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农机难以推广?有企业卖了5000台

我们可能对电动农机有深深的误解

关于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芬特、久保田等跨国大佬和国产的几大头部品牌做电动农机的新闻不绝于耳,约翰迪尔2022年2月还直接收购了奥地利电池制造商KreiseI Electric,这家欧洲公司开发高密度、高耐久性的电池模块和电池组及快速充电技术。然而这些有实力的大佬级的企业似乎在电动农机上进展都很缓慢,真正实现批量化生产和商业化推广的几乎没有。

有人对电动农机理解很到位

2024年5月笔者在考察甘肃酒泉农机大市场时,在一家经销商门店看到一台自带动力的电动播种机,追根溯源、顺藤摸瓜找到了酒泉铸陇农机。

这是一家农机生产企业,偏安于西北河西走廊一隅,但从2018年就有商品化的电动农机推向市场,目前手扶自带动力的电动农机销量已超过5000台,其中电动播种机近年销量均超过1000台,在河西走廊地区很受农民的欢迎,而该公司的四轮驱动的丘陵山区使用的电动拖拉机销量已经超过100台,据该公司负责人讲,从2018年开始研发纯电动拖拉机,目前已经是第6代产品,虽然付出了很大的成本 ,但产品逐渐成熟。

对于电动农机的方向,该公司负责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现在的电池技术和电机技术看,电动农机的优点在于节能环保,使用经济,但劣势在于电池续航时间短,动力和扭矩小,与传统燃油农机正好相反,他认为电动农机要扬长避短,在产品的选择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首先看“有所不为”。他认为动力消耗大,长时间、长距离作业的农机不适合电动化,尤其是农田用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电动化条件仍不具备,现有的电动拖拉机,需要几十组电池,不但成本高,而且自重很大,续航能力差,还对土壤压实大,劣势明显大于优势。

再看“有所为”。他认为如果跳出拖拉机,转变思想观念,能电动化的农机具实在很多,比如轻负荷作业的植保机械、播种类机械、田间管理类机械,还有西北地区特有的铺膜机、地膜捡拾机等。

国内已经有算得上是非常成功的电动农机

这就是植保无人飞机,2023年国内植保无人飞机保有量超过15万台,行业总产值150亿元,已经仅小于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采棉机、插秧机行业了,是国内主要的农机品类,是规模化农业的标配。

图片

说到电动农机,很多人往往会忽略了植保无人飞机,很少有人意识到植保无人飞机就是电动农机。

事实上国产植保无人飞机在2009年左右开始起步时,绝大多数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电动的技术路线,且以后没有反悔过,在电动化的路线上国产是一条道走到黑,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目前国产植保无人飞机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绝对的统御能力,全球的电动植保无人飞机企业都要依附于中国无人机的产业链,离开了中国的无人机产业链,这些企业几乎无法独立存在,且在中长期看中国的无人机产业链不可替代。

纯动的植保无人飞机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也是找到了植保作业这个非常有利的使用场景:目前国内还是分散种植,小规模农业和适度规模农业对续航时间很短的飞机能容忍;飞机作业效率非常高,这对于兼业化的农民非常有价值,几分钟打一亩地,剩下的时间可以去城里打工挣钱;成本极低,专业的机手喷药,小麦水稻地一亩15元左右,棉花打顶一亩8元左右。

国产电动农机如何加速普及呢?笔者认为目前三电技术,尤其是电池续航能力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得到根本改变的,基于现有的三电技术现状,国内农机企业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合电动化的农机方向有以下这些。

运输型、搬运型农机:国内已经非常成熟的一个产业就是电动三轮车,每年时风、五征等大型企业都要销售几十万辆电动三轮车或电动汽车。

播种、移栽、覆膜等农机:许多中小型播种、移栽、覆膜的农机具作业时需要的动力只有几个马力或十几个马力,比如四十马力的拖拉机在播种作业时,自身消耗的动力可能有20马力,中间还存在动力传输中的损失和动力富裕的浪费,如果企业能开发出自带动力电动播种机、电动移栽机,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并且环保节能,成本也不会太高。

植保、中耕田间管理农机:无论是中耕拖拉机或自走式喷药机动力消耗主要是在行走上,真正作业时需要的动力很小,这种类型的农机,是最理想的电动化的对象,对于家庭农场和小规模种植,电动型的应该是完全可以胜任。

园艺养护,果园管理型农机:国外园艺养护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现有的割草机、割灌机等噪声非常大,对于作业者来说,不是一种休闲,反而是一种折磨,如果改成电动型的,肯定会受欢迎。

国内果园管理机械化水平正在提高,果园种植与大田作物相比,虽然能实现规模化,但经营规模不可能太大,对于十几亩或数十亩的果园,喷药机、水肥一体机、采摘平台等机器不需要太大的动力,并且短距离作业,都具备电动化的条件。

设施农业类农机:国内设施农业面积有4000多万亩,近几年国家鼓励在沙漠、戈壁滩和盐碱地上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电动农机最佳使用场景,一方面是在一个可控的环境内工作,另一方面是轻负荷作业,还有更重要的是充电换电都非常方便,所以优先发展设施类电动农机应该是一个好方向。

结语

电动化可能真的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如果把眼光转向运输、植保、田间管理、设施农业等应用场景,极有可能很容易就能实现,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也应该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