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动车发展给农机工业的启示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电动车发展一枝独秀,在对外贸易中由跟跑者变为领跑者。这一成功经验恰恰是农机工业眼前亟待要解决的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问题。希望笔者思考所得,对我之农机工业有所启迪。

一、我国电动车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1、市场产销量表现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触底反弹的表现,全年产销数量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产销数量双双达到950万辆左右,市占率超30%。

2023年4季度以来,新能源汽车生产、消费双重发力,带动多月份产销数量超过百万辆,全年数据保持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37.9%。截至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

分车型表现来看,年内混动车型产销占比提升较为明显,纯电车型仍是新能源汽车中的主力。2023年,纯电车型产销数量分别在670.4万辆、668.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6%、24.6%;插电混动车型产销数量分别在287.7万辆、28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1.2%、84.7%;燃料电池产销量均在0.6万辆左右,同比分别增长55.3%、72%。

整体来看,2023年插电混动车型产销同比增速较快,全年占比达到31%左右,较2022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纯电车型仍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最大的细分品类,全年占比在69.93%。

2、新能源汽车加速智能化转型

比亚迪加速电动车智能化。其架构璇玑、“天神之眼”L2+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等“黑科技”,加速产业化智能化步伐。比亚迪是最早提出汽车产业竞争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的车企,如今该判断已成为行业共识,公司在整车智能化上投资超1000亿,抢占头部制高点。其它车企积极跟进,积累着电动车发展暴增能量。

中国新能源车高端化、智能化和自主化,推动行业进入新产品周期,导致中国新能源车型进入百花齐放的新产品周期。展望2024年,新品周期更加强势以及智能化推进进展稳定的新能源车企更有希望更加亮眼,车企之间新品周期的差异也可能会带来市场份额的分化。

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也将步入深度重塑期

过去,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以新能源整车、电池市场增量为主的发展特征即将改变,随着竞争加剧,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以存量结构调整优化为主。

二、我国电动车在世界贸易中的表现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2023年全球电动乘用车的销量为141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占据60%左右份额。在电动车领域,中国不仅是消费、制造大国,中国汽车品牌更是借助电动化实现了全球竞争力的快速抬升。汇丰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22年,中国品牌占全球电动车总销量的一半。中国市场电动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1/4,远超美国的1/7和欧洲的1/8。

同时,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份额还在不断扩大。汇丰银行预计,到2030年,中国市场电动车的渗透率将达到90%。中国电动车市场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的建设。中国拥有目前全球最大的充电网络,2022年中国新增了64.9万根公共充电桩,占全球新增总数的70%以上;截至2023年5月底,中国已布局约636万根充电桩,远超全球其他国家、地区。

此外,政策也是电动车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一方面,中国新能源车消费补贴措施已经持续了10余年;即使在2023年“国补”退出后,仍有多省市推出了各自的“地补”措施。同时,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确定延长至2027年底,而截至2022年底,购置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此外,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也获得了多项扶持政策,这也让一批中国车企实现了厚积薄发,如比亚迪如今已替代大众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一哥”。

另一方面,双积分政策则让车企加速转型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在政府、城市的公务和公共用车采购方面,众多地方全面转型电动化,为减排减碳起到了表率作用。

三、我国电动车发展给农机工业的启示

1、发展电动农机是大趋势

工业的飞速发展使传统能源紧缺现象日益严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迫切需要开发出新的能源方式为机械提供动力。电能来源多样化,绿色环保的纯电动农业机械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这不仅可以缓解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还能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在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号召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对应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37.9%。截至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大功率大扭矩的纯电动重卡也已开始量产,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沉淀的技术与产业,为传统农业机械由“油改电”奠定了基础。

2、国家应从战略层面给予支持

国家近年来现代化农业政策的指导和农机补贴政策,结合新能源结构比例的调整、国家鼓励新能源产品的政策,将极大地推动电动农机的发展。在今后电池技术和产品的提升,新一代农业人的努力,电动农机产品将得到飞跃性的发展。

统筹智能制造、工业强基工程等五大工程,支持工程机械企业推进智能化改造,推广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开展新模式试点示范,针对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四基”)开展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实施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免税政策,对符合《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商品目录》《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等工程机械产品提供免税政策;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支持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试验基地和全球营销与服务体系,加快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工程机械走出去。电动农机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亟切要做的,是根据实际提出意见和建议,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理”问题,使其发挥更大效能,把政策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紧跟国家新源装备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步伐。

3、相关部门应打好组合拳

近几年,为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国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专项中,设立了“智能电动拖拉机开发”项目,研究电动拖拉机能量管理、无级调速、作业机组不同工况下动力匹配及整机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发电动拖拉机能量智能管理系统、功率分汇流变速箱;集成创制智能电动拖拉机。

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布局建立22个农业机械化科学实验基地,提升区域科学试验、实验数据验证、技术集成运用能力。除土建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外,主要支持基地购置用于研制农机装备的关键设备,完善作业机械所需的全程化、标准化装置和机器系统,配置测试、监测、野外观测仪器设备等。

建议相关部门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通过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加快包括电动农业机械在内的农机化技术装备研发,进一步提升大宗农作物机械化水平。

2016年,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10年农机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行动目标。《行动方案》中已将“清洁燃料与新能源农用动力、电控喷射与新能源拖拉机”列为重点发展主机产品。2017年,农业农村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成立了农机装备制造推进工作组,建立了年度推进工作机制。2017年9月,在新疆召开全国农机装备发展现场推进会,向地方省市和企业全面部署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各项工作。

2018年3月,《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2020年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开展植保无人飞机等创新农机产品补贴试点作出全面部署。2016年,山西省将电动农机奖补列入十项强农惠农政策,并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国率先开展电动农机奖补试点工作,出台了《关于推进电动农机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对电动农机进行研发、生产。

建议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继续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等支持政策,探索完善电动农机试验鉴定标准,通过生产实践验证性价比高的电动农机及时进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积极引导和促进电动农机的推广应用。

4、电动农机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要加强沟通、协调

强化产学研推的合作。电动农机需要做大量的田间实验,采集相关基础数据,所以要通过产学研推结合,充分发挥农机鉴定和推广系统体系、人才和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不同地区的检测鉴定、田间试验、生产考核验证服务,让电动农机在田野里、在作业中、在机手手上充分试、充分练,加快熟化。要通过加强与院校合作,广泛征求农机和农技专家对设计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电动农机与现阶段技术水平同步,完善机具设计。相关科研院校、单位加强研究,为电动农机生产企业提供参数依据,解决电动农机动力性能较差,作业性能偏弱的问题。

强化与供应链企业合作。通过与电驱、电池、电机、电路控制、线束等生产企业合作,实现信息共享,经过提供实验数据信息给上游供应链企业,借助供应链上游企业按照设计标准要求解决技术瓶颈问题。

积极争取国家研发资金支持。电动农机研发前期投入非常大,但见效漫长,因此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研发资金支持,重点突破智能、无人化技术融合,实现导航定位技术、控制技术、监控技术、物联结合,发展智能化、无人化、大功率电动农机等关键、基础性、共性技术瓶颈。

5、建立专业蓄电池回收渠道

电动农机相比柴油机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小,但是废旧电池如果不回收,也会造成新的污染。电动农机配套电池如随意丢弃,其内部所含的重金属物质会渗入土壤和地下水资源中,将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机电池回收再生体系,既能有效杜绝电池废弃产生的污染,又可以降低电池更换的成本。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