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鱼全产业链,中山容海助力生鱼养殖产业提质增效

近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广东省第一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名单,中山市三角镇生鱼产业园名列其中。

作为三角镇生鱼产业园主体牵头企业,海大集团旗下中山市容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容海),在海大集团全产业链的支撑下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三角镇生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图片

2022年来,中山容海持续转变管理思维、加强病害防控、优化种苗培育,标苗、标粗成活率,养殖产量稳步提升,为助力当地生鱼产业及产业园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建立标准化繁育体系 助力下游养殖

种苗是养殖的基础。中山容海自成立以来便聚焦生鱼种苗的繁育工作,不断摸索与优化种苗繁育的标准化流程。

“相比去年,今年的标苗成活率提升了12%,标粗成活率更提升了20%。每一组数据突破的背后,都是中山容海繁育人员不断的试错和摸索。”中山容海生产副经理陈金生表示。

2021年,中山容海对于车间育苗的摸索还不够成熟,当时仍有一部分种苗在土塘里进行培育。土塘易受外界天气、环境等影响,中山容海的种苗繁育工作遇到了一定的“瓶颈”。

面对在土塘的标苗难题,中山容海下定决心在2022年将种苗全部转移到车间进行培育。针对车间的育苗流程与操作,中山容海的技术人员和标苗人员共同研讨,很快制定出育苗的操作与管理流程,同时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会再进一步商讨与优化。

图片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2022年5月,中山容海成功搭建出一套标准化的繁育过程管理体系。“在繁育期间,我们已经摸索出捞蛋、去油、过池三个标准环节,同时在水质与温度上,我们也会严格把控,从而保证种苗在标苗时的成活率。”中山容海标苗人员说。

图片

随着繁育标准化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山容海2023年有望在种苗繁育上有更大提升。

转变养殖管理思维 践行防大于治

上游种苗成活率的提升,为下游养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要想把生鱼养好,除了上游的种苗繁育,病害防控也是中山容海2022年以来的重点课题。

“烂身”是生鱼越冬期的一种季节性病害,病发时生鱼躯干、皮肤和肌肉呈现大块溃烂等病症,防治难度大,处置措施稍有不慎,就可能对养殖效益造成影响。

目前,中山容海的生鱼已经进入了新一轮越冬期养殖阶段,为了预防生鱼烂身问题,在中山容海总经理刘传敬的统筹下,中山容海技术部的同事们一起梳理越冬期间的养殖问题,明确预防方向,并整理出一份生鱼越冬期管理的案例报告,针对今年的烂身防控提出了加强伤口防控、灵活稳水、积极查虫等多条预防措施。

图片

“在病害预防上,中山容海配套的科研检测室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检测室可以开展寄生虫、病原、水质,药残等多个项目,可以尽早发现问题,提前预防。但最重要的还是容海养殖管理思维的转变,从一开始的处理型养殖转变为防大于治,而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年标粗成活率提升20%的主要原因。”陈金生总结道。

图片

除了思维上的转变与技术上的防控,中山容海也联动海大集团饲料板块,从养殖投喂上预防病害。今年8月份,中山容海用上了海大集团新推出的生鱼大场专用料,在配方上,这款料特别添加了功能性的保健成分,对生鱼的体质能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从而降低发病率。

在前端种苗繁育和海大全产业链的助力下,今年中山容海的出鱼量预估将比去年提升30%。同时,中山容海明年也会针对高温期和越冬期的病害去做重点突破。随着种苗繁育体系持续优化、养殖防控不断升级,明年中山容海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

图片

产业兴,乡村兴,全产业链不断完善叠加品牌效应稳步提升,中山容海将在生鱼的自繁自育、成鱼养殖、病害防控、加工流通等方面形成示范作用,引领三角镇生鱼养殖业再上新台阶,打响“三角生鱼”地方品牌,进一步助力三角镇生鱼在全产业链的道路上“游”出更广阔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海大集团(ID:Haid_Group)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