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暗流涌动的水果批发市场里,最赚钱的人会是谁?

水果就像期货,在批发市场里最赚钱的,并不是日常所见的档口老板,更可能是藏在背后的操盘手。

一般说到批发市场,很多人只会想到“量大”、“便宜”。但这里其实是个暗流涌动的江湖,每天吞吐巨额货物,分分钟牵动市场价格的神经。

水果店、附近超市、各类大型平台卖的水果,很有可能都来自这里。价格高低、品质好坏,背后还藏着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水果定价、分级,背后的底层商业逻辑,本文一一为您揭晓。

以上海乃至华东最大的一级水果批发市场辉展为例,辐射范围从江浙沪一直远及东北。

北方的二级批发市场、水果店、商超的水果,特别是进口水果,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这里。这里的水果不仅全,时令性也强,摆出来的产品,就是当季流行的风向标。

比如国产区,现在量最大的是枇杷、杨梅、荔枝和西瓜等;而进口区,已经被泰国的榴莲、山竹,南非的西柚,新西兰的苹果、猕猴桃包围。

图片

“包围”这个词一点都不夸张,毕竟辉展市场一天的水果吞吐量,能达到3000+吨。现在是榴莲旺季,今年又是大年,进口交易区的成千箱榴莲就堆了几米高,场面无比震撼。

如果遇到车厘子这种“大货期”,光是这一个品种一天就能销掉100个货柜,整整2100吨……

即使吞吐量这么大,好货依然要靠抢,特别是时令性强、价格高、产量小的矜贵水果,流通速度非常快。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竞争,辉展作为华东最大的一级水果批发市场,交易模式背后的门道更是复杂。

作为生鲜产品,水果价格的剧烈波动,也给这里的交易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水果批发的价格变化,有时是按分秒计算的。车厘子刚上市时,价格会因为货少节节攀升,前后两个人来问的价都完全不同。

新鲜度也非常重要:早上争相哄抢的荔枝,下午可能就无人问津;目前正当季的白玉枇杷,两天内卖不出去就要作废。

而到了年节这种水果旺季,热门品类可能还要竞价,价高者得。

图片

但是在水果滞销的时候,价格也会越卷越低。比如今年是榴莲大年,由于供过于求导致的低价倾销,广西已经出现10元一斤的金枕。也因为如此,水果市场里的批发商和客户之间,形成了非常微妙的关系。

水果紧俏的时候,批发商不愁卖,来进货的客户为了抢货源,不仅要拼价格、还要拼手段,各种人情世故轮番上演。

滞销的时候,批发商就得想办法维护好客户。很多批发商之间也会抱团,有些档口老板其实都是亲戚,分别主攻不同品类,还能互相介绍客源。

在客源之外,批发商手里有没有过硬的上游水果资源,也是决定实力的关键——说到底,好吃的水果才有市场。批发商的上游,就是果园吗?也不一定。对于很多大宗水果而言,上游还有一环,是手握巨额资金的神秘操盘大佬。

在这里,水果就像期货,操盘手在国外采购水果时,买断的是一整个季度的货量,所需现金动辄就是上亿级别,盈亏也是相当刺激。

这些货物,会在辉展的档口出售。但一个不到十平米的档口,老板可能得付几十万的年租金,盈利的部分,还得给上游的操盘手分成。

所以,在批发市场里最赚钱的,并不是你看到的档口老板,更可能是藏在背后的操盘手。

像苹果、香蕉这样的大宗水果,先由操盘手订货,再通过一级批发市场分销,最后流入市场时,已经经过了多层加价。

如果能做到果园直采,性价比会更高。而要想买高品质的小众精品水果呢,还得挑靠谱的渠道。

拿今年的小番茄盲盒和去年的荔枝四拼举例,这些水果产量太低,不可能批量进入市场,一般人去果园,也未必能买到。靠谱的渠道商会飞往产地谈合作,甚至直接定制,才能拿下限量货源,手慢无的那种。

那么,在批发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买家,有没有挑水果的独门秘笈?

大部分水果进入市场时,都会进行分级,高等级才能卖出更贵的价格。批发市场自己就会分级,在产地的基础上,批发商会综合考量大小、外观、糖度等等,决定水果的级别。特级和一级的好果,通常会卖给高端商超、精品电商这类舍得出价的客户,而中果会卖给一般批发客户,比如普通平价超市、街边水果店等等。产地当然也会分级,比如进口水果就一定会分级,因为我国对进口的品种、产地、等级、种植户都有严格要求,太差的水果通不了关。

但是高等级水果是不是值得更贵的价格,完全因国家、地区而异。

比如新西兰的车厘子,等级明确,对大小、硬度、色泽等都有规定,且有协会和政府来严格执行。这种情况下,高等级确实会更好吃。

像佳沛、怡颗莓这样标准化非常高的水果巨头,也都来自分级规范的国家。但有些国家(比如泰国)的水果分级就很不规范。

比如山竹,单纯按果子大小分级,但更贵的大果,不代表风味更好。对于这种水果,就没有必要为了高等级付出额外溢价。而这样的分级大多面向商家,一般不会向普通消费者公开。

比如蓝莓巨头某颗莓,批发的纸箱包装上,印有一排黑色印刷码,其中就含有蓝莓的品种代码,也能借此判断它的酸甜风味。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