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养猪业年末盘点:“欠亿”猪王们纷纷“断臂求生”!6大猪企2年超7万人离职,养猪业到底怎么了?

“欠亿”猪王们纷纷“断臂求生”

截至今年年末,负债率最高的五家中国养猪上市公司均开始了“断臂求生”——或转让股权,或出售资产。

图片
图片

傲农生物“卖身”前东家大北农。12月12日晚,大北农与傲农生物同步发布公告,大北农拟增资傲农生物控股股东——傲农投资,拿下后者不少于51%的股份。同时,大北农还与傲农生物签署《战略合作意向协议》,拟通过现金的方式投资或收购傲农生物下属优质资产,拟投资金额将不超过6亿元。

交易完成后,大北农或将通过控股傲农投资实现对上市公司傲农生物的控制。

其实在与大北农合作之前,傲农生物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吴有林已经多次通过减持、引入战略投资者、出售子公司股权等方式回流资金,但对于目前傲农生物的困局来说还远远不够。公司在去年底开始筹划发行的18亿元定增,多次修改后至今仍未落地。到三季度末时,傲农生物资产负债率一路增加到超89%。累计超过73亿元的带息债务成为傲农生物的巨大负担,与此同时公司账面仅剩下3亿元货币资金。

新希望早在2022年底便开始了部分养猪资产的出售,并先后两次向由成都国资控股(新希望自身占股40%)的平台公司——兴新鑫农牧转让了川渝地区的11个在建猪场项目公司和7个猪场项目公司,两次交易分别作价逾9亿元和逾13亿元。

近日,新希望更是作价42亿元,出售禽产业和食品深加工产业,来缓解资金面压力。12月15、16日晚,新希望六和股份连发两则转让子公司股权公告,拟将旗下子公司山东中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51%股权出售给中国牧工商集团有限公司,本次交易金额合计270, 045万元。拟将其持有的德阳新希望67%股权以150, 080万元转让给海南晟宸投资有限公司。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德阳新希望将不再纳入新希望的合并报表范围。

对于新希望中长期的资金规划,财务总监陈兴垚在年内股东大会上表示,“新希望未来不会再加杠杆,并将对一部分投资和发展进行管控和压降,预计从今年年底到明年,公司的负债率会得到一定的控制,目标是把负债率控制在65%以内。”

天邦食品实际控制人张邦辉则因股票质押融资协议到期,于11月份早些时候同意以七折的价格向一投资人转让了2.17%的天邦食品股权,转让价款约1.1亿元。张邦辉在天邦食品中的持股比例已降至17.93%。

▶11月24日晚,京基智农公告称其控股股东拟向一私募基金协议转让部分股权,京基集团拟向锆石私募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转让5.00%的京基智农股权,作价4.93亿元,折合每股18.85元——该股在11月27日收跌1.87%至18.94元。此次交易后京基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仍持有57.92%的上市公司股权。

六大猪企2年超7万人离职  养猪业到底怎么了

图片

在这些年的严峻环境下,猪企纷纷选择了抛售资产、采取断臂求生的战略来维持生存。这种艰难的选择,虽然是企业在困境中不得已的举措,但也反映出整个行业所面临的深层次挑战。而在大环境不景气的背后,无数普通员工承受压力也不比企业少...

非瘟在国内的爆发,几乎让全行业在2019、2020年投入了一场疯狂的“养猪扩张潮”,上市猪企高薪“招兵买马”的现象层出不穷,员工规模呈跨越性增长。在经历2021、2022年的低迷行情之后,不少猪企陷入亏损,员工规模由此前的扩招转变为紧缩。

2021年11家上市猪企中有3家在减员,分别为正邦、温氏、新希望,合计减员达5.49万人,其中正邦员工数量一年时间就减少了3万人。

2022年牧原、新希望、温氏、大北农、傲农、唐人神、天邦、中粮家佳康、正邦、天康、金新农11家上市猪企中减员的企业增加至5家,分别为正邦、新希望、天邦、天康、金新农,合计减员达1.9万人。减幅最为明显的仍为正邦达1.41万人之多,其2022年末员工数量仅相当于2020年末的15%。

2023年5月,11家上市猪企合计出栏生猪1219万头,尽管朝着今年的出栏量迈进,但商品猪养殖仍为亏损,持续的入不敷出让更多猪企加入到“裁员”的行列中来。

2022年已经减员近700人的天邦表示2023年仍将缩减人员,其养猪板块2022年底人数为8817人,预计今年减少至5502人,较2022年减少幅度将达到37%。

每一次会议,每一条新的公告,都可能是关于裁员或者工资调整的消息。在这样的环境中,员工们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是继续留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还是尝试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2023年计划新建产能7000万头!50%仍待建未完工?

面对产能过剩的养猪行业,猪企也开始反思自身扩张带来的“恶果”了。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辛国昌认为,规模化养殖已经成为中国养猪业的主导模式。到2022年,全国生猪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了65.1%。排名前20位的现代化养殖企业在2022年出栏了约1.68亿头生猪,较2019年增加了约1.1亿头。

辛国昌表示,20家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今年上半年出栏生猪同比增长15%,高于全国增速12.4个百分点;6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长18.7%,高于全国18.2个百分点;6月份生猪存栏量同比增长21.8%,高于全国20.7个百分点。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高级研究员徐洪志认为:“当前的产能过剩局面,头部企业的扩张无疑是最大推手。”

“根据各企业的规划目标,2023年计划新建产能约为7000万头,目前起码有一半处于待建或者未完工状态。已经建成但未能充分利用的产能更高。行业去产能,肯定是要从这里寻找突破口。”徐洪志说。

事实上,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反思产能扩张的整体节奏,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采取措施。

自2022年年底至今,新希望将川渝地区的近20个猪场项目转让,回笼资金超20多亿元。

牧原CFO高曈表示,在牧原内部,大家更多提的是如何让每头猪的成本更低,激发每头猪的生长潜能。公司未来更大的成长性来自于每头猪的生产潜能。

减少资本开支成了养殖企业的统一动作。牧原董秘秦军表示,自2021年起,公司就有意识地减少资本开支,减少猪场建设,保证资金安全。

温氏同样如此。该公司在与投资者的交流中提到,公司目前不再追求猪场满产。在猪价无法预判的前提下,盲目增加产量和资本开支风险较大。

“上述猪企开始反思自身扩张的节奏是否合适,具体落地规划是否合理到位。”徐洪志说。

2024年养猪业的出路在哪?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表示:猪周期肯定是存在的。因为整个产业的形态变了,猪周期跟以往相比也会有较大差异。后期猪周期可能整体会呈现窄幅箱体震荡特征,直到没法预测的一个因素出现,才会打破这种平衡。他认为明年猪价将会经历从寒冬走向春天的过程。今年下半年能繁母猪的产能去化,以及九、十月份仔猪价格回落到成本线以下,这对于明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猪价,有一定向好空间。但是不要有过高期望,要保持平常心。

当下的养猪业产能已经严重饱和,理论上大家去产能都会过得比较滋润,但是目前的情况就是规模猪场彼此都心照不宣的“不去反增”,都想“熬死对手”,但是除了牧原从成本和出栏量遥遥领先于第二名以外,其实第二的温氏、第三的新希望、第四的双胞胎出栏量都在1000万头级别,成本差距也不是很大,所以整合期最怕的就是这种竞争对手之间都是旗鼓相当,谁也熬不死谁,这就导致行业的整合期很漫长。

但是最终熬过了整合期这个行业就会有80%的人退出,最后就会剩下20%的人享受80%的市场红利。这就是“风雨之后见到的彩虹”!所以再难,猪企们也岿然不动!

而养殖户需要做的就是练好内功。养殖场户依靠个体力量,很难改变低迷的市场行情,但是可以加强自家猪场的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效率,把养殖成本降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轻亏损或增加利润。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