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营前置仓,传统商超成了最大玩家

图片

前置仓已经走过十年。

从2014年每日优鲜率先试水生鲜前置仓,到后来者盒马、叮咚等加入,再到如今永辉、山姆等大举布局,前置仓也正在扭转昔日“高投入、重资产”的刻板印象,逐渐成为即时零售的行业标配。 

现在回头来看前置仓业态,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新型实体零售业态——实体线上化率偏低,供应链条薄弱,但又要满足消费者30分钟即时达的需求,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先行者只能下场自建自营,以努力跑通商业模式。

随着十年的培育,市场也逐渐接受这种新型态。一方面,即时消费已经成为年轻群体的日常购物习惯,前端需求逐渐稳定;另一方面,前置仓形态也从早期的自营自建,逐渐走向平台开放模式,以山姆、永辉等为代表的传统商超正在“摸着盒马过河”,在全国密集布局前置仓,甚至部分还入驻第三方平台,以扩大服务群体及范围。

数据显示,永辉超市以现有门店网络为基础,推动“店仓一体”建设,目前已做到线上占比20.5%。山姆会员店已布局近500个前置仓,单仓日均订单约1000单,客单价约230元。其2023年实现销售800亿元左右,线上销售占比47%。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即时零售前置仓创新发展报告》亦显示,2022年、2023年前置仓市场规模年均增速均超50%。

为何今年开始,传统商超开始弯道超车大建前置仓?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是即时零售业务整体供给不足、零售企业门店在各区域分配不均等问题催生的增长性需求。例如有零售企业线上占比已超过50%,但也有大部分区域企业线上销售不到5%。要满足消费者需求,自营前置仓即成为一种新解法。

站在企业经营角度,自营前置仓经过多年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从模式、成本等方面得到验证,是实体零售企业与线上平台互相借力的有效方式。其效果相当于“1+1”大于2 ,而非线上或线下互相取代。

自营前置仓率先跑通

2014年,生鲜电商迅速崛起,也带出前置仓这一新生业态。

但长期以来,这种模式在行业里也引发巨大争议,支持者认为通过“仓店一体”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配送时效性,也能够解决标准冷库等基建不足的问题。反对者则认为此类模式为重资产运营,且前端消费规模有限,难以实现规模化以摊低成本。

诚然,早期一些生鲜前置仓企业陷入经营危机,主要原因是落地层面的问题未解决,没有与之配套的盈利模型、运营模式、后台供应链等一系列系统性支持,

举例来说,一些生鲜前置仓企业以自营+加盟模式同时推进,导致单仓运营能力差异较大,整体难管控;部分独立运营的前置仓企业后台供应链能力不足,无法实现仓配一体化,主要做配送站却没有打通库存,仓储和配送系统是两套系统。这导致当时物流系统基本只能实现次日达,无法实现一小时即时配送;还有前置仓企业初期盲目追求规模化,但前置仓成本难以因规模化而明显降低。

将近十年时间过去,随着消费习惯的普及和行业供应链完善,这种创新模式的商业模式也终于得到验证。而传统商超在规模上悄然成为前置仓模式最大玩家,自营前置仓成为重要的业绩增量来源。

例如永辉超市将线下超市门店部分区域打造成为前置仓。“仓”将不仅作为成本项出现,还是能够创造营收的“店”。对永辉来说,有助于解决线上流量来源问题和全渠道运营成本问题。2024年第一季度,永辉线上业务营收41亿元,同比增长1.99%,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8.92%。

尤其是随着即时零售的普及,整个行业格局也发生变化:早期探索自营自建前置仓的互联网企业,在完成前期建设后也逐渐转为开放平台,如京东除了早期自建的7鲜,也在通过小时达服务吸引更多传统商超入驻,形成了互补。

对于传统商超为代表的实体零售而言,即时零售平台通过早期自营探索,逐渐建设完善履约配送等能力,降低企业线上化成本,其运营数据、消费者偏好等数据也能够为门店提供参考。实体零售企业深耕多年的商品、运营及后台供应链能力,则可以推动自营前置仓以低成本方式覆盖更多区域、客群。

最关键在于,经过互联网企业多年的自建自营探索,早年生鲜前置仓的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与此同时,消费者即时零售的习惯形成、商家数字化水平提高、即时履约体系也日渐完善。这个过程中,业界对自营前置仓的有了新的认识——

一是前置仓只是一种运营模式,核心还是商品和服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需要企业自营,尤其是在生鲜食杂板块,以此保障整体品质。

二是前置仓也是一种零售实体业态,赚取的是供应链优化的“成分节省”费用。这是目前生鲜零售企业主流的商业模式,符合生鲜食杂行业利润率低的特征。利润太薄无法实现平台化,也是互联网公司大多以自营模式探索前置仓的原因之一。

三是前置仓满足的是线上即时需求,不同于实体门店满足线下需求,产生的是增量订单。比如商超自营前置仓,是为了提高坪效、增加复购率;平台型企业自营前置仓,则是为了弥补当前行业发展迅速与本地小店的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平衡。

前置仓“窗口期”犹在

上述背景下,前置仓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即时零售赛道中,此前主要有三方势力布局,且各具特点及优势。一是永辉、山姆等传统零售商超,这些企业大多是以现有门店网络为基础,通过前置仓进一步加深点位密度,扩大覆盖面积。例如山姆会员店能够开店的区域限制性较大,但山姆云仓因更易落地,可以服务更多消费者。

二是本土便利店企业及小B商户。他们主要通过自营前置仓扩充服务时间及商品品类,以此满足消费者多样性选择。据了解,天福外卖仓在美团、饿了么两大平台上线后,开业一个多月以来,平均每日客单量300~400单,日均销售额在12000元左右。

三是品牌商、经销商等方面。不少经销商是当前即时零售平台上自营前置仓的主要运营者。尤其是在传统流通体系变革下,零售商开始向上游走,品牌商、经销商都在寻找能够直接触达消费者的新渠道,即时零售业务为他们提供了试水方向。

可见,经过互联网企业早期不断的摸索,以及传统商超的大规模入局,以自营模式为主的前置仓模式已经跑通,本地消费的增量市场已然打开。

进入现阶段,互联网企业自营前置仓正在探索需求、市场培育、搭建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不只是前置仓,不少零售新业态,也是通过“先自营、后平台”的模式跑通的。比如早年亚马逊自营图书,后来开放能力给第三方商家。

具体到需求端看,行业越是早期、线上渗透率越低,互联网平台的参与度越高,自营的零售新模式越多。因为行业早期线上供给太少,而平台需要丰富的商品和服务吸引消费者,逐渐培养消费习惯、吸引商家共同做大市场。

以前置仓模式为例,本地小店的数字化水平与供给能力不高,仍然处在转型阶段,短期内无法满足本地消费者的线上化需要,因此,通过建设一部分自营或类自营的本地零售基础设施,主要是承接本地小店消化不了的订单,是在弥补当前行业发展增量迅速与本地小店的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平衡。

从商家端看,新业务前景不明确、投入成本高,先行自营探索的成本更低。尤其是本地零售行业较分散,很难说服抗风险能力较低的本地商家加入。互联网平台小范围自营做出“最小可行性方案”,可以快速跑通商业模型,降低后续商家经营的风险。

不过,自营的商品和服务范围有限,平台无法大规模采购小众商品,自营仓储也很难覆盖到全国所有地区。如果将平台前期探索的模式、积累的用户数据、服务流程等开放给商家,可以降低新模式扩张的边际成本,提高整个市场的交易效率,和商户共同开拓本地增量市场。

互联网零售企业自营新业务,可以更好更快地满足更多消费需求,扩大商家的经营范围,提高供需匹配的精度和效率,进而给行业带来不小的增量。以前置仓模式为例,更低的经营成本、更高的周转率使得互联网企业、传统商超等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商品,补充本地供给。

这些服务进一步激活了消费者即时零售的需求,更多“不满足即消失”的购买欲望转化成线上订单。随着消费习惯养成、商家数字化程度提高、即时履约系统完善,前置仓模式真正跑通。第一批试水的商家尝到甜头,会吸引更多本地商户加入,产生更多本地订单。

成熟的平台会不断自营新业务,积累用户行为和运营经验,搭建仓储、物流、算法等基础设施,为已入驻的商家提供经营助力,同时帮助更多商家发现新的机会点。带来行业增量的零售新业态,最终都会形成自营和平台模式并存的局面:自营模式先行开路、做深做精,平台模式后来居上、做宽做广,两者相互促进,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因此,《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即时零售赛道中,前置仓窗口期犹在。

一是即时零售成为刚需,但整体来看供给不足,大型零售企业有可能借此继续扩张;二是从线上端模糊了企业规模化差异,有利于中小企业弯道超车。三是随着行业成熟,未来会有更多本地商户试水前置仓,互联网企业也会持续自营探索,和实体商超共同满足消费需求,寻找新增长点。企业若能抓住这一机会,就有可能进入新的增长期。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