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鳕鱼加工业核心优势在哪?产业链是否具备转移海外的条件?
“中国鳕鱼加工业可能会缩小规模,但质量会得到提升,企业需要提升议价能力。中国产品将不再是便宜货,也不会靠价格和数量来取胜。”
中国山东和辽宁地区的鳕鱼加工业有着3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与俄罗斯、美国阿拉斯加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海产业保持着一种特殊的贸易关系。中国加工厂本身是这些原料供应国最大的客户,但大部分加工产品最终又返销到美国和欧洲。
但是,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关税飙升;再到最近三年的全球疫情,中国国内实施异常严格的防疫政策,对原料进口的限制等等,许多国外业内人士正在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关系。
美国阿拉斯加海产营销机构(ASMI)执行董事Jeremy Woodrow告诉UCN:“我们花了20年的时间建立了这样一个市场,我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与中国撇清关系,我们需要有一个长远的愿景,因为重新建立再加工合作关系需要很多时间。”
“的确,我们有直接的营销需求,但并不是为了立竿见影,我们是为了让阿拉斯加海产业在未来40年继续保持强大。我们明白,与中国合作仍然具有许多机会,我们也可能永远都不会离开中国,但多元化的思想也是一种良好的商业意识。”Woodrow说。
现实情况是,过去的18个月,随着全球海运费率飙升,对于阿拉斯加产业来说,在全球找寻新的加工厂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运输成本是我们考虑的原因之一。但在此之前,主要原因还是劳动力成本,在一些国家市场,劳动力成本才是再加工产业的真正优势。”Woodrow说。
中国鳕鱼加工业究竟是否具备了转移至海外的可能性?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CAPPMA)主办的“2022中国水产品大会”揭晓了答案。
“鳕鱼国际贸易与市场”分论坛上,永信海产国际有限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姜延军认为,在国内,长期来看中国鳕鱼加工业面临人工成本上升和老龄化问题(最近十年,中国劳动力成本超过了印度、越南和泰国);中长期内企业面临融资困难问题;短期内面临防疫和原料进口困难及成本问题。而国际外部环境的问题包括全球性高通胀、逆全球化、原料供应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等。
2019年,中国白鱼加工业总产量(整鱼重量)达到110.2万吨,占全球白鱼供应量的16%,占中国总鱼类出口量的11%(成品重量)。其中狭鳕鱼片的产量达到全球生产量的49%,中国进口了全球95%狭鳕原料(H&G,去头去脏)。
姜延军称,中国鳕鱼加工业延续了许多关键性竞争优势。首先,大连和青岛的地理位置靠近北太平洋渔场,毗邻日本和韩国。俄罗斯狭鳕A产季产能约100万吨,旺季的运力十分有限,青岛和大连每天能够进口7,000吨原料(2019年),是东南亚国家无法企及的。
其次,中国拥有强大的产业集群,加工企业多达200余家,带来规模效应的同时,还能提升效率优势,满足国际市场需求。青岛和大连地区拥有10万名加工业工人,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也在上升,国外客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供货商。许多第三方认证公司在青岛设立了办事处,产业集群产生的高量GDP也吸引政府给予政策层面的倾斜。
第三,青岛和大连都有庞大的基础设施,青岛拥有50万吨港口库容,大连30万吨,且周围配套十分完善,二者都建有国际化机场和高速公路网。
“我们为市场提供了高质量产品,很多时候客户更喜欢我们的二次冷冻产品,这是我们的市场形象。”姜延军说。
最近三年,受疫情的影响,鳕鱼进出口量均有下降,近期开始恢复。今年1-9月份,狭鳕鱼片出口量达15.2万吨,同比增长8%。
姜延军表示,在逆全球化影响之下,越南的鳕鱼加工量有所增多,印尼真鳕和鲽鱼加工增量较大,泰国也恢复了鳕鱼的加工业。欧洲国家(如荷兰)投入新的鳕鱼加工设备,南美国家也在尝试。
另外,有国外客户考虑用巴沙鱼替代狭鳕,制成块冻产品,明年可能推向市场;明年美国也可能恢复25%进口关税;俄罗斯也在增加一次冷冻产量,原料的出口可能减少。
姜延军说,中国鳕鱼加工业可能会缩小规模,但质量会得到提升,企业需要提升议价能力。中国产品将不再是便宜货,也不会靠价格和数量来取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UCN国际海产资讯 (ID:ucn-seafood),作者:胡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