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单!中粮集团首船“零毁林”巴西大豆抵港

图片

一艘装载有巴西大豆的货轮

一次“跨越大洋”的航行

一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订单

一批“零毁林”的巴西大豆

作为立足中国的国际化大粮商

如何推动农粮行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来看中粮集团写下的“标准答案”——

5月31日,在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装载着由中粮集团进口的中国首单“零毁林和零植被破坏”(以下简称“零毁林”)巴西大豆的货轮,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自巴西的巴卡雷纳港抵达中国天津港。

图片

这笔订单是中粮集团旗下中粮国际和蒙牛集团旗下现代牧业,在2023年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签署,由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联盟促成。在天津海关、海事、边检、港航、口岸等政府部门的高效保障下,此批大豆顺利抵运天津佳悦粮油专用码头,由中粮油脂旗下中粮佳悦(天津)有限公司完成加工,并交付终端客户现代牧业。

图片

中粮国际首席执行官董巍表示:“当前,农粮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必要采取行动,推动全球农业向绿色低碳转型,进而保护气候和环境。作为农产品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着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们全力促成本次‘零毁林’大豆订单的落实。”

图片

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联盟执行总监杰克·赫德(Jack Hurd)表示:“中国市场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有力地推动整个价值链的绿色转型。作为中国农粮行业领军者,中粮已在可持续采购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笔‘零毁林’大豆订单的基础上,中粮将可能激发中国市场对可持续产品的更多需求,继而带动整个价值链行动起来。”

“零毁林”的理念主要源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出的“2030年实现全球森林零毁林”的发展目标。“零毁林”大豆,就是大豆种植地不涉及任何毁林或植被破坏情况而生产出的大豆。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以及食品消费结构的优化,大豆的全球产量持续稳步上升。但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大豆种植的扩张,巴西数百万公顷森林随之消失。在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逊雨林地区和巴西第二大生态区塞拉多草原,毁林问题尤为严重。

自2014年进入巴西市场以来,中粮国际通过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各方共同行动,在当地建立了以农产品可追溯性为核心的可持续大豆供应链,使大豆采购过程符合生态保护、土著居民保护、劳工权利保障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标准。2023年10月,中粮国际制定了可持续农产品认证标准——“中粮国际负责任农业标准”,该标准通过欧洲饲料生产商联合会(FEFAC)审核,被批准纳入欧洲饲料行业采购标准。此次抵达天津港的“零毁林”巴西大豆,正是经过该标准认证的大豆。

图片

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是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重要议题。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

当下,全球多地区都在积极推动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按期落实。比如欧盟在去年出台了《欧盟零毁林法案》,要求销售至欧盟市场的大宗农产品不得产自于毁林开荒的土地,以减缓全球变暖并保护生物多样性。

中粮集团积极承担企业责任,深入践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今年5月中旬,中粮国际旗下首个装载“零毁林”阿根廷大豆产品的货船从阿根廷的提布斯港启航出发,驶往欧盟市场,交付给一家爱尔兰饲料企业。阿根廷主流媒体《民族报》(La Nacion)发表评论指出,一家中国跨国农粮企业在阿根廷首次完成“零毁林”大豆产品出口,具有里程碑意义。

图片

目前,中粮国际已实现巴西直接采购大豆的100%完全可追溯。下一阶段,中粮集团计划于2025年在拉美的重要生态区,包括亚马逊雨林、塞拉多草原和大查科地区,建立“零毁林”大豆供应链,并承诺于2030年之前,在亚马逊、塞拉多和大查科等拉美环境敏感地区建立完全不涉及毁林和植被破坏问题的大豆供应链。与此同时,中粮集团在全球建立可持续的棕榈油以及咖啡供应链的相关项目也被提上日程。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