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做农业,还是搬用老套路,也只是慢性死亡

前段时间有一帮做新型农业的朋友来访,听说他们在华东地区做蔬菜,做得非常好,加上两会过后,各种政策的扶持,资本也看好,员工士气高涨,准备2024大干一场。于是组团南下,既到产区考察了蔬菜供应链的情况,又来到广州深挖流通市场的机会,其目的不言自明,准备拓展华南市场了。

当军师试探着问他们计划怎么做,他们说现在云南地区货源充足,品质也非常好,华南地区是一个大市场,计划通过在产区与种植基地合作,把产品发到华南地区来批发销售。通过自身的品牌积累及强大的资金实力,相信可以快速建立规模,达到较大的销售水平。

图片

乍一听去,这种模式没毛病,现在大家不就是这样干的吗。然而军师问他们,你知道一样的方式,现在从云南产区发往广州江南的货量有多少吗?他们的现状又如何呢?据军师了解的,往年市场每天100条大柜,高峰期甚至150条以上,每条大柜1500件。这两年无论是来货还是销量,都少了近三分之一,而且大家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喘不过气来,赚钱的时候少,亏钱的时候多,你还用这样的老套路,真的有未来吗?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军师与他们进行交流的问题,其实他们能够在华东做得那么成功,相信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只是军师还没有了解深入而已。但是如果他们只是按照现在当前的“老套路”在操作,军师相信,即使短时间能够维持,长久下去,一定没有好果子吃的,最终只不过潇洒死一回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市场环境已经不同,农业已由供求时代进入竞争时代。我们说中国现在的农产品,真的一点都不缺,而且还会越来越多,产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过剩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滞销和烂市就是这个市道的真实反映。现在进入这个行业,你面对的不是如何去开拓市场、发展客户,而是应该思考如何面对同行,如何面对竞争。

图片

第二,现在的同行操作模式非常成熟,经验丰富、成本最优,不是想打倒就能打倒的。现在的农业无论是种植端,还是销售端,都有着非常多的行业先驱,他们也许文化不是很高、观念不是最新,但是他们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已经多年,从头到尾都积累了无数的经验,什么坑都趟过,什么苦都受过,但依然很难生存。如果只是采用他们所擅长的“老套路”,来到这个行业与他们竞争,军师看那是凶多吉少。

那么是不是现在进入这个行业,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了?这当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新的生产力去代替旧的生产力,只要你能掌握新的生产力,那就一定有机会,只是照搬“老套路”,钱再多也是枉然。那什么是新的生产力呢?军师现在也说不清,毕竟现在很多朋友都在尝试,但是跑出来的还真的没有。不过有一点,军师是始终坚持的:那就是现在做农业,一定不要照搬“老套路”,而是要做“有门槛的农业”。

我们说现在过来做农业的朋友,都是带有一定的理想和野心的,肯定也有自己的优势,譬如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新的背景及更强的实力,那么这就注定,来到这个行业,就要用新的方法来做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初衷,用自己的长处去发展,做一个全新的模式来。做新的东西,失败是正常的,成功只是小的几率,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又回到大家常用的“老套路”之中去,就有点本末倒置,失去初心了。

图片

其实这些所谓“新”方式方法,就是一个“有门槛”的做法,包括种植端的物联网、智慧农业、源头追溯、品种升级、设施应用、订单生产等,也包括销售端的产品分级、包装改变、保鲜优化、渠道创新、新技术应用、品牌打造等打造等。如果这些能够有一点两点应用起来,那么你就与传统的不一样,你也具备了竞争的条件,不至于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进行所谓的恶性竞争了。

其实军师是非常羡慕他们的,他们有着强大的互联网技术支撑,有着充足的资本支持,还有着新时代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在农业中缺乏的。如果一定要在鸡蛋里挑骨头,那么只能说他们在农业这个行业操作时间过短,了解的深度及广度有待提升,未能把自己的长处应用在当前的实际运营当中,相信假以时日,在交足农业大学的学费之后,他们也会摸出自己的方法来,就看他们的耐心和实力了。

图片

农业的市场规模很大,光是我们从事的蔬菜行业,就有数以万亿的规模,不是一个企业可以自己干成的。其实军师认为,对于当前新型的农业模式来说,合作共赢是一个最好的出路,让历经沧桑的老农人,与饱含技术资本的新农人,走到一起来,取长补短,才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因为老农人学习新技术可能四不像,新农人照般老套路可能太嫩了。

时代总会变迁,社会也会发展,未来的农业一定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价格低迷和频频滞销也都会成为历史。只是现在做农业,如果还是照搬老套路,不过是在这慢性死亡!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