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4)全文发布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小龙虾产业蓬勃发展,养殖和繁育技术不断突破,养殖面积和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养殖效益有所下降;小龙虾初加工稳步发展,精深加工相对不足;流通体系日趋完善,流通效率不断提升;消费需求持续旺盛,餐饮市场稳中有增,“小龙虾+文旅”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方兴未艾,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小龙虾产业已成为我国渔业产业链最完整、综合产值最高的产业之一,在保障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促进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指导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编制本报告。报告系统梳理和分析了2023年我国小龙虾产业发展状况,提出发展建议。
一、养殖生产
●(一)面积和产量
2023年,我国小龙虾养殖面积2950万亩、产量316.1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36%和9.35%,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6—2023年小龙虾养殖面积、产量及增速见图1、2)。小龙虾养殖产量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9.26%,占比同比提升0.47个百分点,位列我国淡水养殖品种第4位(前3位分别是草鱼、鲢鱼、鳙鱼)(2023年按品种分淡水养殖产量及占比见图3)。
●(二)养殖方式
小龙虾养殖主要有稻虾种养、池塘养殖、藕田和茭白田养殖、大水面增养殖等,以稻虾种养为主,池塘养殖次之(不同小龙虾养殖方式面积及占比见图4)。
2023年,全国稻虾种养面积2530万亩,同比增长7.66%,占小龙虾养殖总面积的85.76%;稻虾种养小龙虾产量275万吨,同比增长14.58%,占小龙虾养殖总产量的87.00%。稻虾种养面积和产量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快增长(近5年稻虾种养面积、小龙虾产量及增速见图5、6)。
小龙虾池塘养殖面积有所减少,2023年全国养殖面积300万亩,占10.17%,同比下降2.33%。小龙虾池塘养殖主要包括虾蟹混养、池塘专养,以虾蟹混养为主。
藕田和茭白田养殖稳步发展,2023年全国养殖面积70万亩,占2.37%,同比增长0.58%。
大水面增养殖保持稳定,2023年全国养殖面积50万亩,占1.69%,与2022年养殖面积基本持平。
●(三)苗种生产
传统上小龙虾苗种主要来源于稻田、池塘和藕田自繁。由于小龙虾苗种价格长期持续高位运行,稻虾种养繁养一体模式应用面积增长较快,基本满足了稻虾种养面积快速增长对小龙虾苗种的需要。此外,近年来,各小龙虾主产区聚焦提升小龙虾良种供应能力,加强小龙虾提纯复壮、良种选育和新品种研发,加大小龙虾良种场、规模化苗种场建设,小龙虾良种生产供应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四川等6省建设省级小龙虾良种场15家。江苏专池繁育、温室大棚仿生态人工繁殖小龙虾年产苗量0.93万吨,约占全省小龙虾年产苗量的11%。
同时,随着小龙虾养殖“南下北上”、小龙虾养殖模式创新,一些省份小龙虾苗种本地化供应能力尚不足。江西积极推广无沟化稻虾种养,小龙虾苗种需求量较大,省内小龙虾苗种不能完全自给。黑龙江等省探索开展寒地小龙虾养殖,但本地自繁苗成本高、产能不足、供应周期短,需要从南方地区外购苗种。此外,各地小龙虾适宜养殖期不同,而小龙虾苗种供应期相对集中,出现周期性供需短缺,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对小龙虾早苗的需求较难满足。
●(四)区域分布
2023年,我国有小龙虾养殖产量报告的省份24个,分布广泛,相对集中。其中,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5个传统小龙虾养殖大省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养殖产量合计286.07万吨,占全国小龙虾养殖总产量的90.50%。产量超过万吨的还有6个省市,依次为四川、山东、河南、浙江、广西、重庆,养殖产量合计28.43万吨,占全国小龙虾养殖总产量的9.00%;其余13个省区养殖产量合计1.60万吨,仅占全国小龙虾养殖总产量的0.50%(2023年各省(区、市)小龙虾养殖产量见表1)。
按县域排名,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超2万吨的县(市、区)41个,超3万吨的县(市、区)23个。超3万吨的县(市、区)中,湖北有10个、安徽有5个、湖南有4个、江苏有3个、山东有1个(2023年小龙虾养殖产量超3万吨的县市区见表2)。23个县市区小龙虾总产量157.17万吨,占全国小龙虾养殖总产量的49.67%。
二、加工和流通
●(一)加工
2023年,全国小龙虾年加工量140.23万吨,同比增长15.24%(2016—2023年小龙虾年加工量及增速见图7)。
2016—2021年,小龙虾年加工量占小龙虾养殖产量的比重稳定在25%左右,2022年,占比大幅提高到42.10%,2023年,占比44.36%,小龙虾加工利用率进一步提高(2016—2023年小龙虾年加工量占小龙虾养殖产量比重见图8)。
小龙虾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传统小龙虾主产省,5省小龙虾加工量占全国小龙虾加工量的95.36%。其中,湖北省一枝独秀,全省小龙虾加工企业162家、规模以上小龙虾加工企业108家,年加工量97.74万吨,占全国小龙虾加工量的69.70%。近年来,河南、广西等地小龙虾加工业快速发展,年加工量4.73万吨,占全国小龙虾加工量的3.37%。
小龙虾加工原料虾主要为小规格虾,加工产品分为速冻制品(速冻虾尾、虾仁和整肢虾)、预制菜品、休闲食品和精深加工品,以速冻制品为主。近年来,预制菜市场火热,清水虾、油焖虾、蒜蓉虾、调味虾尾等即热品受到消费者喜爱,小龙虾预制菜加工发展迅速。小龙虾精深加工稳步发展,但量比较小,小龙虾初加工和鲜食产生的虾头、虾壳等副产物占原料的七成以上,对其进一步加工处理,可以制备多糖、虾青素、蛋白质等,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潜力巨大。目前,小龙虾精深加工主要集中在湖北,以华山科技为代表,年产值超10亿元。江苏有两家企业开展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提取,年产值近亿元。湖南、江西等省也有企业涉足精深加工,开展虾壳等副产物资源高效利用研发并投产。
除小龙虾原料加工外,小龙虾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小龙虾调味品加工、饲料加工、捕捞网具和船只制造、加工设备制造等上下游和周边配套产业。其中,调味品饲料加工表现亮眼。湖北小龙虾烹饪调料年产值超18亿元。湖南小龙虾饲料加工企业20余家,年加工量约30万吨。
●(二)流通
近年来,随着小龙虾养殖规模的快速扩大,小龙虾供应稳定,小龙虾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渠道不断拓宽、效率不断提升,小龙虾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健全。
小龙虾主产省以区域性小龙虾交易市场为引领、以重点县(市、区)小龙虾批发市场为节点、以乡镇集散点为基础的小龙虾产地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湖北建设小龙虾交易市场318个,其中大型市场7个,小龙虾产地集散点600多个,村镇集散点600多个。湖南岳阳海吉星小龙虾年交易量达10万吨,交易额30亿元。安徽六安建设区域性小龙虾交易市场1个、乡镇集散点10个,小龙虾年交易量3万吨。
小龙虾交易市场由集散交易场所向集散交易、仓储流通、电子商务等复合功能平台发展,冷链物流配套不断完善,同时,本地物流企业配合市场,开辟物流运输线路,优化物流运输布局,小龙虾物流运输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目前主产区的小龙虾均可在24小时内送达全国主要消费市场,保障了小龙虾运输存活率和品质。湖北潜江“虾谷360”入驻商户1000余家,小龙虾配送至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3000多家终端客户。山东微山建设农商物流园,小龙虾通过冷链物流发送全国各地,年鲜活小龙虾交易量2.4万吨、加工冷冻小龙虾1万吨。
电商平台积极布局小龙虾供应链,电子商务成为小龙虾产地流通的重要推动力。天猫、京东、美团、顺丰等电商巨头充分发挥物流配送能力,打通小龙虾产销“最后一公里”,将小龙虾送到居民餐桌、写字楼餐厅。江苏盱眙打造盱眙全球龙虾交易中心和盱眙海棠电商产业园,持续推进小龙虾产业与电商深度融合发展;实施盱眙龙虾城市中央厨房新零售计划,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模式,在大中城市设立中央厨房,建立30分钟配送圈。
三、市场消费和进出口贸易
●(一)市场价格
2023年小龙虾价格同比有所下降,上市和下市时间比往年略有提前,其中,1—3月的价格最高且高于去年同期,4月后价格逐渐回落,5—7月价格下降明显,8月后价格有所上扬。除第一季度价格较高外,其余时间价格普遍低于2022年(部分主产区小龙虾市场价格走势见图9、10、11)。
●(二)餐饮消费
2015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物流的高速发展以及资本的介入,小龙虾从餐饮界的小众品类摇身一变为超级网红品类,小龙虾餐饮消费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成为小龙虾产业爆发式增长最强劲的动力。
小龙虾消费渠道由线下消费转变为线下消费为主、线下线上消费结合。虽然2020—2022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小龙虾门店消费受阻,但小龙虾的休闲和社交属性决定了小龙虾消费场景仍以餐厅和大排档的夜宵为主,“吃龙虾、喝啤酒、交朋友”的小龙虾消费文化深入人心。湖北全省小龙虾门店1万余家,江西全省小龙虾门店4600余家,安徽合肥小龙虾大排档4000余家。
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有力促进了小龙虾线上消费快速增长。传统线下小龙虾门店由堂食转向“堂食+外带+外卖”模式,纯做“外带+外卖”的小龙虾GO店快速兴起,为消费者提供在家夜宵下酒菜和晚餐加菜。美团数据显示,小龙虾消费旺季小龙虾线上门店数量超过了酸菜鱼、烧烤、海鲜等传统夜宵品类门店。同时,随着速冻冷鲜和调味预制等新技术的引入,以及电商巨头和垂直生鲜平台的介入,小龙虾速冻品、小龙虾预制菜成为小龙虾餐饮消费的重要部分,但速冻品和预制菜的口味仍然和鲜活小龙虾存在一定差别。
小龙虾消费仍然呈现较强的周期性,每年4—8月为消费旺季,5—6月为消费高峰期。同时,随着小龙虾养殖模式、小龙虾仓储保鲜加工技术创新发展,小龙虾错峰上市和全年供应能力提升。小龙虾消费群体以90后为主,尤其是线上消费中,占比近六成。小龙虾菜品创新发展,但十三香、蒜蓉、麻辣、油焖、冰镇等口味仍然最受消费者欢迎。
●(三)进出口贸易
根据海关有关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小龙虾出口量8140.12吨,出口额10267.17万美元,分别同比下降11.86%和21.32%;小龙虾进口量29.45吨,进口额192.91万美元,分别同比下降84.47%和51.81%(2022、2023年小龙虾进出口量、进出口额见图12、13)。小龙虾进出口贸易顺差10074.26万美元,同比缩小2573.87万美元。
四、品牌建设和节庆活动
●(一)品牌建设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品牌建设,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协同推进加工、餐饮、生鲜、旅游、人文等品牌建设,打造品牌矩阵,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湖北将潜江龙虾提升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完善品牌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协同发展,监利、洪湖等地小龙虾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德炎、洪湖清水、好味源等加工品牌、久旺等餐饮品牌不断涌现。江苏积极打造以盱眙龙虾为代表的特色品牌矩阵,金湖龙虾、邵伯龙虾等区域公用品牌,於氏、红胖胖等餐饮品牌、许建忠等调味料品牌越来越响亮,以品牌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新型经营主体提质增效、电商直播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湖南以南县小龙虾为引领,望城荷花虾、君山小龙虾、华容小龙虾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齐头并进,渔家姑娘、文和友等餐饮品牌享誉省内外。安徽培育合肥龙虾、全椒龙虾、霍邱龙虾等区域公用品牌,合肥龙虾成为合肥市重要特产之一,在其带动下,涌现出老谢龙虾、阿胖龙虾等一批餐饮品牌。江西大力推进鄱阳湖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培育出鄱湖小龙虾、吉水清水小龙虾等一批品牌。四川打造川南早虾区域公用品牌6个、雁江中和小龙虾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山东的鱼台小龙虾、重庆的潼南红小龙虾、广西的贵港富硒小龙虾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节庆活动
近年来,一些市县通过举办小龙虾主题节庆展会活动,发展节会经济,做到节会牵引、文化赋能、旅游带动,繁荣文旅消费,讲好城市故事,塑强龙虾品牌。湖北潜江举办第十四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暨第七届虾稻产业国际博览会,同期举办各类论坛交流、经贸招商系列活动,节会的平台、品牌和经济效应显著。江苏盱眙举办第二十三届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通过连续23年举办,将地方物产类节庆打造成全国节庆产业品牌节庆之一,带动盱眙全域旅游不断突破,年接待游客量600万人次,间接带动产值18亿元。此外,江苏兴化、扬州江都邵伯、建湖等地举办各类啤酒龙虾节、旅游龙虾节、稻虾文化节,湖南南县举办首届小龙虾节,四川资阳雁江、中江、开江、射洪、兴文、隆昌、泸县等地举办小龙虾主题的美食周、美食节、乡村旅游节、龙眼龙虾节等各类节庆活动,山东鱼台、微山、德州陵城举办各类龙虾节、美食节、龙虾旅游节,广西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桂平、罗城等地举办小龙虾、稻虾主题系列节庆活动,重庆潼南、大足、合川、永川、荣昌、璧山、江津等地举办了各类小龙虾主题美食节庆和垂钓活动,以节造势,拉动消费,塑强品牌,取得积极成效。
五、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
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包括稻虾综合种养在内的稻渔产业作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各地抓住有利时机,围绕夯实以稻虾综合种养为主的小龙虾养殖生产基础、做大小龙虾加工及相关饲料和调味品等加工、做强做优小龙虾品牌和“小龙虾+文旅”,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强化科技支撑引领,有力推动了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
●(一)夯实养殖生产基础。
一是创新稻虾综合种养模式。
针对稻虾综合种养效益有所下降的情况,各地积极探索发展稻虾虾(小龙虾轮作+罗氏沼虾共作)、稻虾鳝、稻虾鳖、稻虾鳜等“稻虾+N”模式,稻田产出更加高效。江苏等地积极探索发展“繁养分离”模式,改“一次放苗、多年养殖”的繁养一体粗放式种养为“繁养分离、精准放养”的高效种养,推动“大养虾”向“养大虾”转变。安徽、江西等地积极发展无环沟稻虾综合种养,分别达220万亩和130万亩,进一步稳定水稻生产,有力促进稻虾综合种养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小龙虾养殖基础设施建设。
湖北省支持小龙虾主产县市开展虾稻共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改造面积超过30万亩。广西桂平统筹各级各部门项目资金,累计发放5000余万元支持稻虾生产,投入3100万元建设配套小型农田水利项目72个、修复、新建排灌站32个。
三是加大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
湖北组建省级小龙虾科技服务小分队,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全省举办各类小龙虾培训班200余场,培训2.7万人次。安徽强化稻虾综合种养春夏季生产、田间工程建设技术指导,全省开展各种形式技术培训200多场次,培训1万人次。
●(二)协同推进全产业链。
湖北省出台《关于支持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打造“潜江龙虾”品牌、办好特色节会、标准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突破良种选育繁育瓶颈、创建示范基地和推广新型模式、发展精深加工、构建市场体系和打造交易中心、培育发展新业态、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对小龙虾全产业链进行全方位支持。江苏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江苏现代农业小龙虾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种质创新与苗种繁育、饲料研发、养殖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病害防控、质量安全与加工等小龙虾全产业链开展工作。江苏盱眙持续推进龙虾产业“二次创业”,全力突破种苗“芯片”、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品牌创新,强化预制菜开发、农文旅融合、标准化输出,制定发布盱眙龙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覆盖养殖、加工、生产、流通、餐饮、旅游产业全链条,涉及各类标准317项,为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标准化路径和指引。
●(三)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为抓手,持续发力,打造“健康养殖-现代加工-高效流通-连锁餐饮-文化旅游”全链条的小龙虾产业集群。四川川南早虾产业集群纳入2023年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省级财政3年投入1.5亿元支持兴文、隆昌等6县市开展产业集群建设,川南6县市签订《川南早虾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合作共识》,并相继出台各类支持政策。湖南出台《关于推进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洞庭湖平原地区连片打造稻虾(蟹)融合种养优势区;滨湖主产区益阳、岳阳、常德、长沙等市相继出台政策,对小龙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稻虾标准化基地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及三产融合项目予以支持。
六、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主要问题
◆ 一是养殖效益有所下降。2023年,小龙虾饲料价格进一步上涨,小龙虾养殖成本增加,同时,小龙虾价格下降,小龙虾养殖效益下降。湖北、湖南等一些主产区反映稻虾模式亩均纯收入下降800—1000元。
◆ 二是良种短缺,繁育体系不健全。小龙虾苗种繁育主要方式为留田(塘)虾自繁,累代近交和“捕大留小”逆向选择导致种质资源退化,规模化良种繁育基地少,良种选育和新品种研发有待进一步加强。小龙虾苗种繁育技术和能力不足制约养殖模式创新和东北、热带地区的推广。
◆ 三是产地市场流通能力不足。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部分地区小龙虾冷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设施、冷链配置相对欠缺,物流以泡沫箱加冰为主。运行效率不高,小龙虾流通主体参差不齐、大小不一,跨区域产销衔接不畅,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不足,嵌入供应链深度广度不够。
◆ 四是加工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一些主产区小龙虾加工转化能力不足,未充分发挥对产业发展的拉动和托底作用。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发展不平衡,以生鲜速冻加工为主,熟食加工品质调控和风味保持技术不成熟,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较少。
●(二)发展建议◆
一是科学规划引导。各地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明确本地小龙虾产业定位、规模和布局。合理规划小龙虾养殖规模,避免小龙虾养殖盲目扩张,推动小龙虾养殖由扩面向提质转变,小龙虾养殖与小龙虾流通加工业、“小龙虾+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二是夯实养殖生产。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标准规范的小龙虾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大型加工和餐饮企业、商超等与基地通过订单、入股等方式建立直供基地。以无环沟稻虾模式、稻虾+其他品种模式、双季稻田稻虾模式等为重点,进一步创新优化,健全完善配套技术体系,丰富小龙虾养殖内涵。
◆ 三是加强种业建设。加强小龙虾良种选育和新品种研发。进一步熟化规模化育苗技术,建立健全与良种扩繁配套的苗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集中供应和错峰供给能力。加大良种推广力度,鼓励育种企业与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提高良种覆盖率。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推动产学研结合和“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
◆ 四是促进流通加工。加快建设与大型交易市场、集散点和田头市场规模相匹配的分选、预冷、冷藏、冷冻等基础设施。支持产地市场发展冷链运输,培育各类现代流通主体。推动小龙虾加工向产地下沉,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引导小龙虾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增值;向优势区域集中,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向医药、化工、环保领域拓展。加强即食小龙虾加工技术研发,推动小龙虾预制菜产业发展。
◆ 五是培育发展新业态。发展“互联网+小龙虾”,发展直采、定制生产等新模式,引导电商联合全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带动小农户,统筹组织开展小龙虾养殖生产、流通加工、品牌营销等服务,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鼓励市场主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共享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小龙虾”,引导市场主体发展教育农园、研学基地、农事体验等新业态,促进小龙虾养殖与餐饮美食、休闲旅游、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有机融合,拓展小龙虾产业多种功能,挖掘多元价值。
(报告中的数据如与官方统计有出入,以官方统计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