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农机制造业如何实现国际化

经历数10年的高速发展和积累,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农机制造业走向国际化的客观条件。不失时机推动农机制造业国际化,在更大的平台上求发展,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世界农业发展对我们的期盼。

一、什么是农机制造业国际化

农机制造业国际化,是指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将其产品、技术、服务等推向国际市场,以实现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农业机械出口与国际市场拓展

我国农机制造业国际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农机市场规模达到5,310亿元,占据了全球超过4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我国农机出口规模逐年上升,从2016年的273.6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43.0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36%。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取得了显著业绩,主要市场包括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2、适应多样化农业需求

我国农业生产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山地、丘陵和平地各占三分之一,囊括了世界主要农业种植分布地区的大部分地型特征。同时,作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国家,我国农作物种类也囊括了全球范围内的大部分主要农作物种类,这使得可适应于我国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特征和农作物种类的多样化农业机械,能够满足全球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所有农作物的机械作业需求。

3、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支持企业加强农机装备研发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集团;推动先进农机技术及产品“走出去”,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4、提升产品质量与技术创新能力

在国际竞争中,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因素。中国农机制造业需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并扩大市场份额,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5、 参与国际合作与资源整合

农机国际合作不仅是简单的贸易活动,而是涉及到技术转移、市场开发、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中国农机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推向国际市场。例如,在中国国际农机展上,有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企业参展,展示了各自的农机设备和技术。

二、我国农机制造业国际化存在问题

1、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我国农机制造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的问题。例如,国产谷物联合收割机上基本没有安装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而欧美的基本都有;国产收获机械无故障作业时间一般只有30~50小时,而欧美日本的可达100~200小时。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高端农机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滞后。

2、与农艺融合度不够

我国农机与欧美日存在近15年的差距,国外20世纪60年代已实现机械化、大型化,正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而我国目前还在机械化进程中,智能化刚刚起步。此外,我国农机还存在与农艺融合度不够的问题。近年来,虽然在土地流转及农民集中居住等政策引导下,我国耕地平整度不断提高,农机有了更多用武之地,但配套环节跟不上的情况愈发明显。

3、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我国农机制造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还面临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教育部等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农机人才缺口将达44万人,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中缺口比例最高,超过60%。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我们在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上存在技术瓶颈。

4、农机装备的技术水平、操作性能、田间适应性和乘用舒适度较差

目前我国农机装备的技术水平、操作性能、田间适应性和乘用舒适度较差,尤其是在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上存在技术瓶颈。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机的正常使用,也限制了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

5、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通用性配件

目前占据农机市场1/3份额的国际农机集团为国内农机企业提供借鉴,头部企业应具备产品体系比较全面、拥有资本运作平台,研发能力强,技术储备雄厚等特征。

综上所述,我国农机制造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确实面临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机遇。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我国农机制造业如何实现国际化

1、利用国内资源和市场优势

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农机化进程的复杂性,但也奠定了我国农机制造业产业门类齐全,机械种类众多,能够满足不同生产需求的特征,成为我国农机制造业国际化的一大优势。

2、 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

我国农业装备研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农机工业制造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表明我国在农业机械领域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能够与其他国际先进国家进行竞争。此外,农机流通及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智慧农机”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3、拓展国际市场

我们应该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机械产品的出口力度,建立完善的国际营销网络,提升中国农业机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机械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与国际农业机械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中国农业机械产业的整体实力。

4、 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

要实现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我们需要突破人才关,引进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人才,尤其是能够引领小团队完成艰巨任务的人才,以及能够驾驭更多的尖端人才的人才。此外,我们还需要打造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确保我们的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中脱颖而出。最后,我们要做好国内市场,以稳固的大本营为基础,逐步开展海外业务。

5、补齐农机装备短板

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国产化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农机装备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提高研发和制造能力。

为此,我们应该坚持问题和产业两个导向,聚焦主要粮油作物机械化,加快创新资源整合和中试平台打造,强化技术集成攻关,研发一批适应我国地形地貌和作业实际需要的农机农具 。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协优势作用,广泛发动委员,提高政治站位,提出高质量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全产业全链条协同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和农业机械稳链强链,针对已经梳理排查出的短板弱项,区分轻重缓急、列出优先序,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支持优势企业承担专项任务,分级分类推进研发攻关。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国农机装备短板将会得到尽快弥补,农业机械国产化率也将不断提高。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