

二、化解农机制造业“围城”困局的措施

1、企业需要“聚合”

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解决卡脖子问题,攻克核心技术。这一过程涉及到对产业链的整体把握和协调,包括了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控制和管理。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2、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建立揭榜挂帅制度等方式,鼓励各个领域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组建联合体滚动攻坚,提高农机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促进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

3、鼓励组建联合体滚动攻坚

为了提高农机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鼓励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组建联合体进行攻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可以集合各方的优势资源,共同解决技术难题,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针对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国家和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例如,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业务协同,支持农机和种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产融平台加大对农机、种业中小企业金融扶持。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机装备的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增强农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