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荷兰农业为什么行?
“荷兰只有22万农民,2015年却创造了820亿美元的农业出口;中国有2.2亿农业劳动力,同期农产品却比荷兰少110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逆差达400多亿美元。”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近期在一次公开的大会上是这样描述中国农业与荷兰农业的差距的。
荷兰的国土面积只有我国重庆市的一半,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国。这个欧洲小国是如何创造出的农业奇迹的呢?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曾总结,“优质优价”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优质高价;第二,形成合作社;第三,推动行业。并且需要通过带动农民、种植户以及行业产业来调整结构。
荷兰农业的发达离不开其强大的家庭农场合作制度,以及成熟的订单农业机制,这些都是适用于我国小农背景下的家庭农场学习借鉴的先进经验。
01、从“填海造陆”到集约化农业生产
荷兰的国土面积为4. 15万平方公里。人口1550多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并且就地理位置而言,其位于西欧北部,面临大西洋的北海,处于马斯河、莱因河和斯凯尔特河的下游河口地区,全国约有1 / 4的国土面积低于平均海平面,地势非常低。
土地小,人口多,并且还时刻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危机,荷兰的农业资源可以说并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先天优势。但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荷兰提出了“用一半资源,产翻倍食物”的口号,以生态、高效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为目标。
随着荷兰的工业不断发展,在17-19世纪期间,荷兰持续研究围海造田的技术,在700年的时间里造地超过7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昔日的河滩、海涂,变成了近1,000万亩的肥沃良田。
土地面积扩大后,荷兰将重点放在了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到20世纪50年代,荷兰政府颁布实行了《土地整理法》,在此之后通过的《空间规划法》对乡村社会的农地整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乡村的每一块土地使用都必须符合法案条文。
为了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增加产出,荷兰的农业生产基地大多采用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也能够方便统一农业设施,实现全国性的资源统筹管理。
在种植作物方面,荷兰将因地制宜发挥到了极致。政府根据本国的气候条件制定了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如鼓励农民避开需要大量光照和生产销售价位低的禾谷类作物的生产,充分利用地势平坦、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奶业和高附加值的花卉园艺作物,因势利导来引领农业的特色化发展。
02、生态、高效:向科技要答案
荷兰的农业生产效率有多高?
马铃薯的全球平均产量约为9吨/公顷;根据2021年的数据,中国的马铃薯平均产量约为5吨/公顷。而在荷兰的一个普通的家庭农场,马铃薯的产量就能轻松达到20吨/公顷。
实现这样的“农业奇迹”,仰赖于荷兰的领先全球的农业科技。
荷兰的温室农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知名,经过多年的发展,结构已经非常成熟。以Red Harvest 农场为例,该农场温室建于2009 年, 结构为典型的Venlo (文洛)型全玻璃温室,该类型温室脊高较高,既能够满足温室内吊线栽培系统的需要,维持室内环境稳定。另外,荷兰温室单栋温室面积普遍较大,在增大缓冲能力的同时便于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管理。
在温室内,采用数字化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对温室内光照、温度、湿度、病虫害防治等环境因子能够实现自动化监测、记录和调控,大大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国际上形成了巨大的农业产业竞争优势。
科技不仅带来高产,还有精准、环保的生态可持续农业。荷兰的有机农业面积占比为7.4%,美国的这一数据约为0.6%,而中国则只有0.4%。
荷兰的设施农业能够实现精准的病虫害管理,使得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大大减少。荷兰的自动滴灌技术不仅可以在作物的不同时期精准灌溉,还能在全天中根据太阳光照情况调整供水量。
病虫害防止方面,荷兰温室农业坚持以温度与有益昆虫为基础的生态调控体系,以生物防治为主,以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为辅。以Red Harvest 温室番茄生产为例,主要虫害防治对象为白粉虱、潜叶蝇、蚜虫等,白粉虱采用盲蝽、丽蚜小蜂等天敌防治;潜叶蝇采用潜蝇姬小蜂防治;采用蓝板防治蓟马、黄板防治白粉虱和蚜虫。
物理防治即采用特殊的材料减少病虫害,例如荷兰番茄生产一般采用岩棉作为生产基质。由于岩棉是由岩石经高温融熔抽丝而成,与其他基质相比,质轻、多孔,且不含病虫害,有效避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同时,荷兰农场建立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检测作物的实时生长状况,如果害虫在一定面积内数量过多,则考虑采用化学防止手段,达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
另外,温室内一般还配备有采摘作业车、可升降轨道车、运输作业车等省力化装备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工人操作效率。专业化的硬件设备,高精尖的数据库技术,让荷兰的温室农业迅速崛起。
03、“家庭农场+合作社”是荷兰农业的精髓
除了生产技术上的革新,荷兰的农业在组织形式、政策关怀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以家庭农场与合作社为核心单位的农业生产体系,成为荷兰农业的重要组成细胞。
农产品生产高度专业化、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化、农业生产家庭化、经营组织合作社一体化、生产方式集约化生态化、农场收入来源多元化是荷兰家庭农场的突出特点。
荷兰颁布《土地整理法》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土质,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场改革发展。据统计,1996年荷兰农场的总数为11.07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为9.11万个。每个农场的平均规模在18公顷左右。
对于大量的家庭农场,荷兰采取的策略是“抱团发展”,尽量减少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生产几乎相同类型和品质的农产品,也没有各自的品牌和商标,在市场上作为相同的产品流通,完成了其农产品化零为整的集约化生产。
此外,荷兰是全球合作社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发展历史长达150年以上,而且稳定性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持续增强。由于长期的市场经济制度运行,较强的契约意识使加入合作社的农场主较少产生短期性投机行为,很少不遵守与合作社的销售合约而私下出售农产品,由此更加密切了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的依存关系,促进了合作社的稳定发展。
荷兰家庭农场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家庭农场所生产农产品的销售收入,这是主要收入来源;二是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一体化产业链组织模式所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现金分红、债券分红和债券利息等,这是家庭农场收入实现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荷兰现代农业的市场化主要表现在市场与每个农户相关联,围绕农产品加工增值来进出口,建立了高效完善的农产品营销体系,使得荷兰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农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组织将个体农业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进入市场,提高其生产销售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根据2010年的统计,在糖与淀粉土豆领域,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00%,而在花卉、奶制品与蔬菜水果领域,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也分别高达95%、86%与95%。
土地制度、政策补贴、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都是荷兰家庭农场能够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此外发达、高效、协调运行的农业知识创新和传播体系,普惠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及完善、高效、便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给荷兰农场更大的成长和发挥空间,更好地对接社会化的大市场,其自身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
荷兰虽是欧洲小国,却创造了世界的“农业奇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生命力的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
荷兰的农业生产方式与我国的小农经济环境十分相似,其家庭农场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的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首先要充分把握家庭农场的基本经营特征,坚持以“家庭”和“农业”为关键抓手,以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集约化生产和生态化生产为手段,发展规划要与当地的环境资源相匹配。
其次。家庭农场作为抗风险能力较差的经营单位,比较依赖政策的扶持,荷兰的经验也表明,发展家庭农场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要有系统的制度支撑。农业财政补贴制度是坚强后盾,农业知识和科技创新体系是重要推进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重要屏障。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市场和和政策是驱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两大方面,只有对接更大的市场,农业才能实现价值转换,而合适的政策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良好的生存环境。
目前,我国专业农户数量大约为1935万户,家庭农场的数量已经达到390万家,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中坚队伍。未来,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的融合发展,将不断增强家庭农场发挥强农富农重要作用,创造属于中国的“农业奇迹”。
参考资料:
[1]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观点丨杜志雄等:荷兰家庭农场发展的经营特征与制度实践
[2] 中国农民合作社:徐旭初:谈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融合发展
[3] 中国家庭农场:【专家观点】“家庭农场”+合作社是荷兰农业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