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关系如何影响玉米价格?本文为您详解答!

在大宗农产品市场中,玉米以其广泛的用途和庞大的产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玉米价格并非一成不变,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可能跌至谷底,也有可能迎来上涨。只有全面分析影响玉米市场的多层次逻辑,才能更好地把握玉米价格的波动规律。

图片

玉米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可能跌至谷底(今年4月华北玉米价格跌至2200元/吨),也有可能迎来上涨(6月份华北玉米价格反弹至2500元/吨)。

近期,受期货盘面影响,国内玉米现货价格再度呈现阶段性回调走势。当前正值玉米市场供应“空档期”,此前市场对玉米价格的底部支撑比较统一,但在近期这波震荡行情过后,现货市场开始出现区域性松动,进而使得玉米现货走出一波小幅回调行情,现货市场因此出现不同的声音。

玉米价格的底部支撑与涨跌逻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供需关系、生产成本、政策调控、国际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多个层面。笔者试着从多维度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即三季度)玉米市场的底部支撑以及价格涨跌的逻辑。

供需关系:供应持续减少  需求稳步增长

先看供应端。2023/2024年度新季玉米整体丰收已无争议,年度内贸供给较上年有所增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3/2024年度玉米产量2.88亿吨,同比增长1100万吨左右,市场理应增加1000万吨以上的供应。但由于从新季玉米上市到今年4月份,市场历经两轮较为明显的大幅下跌,出于保护种植者利益的考虑,政策端及时进行了增储收购(调节性储备)。据不完全统计,调节性储备收购总量超过1000万吨。从年内新季玉米供应角度来看,增收与增储二者基本可以相互抵消。

玉米的主要内贸替代品有小麦及稻谷。新季小麦上市之初,华北黄淮流域就快速启动小麦“增储收购”,且将收购价“锚定”在2480~2500元/吨,进而使得新季小麦价格在历经短暂的下调之后,主流价格重新回到2460~2500元/吨,而其与玉米的价差也因此维持在60~100元/吨区间,叠加目前豆粕价格同比下滑超过1000元/吨,小麦作为能量饲料原料替代玉米的蛋白优势荡然无存。在现有价差下,饲料企业对小麦的态度是可以用,但不具备规模性使用的条件。这与上年超过4000万吨(预估)的芽麦进入饲料加工领域无法比拟。

至于稻谷(也即“糙米”),从年初开始就盛传年内要开启新一轮投放,包括数量、规模及价格均有相关信息呈现。时至今日,稻谷的投放概率越来越小,且从时间节点看,随着新季玉米上市时间临近,后期稻谷投放概率也逐步降低,年度内定向稻谷对玉米市场的补给也因此大概率会“缺席”。

因此,从总体供应来看,丰收与增储基本对冲,内贸谷物包括小麦和稻谷的替代大幅缺失,且进口谷物从二季度末开始也大幅下滑,叠加年初对保税加工的区域性叫停,今年三季度玉米市场供应较上年或将显得更为捉襟见肘。

再看需求端。在一季度乃至二季度初期,国内养殖行业的存栏去化使得包括玉米在内的饲料原料需求明显下降,叠加饲料企业年内大多采取随用随采的备货机制,进而使得整个市场对饲料需求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担忧。从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来看,一季度我国饲料产量同比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但整体幅度平均在4%左右。

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为基础,按照年内饲用玉米消费1.97亿吨计算,上半年饲料加工行业对玉米的消费量减少788万吨左右。而考虑到内贸谷物包括小麦及稻谷的大规模退出,实际上内贸玉米消费已经在二季度开始悄然增长。6月份饲料企业玉米用量占比已达32%,同比增长0.4%。未来考虑到替代品同步大幅削减,尤其是相比去年缺少了4000万吨左右芽麦的补给,内贸玉米的消费量势必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增长预期。

深加工方面,酒精企业需求与上年相比并无特别明显的变化,而淀粉加工产业从上年四季度开始就已扭亏为盈,且持续盈利至5月初。在利润驱动下,从上年10月到今年6月底,淀粉加工企业整体开机率同比增幅高达8%以上,其对玉米的消费量同比增长近500万吨。养殖端消费减量有很大一部分被淀粉产业开机率同比增幅所抵消。

当前,伴随着能繁母猪重回4000万头以上,以及猪价从南至北回到10元/斤大关附近,持续增长的利润使得生猪补栏以及育肥的积极性开始增长,叠加鸡蛋零售价重回5元/斤的加持,整个养殖端的消费已经度过了“至暗时刻”,未来大概率呈稳步增长态势。

显而易见,年度内玉米现货市场的供应在近年来的横向对比中(包括替代品、进口补给等综合考量)或将处于相对偏紧的局面;而需求端表现出来的疲弱,更多来自于饲料的采购模式转变,从批发(集中建库存)转向零售(随用随采),导致市场上所能供应的粮源看似较为充裕,而这种全产业链低库存的态势在进入三季度这个传统供应空档期之后,伴随着供应逐步削减,问题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凸显。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