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讲的“穷办法”“土办法”,打开农业品牌建设新天地

“我在正定工作的时候,经济学家于光远提出一个概念——限于当时中国经济实力和条件,要多考虑实现现代化的‘穷办法’。我在‘穷办法’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土办法’,就是适应当地的办法,不一定要大而全。

这是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回忆起的一段往事。

图片
5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习近平同参会的企业和专家代表亲切交流。

继往开来,“穷办法”“土办法”,说的正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改革智慧,也恰恰是这种量体裁衣的智慧,打开了中国农业品牌建设的新天地。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结合多年农业一线实践经验认为,所谓“穷办法”,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不断开发高效利用模式,用中国式现代化手段进行创新,更多强调科技的力量,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体现;所谓“土办法”,更偏重于彰显地区特色、放大资源优势,对于文化的展示有促进作用。两种办法结合,深刻诠释了农业品牌“科技+文化”的底色。

01、打造中国农业品牌,而不是照搬欧美日韩

放眼日本、美国,一小一大,一东一西的两个国家,他们国情不同,农业资源也相差很大,但有一点相似的是,他们在农业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都有着享誉全球的知名农业品牌,比如日本和牛、青森苹果、新奇士橙、爱达荷土豆、华盛顿苹果等。

图片

中国是农业大国而非农业强国,农业品牌的发展步伐相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稍显缓慢。此前,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提到,“在泰国一家大型超市的进口水果区,中国的洛川苹果是15元一公斤,而旁边的日本青森苹果是150元一个,折合约30倍价差”,农业品牌小国的窘境跃然纸上。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农业品牌在流派上分为以日韩为代表的小农品牌和以欧美为代表的大农业品牌,这是基于每个国家的实际发展状况而决定的,中国农业品牌相对还是个新鲜事物,未来要怎么发展,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

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品牌开始起步发展。标志性事件有: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产品品牌”,强调“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品产品”;2006年,农业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推动农业品牌化,强调推进农业品牌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作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正是为改变我国品牌影响力不强注入一剂强心针。

“五常大米”“赣南脐橙”“烟台苹果”等品牌顺势崛起,迈入快速发展阶段。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纳入目录重点培育创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约3000个,各地方农业品牌呈现规范有序发展态势。

在东北,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的齐齐哈尔市正在滋滋烤肉,“世界美食之都”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食客前来一饱口福。在这片广袤的“天然牧场”,肥沃的黑土地为大规模畜牧业养殖提供了充足饲料。“齐齐哈尔肉牛”“齐齐哈尔烤肉”的食材+美食双品牌模式逐渐享誉全国。

图片

在江南水乡,稀少的耕地资源加之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催生出了精致农业。六朝金陵地,十里秦淮河,南京市政府倾力打造了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暨服务平台“食礼秦淮”,品牌重点围绕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现代茶、都市花卉、精品蟹虾、特色鱼、南京鸭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全面构建南京特色农业主导产业链,让市民吃上放心食品,地产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

在华南地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孕育出了“徐闻菠萝”“荔浦芋头”“古田银耳”等优势品牌;而在西北,被总书记点赞的“柞水木耳”正依托秦岭地区丰富的柞木资源及智能化管理,逐渐成长为“小作物大产业”的代名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片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国各地资源禀赋差异较大,正是靠着“穷办法”“土办法”,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品打造特色品牌,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地方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合理利用,充分展示了农业品牌“历史人文世界、绿色生态世界、品质美味世界”的丰富内涵。

02、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中国农产品品牌分为三大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从定义上看,区域品牌以地理区位为优势,以特定农产品为对象,具有公共属性,其品牌发展好坏与整个地域息息相关,“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如柞水木耳、五常大米;企业品牌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所使用的品牌,如中粮、伊利;产品品牌是基于品类的引爆,打造农产品“网红”,如阳光玫瑰、丑橘。

三类品牌无好坏主次之分,对于一个地区来讲,各个主体该如何建设品牌还是要依靠“穷办法”“土办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品牌建设中受关注度较高的一类,既是“一把手工程”,需要政府主抓,更是“民生工程”,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利用好这笔公共财富。乌江牌涪陵榨菜和恒顺牌镇江香醋便是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完美结合的典型案例,即对于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而言,要扎根本土特色,坚持正宗,做大地标品牌,这是企业参与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最好路径。而对于不同地区的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去做与能力不匹配的“照葫芦画瓢”。好品牌的建设经验固然值得学习借鉴,但对自身的清晰认知和定位更有利于打造一个群众基础好、经得起检验的公用品牌,这就需要用好“土方法”,锚定目标不放松。

对于产品品牌,是为新品种的发现者和种植者服务的,利用科技的手段提升品质,通过品牌打造,能够建立与消费者的联系,进而扩大新品种的影响力。如阳光玫瑰葡萄,引入中国的十年间,品牌完成了优质高价-优质优价-优质平价的转变,造福了种植者,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差异化消费需求。

03、结语

“穷办法”,不是真正穷困潦倒,而是资源受限情况下的创新之举;“土办法”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立足优势集聚资源的守正探索。对于多而不强的中国农业品牌建设,既要用好“穷办法”也要用好“土办法”,坚守科技+文化的底层逻辑,遵循品种、品质到品牌的发展逻辑,方能开辟出各美其美的农业品牌新天地。

 

参考资料:

[1]《印记——品牌农业30年,我们一路同行》:陈萍: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中国农业品牌三十年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