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网箱就要投资七八千万,海洋牧场能挣钱吗?这篇文章告诉你
一个养殖网箱就要花七八千万元、一个项目投资动辄数亿元……近年来,全国各地多个海洋牧场项目陆续上马,众多资本也纷纷入局。
巨额投资背后,海洋牧场的实际运营和发展前景如何?深海养鱼到底挣不挣钱?近日,海报新闻记者来到山东烟台,乘船至黄渤海交界处,深入烟台长岛南北隍城海域经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烟台四十里湾西部海域耕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等地,探寻海洋牧场的“秘密”。
深海牧场,用的都是“黑科技”
7月11日,凌晨5点,记者从山东烟台出发至蓬莱,乘轮船转快艇,一路颠簸十多个小时后,终于抵达距离内陆近100公里远的长岛南北隍城海域经海国家级海洋牧场。
从空中俯瞰,8座庞然大物立于海面,非常壮观。它们正是外人眼中颇为神秘的“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网箱海洋牧场,也是亚洲最大的深海智能网箱。
记者跟随工作人员乘快艇靠近,小心翼翼地爬上去,站上镂空的网箱平台,脚下就是茫茫大海。
“这座网箱底座长宽68米,高35米,包围水体近10万立方米,可养殖100万尾鱼。”烈日下,平台上,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装备后勤保障中心主任云良的心情格外好。
三年前,该公司投资数亿元在海上建起了这处海洋牧场。作为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从网箱的设计、建造到运营,云良眼见证了这处海上巨型牧场的建造过程。云良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年,仅“经海001号”网箱就投资了7000万元,这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深海智能网箱。
自动投喂机、水下摄像机、鱼脸识别系统、自动洗网机器人……在茫茫大海中“牧鱼”,靠的是“黑科技”。据介绍,智能网箱上布设了500多个监测点;控制室里,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测养殖、装备、水质、水文、气象等信息。依托这些高智能化的设备,日常仅需两三个人就能管理几十万尾鱼。
深海养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不谈鱼苗投放后的各项工作,仅建造网箱这件事,就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通常是在岸上整体组装完成后,再将这个庞然大物拖到深远海的牧场中。”云良告诉记者,仅脚下的这个网箱自重就达三千多吨,需要先用拖轮拉到这片海域,再将约3000吨水注入网箱底部的柱子,让它们像四条腿一样,牢固地扎在海底,把鱼苗围在巨网内养殖。
海洋牧场网箱用的“巨网”也很不一般。云良介绍,这种网衣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的网线编织而成,网线强度高、耐海水侵蚀,结实无比,能抵御巨浪和鲨鱼。网衣使用特殊编织技术工艺,整个网衣没有绳结,也不会散开。
“所有环节都要非常严格,网箱建成后,要求必须能抵御12级的风和8米多高的浪,好让鱼儿安心在这个人类建造的牧场中生活。”云良说,就在不久前,这片海洋牧场刚刚经历了台风和巨浪,牧场和鱼群都经受住了考验。
“对于未来,我们相当有信心!”
7月11日,是“经海002号”丰收的日子。一大早,“经海002号”的20万条虹鳟鱼全部提网收完。
云良告诉记者,这片海域的水质很好,年平均水温在11摄氏度,盐度也比较适合海鱼生长。“经海牧场”自建立以来,今年是头一次大规模收获虹鳟鱼。云良算了一下,从6月15日开始,“经海002号”已陆续出鱼120万斤。
“今年虹鳟鱼大丰收,最大的能有6斤重。”云良感慨:“今年产量600吨,经济效益大约3000万元。20万尾虹鳟鱼的收获,至少证明深远海大规模养鱼是成功的。”
云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经海002号”网箱为例,因为体量比“经海001号”大,投资大约8000万元,每年3000万元的收益,刨去装备折旧、维护、鱼苗采购、人力成本等等,这样算下来,需要八到十年可以回本。整体来看,今年“经海”系列网箱的8个平台中,有6个平台产量在3000吨左右,再加上海底的一些产值,一共产值在1.5亿元左右。
“明年我们就能实现收益翻倍,大约一年产值能达3-4亿元。”云良满怀期待地说,“对于未来,我们相当有信心。”
长岛南北隍城海域经海国家级海洋牧场仅是众多海洋牧场的一个缩影。近两年,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耕海1号”。
“耕海1号”位于烟台市莱山区,它是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与深海中的“经海”系列海洋牧场不同,“耕海1号”离海岸更近,不仅能养鱼,还能同时实现旅游观光、举办宴会等多种功能。
“耕海1号”相关负责人透露,该海洋牧场每年可增养殖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约15万公斤,同步投放人工礁石,对海参、贝类等海洋资源进行养殖,年产海参3万公斤。
“仅去年半年产值就超千万元。”该负责人说,随着养殖和旅游双向发力,预计游客每年可达15万人次,营收会进一步增加。
真正需要实现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沿着绵延的海岸线,再将视线投向青岛。
距离青岛约120海里的黄海海域,是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里的养殖网箱“深蓝1号”的所在地。这里是中国首个,也是目前世界上纬度最低的三文鱼深远海养殖基地。
“深蓝1号”投资1.1亿元,一个“深蓝1号”网箱可养殖三文鱼30万尾,年养鱼产量1500吨。按照当前批复的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面积,可以放置近百个网箱。
不过,有媒体报道,三文鱼养殖目前仍面临成本偏高的现实,“深蓝1号”后续网箱的建设也面临高投入的问题。
这不仅是“深蓝1号”面临的难题。
放眼全国,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海洋牧场正陆续崛起。大量资本涌入各地海洋牧场,人们不禁好奇,深海养鱼到底挣不挣钱?是赔本赚吆喝还是放长线钓大鱼?
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生态研究室主任周晓群认为:“海洋牧场的投入确实比较大,是赚还是赔,我认为现在说这个还为时过早。”
还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把海洋牧场比作农民的果园,一个新果园需要经历平整土地、种下幼苗、开花结果等阶段,收获之前要等好几年,且收获的第一年很难达到最高产,回本往往需要数年时间。该业内人士还提到,海洋牧场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重点项目,总体来说其长远效益是值得期待的,但不排除有的企业入局后长期无产出。
“巨大的投资背后,更重要的是生态效益。”在周晓群看来,海洋牧场的作用不仅是养鱼,从长远看,海洋牧场真正需要实现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烟台“耕海1号”为例,该项目除渔业养殖、旅游外,还担负着海洋生态修复的重任。“耕海1号”在南部开放海域、海钓长廊周边及内部海域的天然集鱼区,投放了3.7万空方人工鱼礁,为大量藻类和贝类生物提供附着生长点,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将来,“耕海1号”还将适时启动海藻场和海草床建设,发挥生态牧场生物固碳能力。
周晓群的说法有可靠的数据做支撑。近几年,在烟台长岛区监测到有斑海豹出现。这些海豹原本会随季节迁徙,但随着长岛区生态环境变好,海豹便长久地在这片海域安了家。除此之外,多年未见的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现,白江豚、鲸鱼、北海狮等也现身长岛,对生态质量要求很高的斑海豹、东方白鹳、黄嘴白鹭等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2022年度烟台海域海洋牧场建设蓝皮书》中就提到,该市曾对全市海洋牧场的生物生态、渔业资源等五大方面101个指标进行全面“体检”,综合评估表明:海洋牧场建设明显提升了牧场内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条件,与2016-2017年的调查数据相比,部分海洋牧场投礁区基础生产力提升63.85%,生物量增加5.6倍。
在颇受外界关注的经济效益方面,2020-2022年,烟台市国家级海洋牧场收入平均值、利润平均值均呈现增长趋势。2021年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较高,2022年营业收入平均值增速放缓。
“这种大规模的投入年化收益是不会达到100%的。”周晓群表示,海洋牧场毕竟是一个新兴事物,技术再成熟,也需要一个摸索阶段。在初期阶段,要把提升技术、积累经验当成重点。
一位从事渔业研究多年的业内人士透露,海洋牧场需要大量资金和雄厚的实力,尽管资金回本不能立竿见影,但耕海牧渔是关乎民生的大事,除了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外,也离不开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多样化参与。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国内深远海养殖投资主体既有国有资本,也有民营资本,很多省份的深远海养殖装备平台基本上都有国企参与投资,动辄过亿。在民营企业方面,据媒体报道,投资6000万元的“东海1号”是全国民营企业中单体投资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此前浙江民营企业交过不少‘学费’,网衣破损、海鱼出逃等时有发生,但依然如此敢投敢拼,可见对深远海养殖前景看好。”当地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7月11日,就在记者探访烟台海洋牧场期间,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山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情况。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2600余个,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28台(套),深蓝系列、经海系列、财金系列等一批产量大、自动化程度高、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养殖装备在山东设计、建造并投入使用,为全国发展深远海养殖探索了经验。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第九批国家级海洋牧场名单公示,烟台有2处海洋牧场入选,正是记者探访的烟台四十里湾西部海域耕海国家级海洋牧场和长岛南北隍城海域经海国家级海洋牧场。至此,烟台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达22处,居全国地级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