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贱伤农”为何屡见不鲜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从去年冬天以来,我国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山东蔬菜价格批发指数今年也是持续波动下降。今年十一月以来,蔬菜价格更是跌跌不休。北京新发地市场价格监测显示,大白菜批发价两三毛钱一斤,土豆价格下降三成,圆白菜、芹菜价格为近年最低点,这还是销地市场的价格。在产地的田间地头,大白菜、萝卜也就几分钱一斤,是地地道道的“白菜价”。在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放弃收获,直接把菜铲掉或回田的现象。农民日报评论讲到,“菜价涨涨跌跌,虽说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但价格大幅下跌对于农民的影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值得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此类菜贱伤农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根据我们的跟踪研究,我们认为今年冬季蔬菜跌价,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图片
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
图片
山东蔬菜批发价格指数

一是去年蔬菜价格较高,导致今年价格同比下降。去年进入秋天以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活动放缓,人员出行与社会化餐饮减少,物流速度慢,产销衔接不畅,蔬菜价格持续上涨。加上去年夏天雨季较长,北方蔬菜生长收获受到影响,上市量减少或推迟上市,南方干旱频发,整体夏季蔬菜供给不足,持续影响到秋季蔬菜价格波动。同时,前年年底新生仔猪较少,导致去年夏季生猪出栏存在缺口,全球能源和豆粕价格上涨引起输入性通胀,去年秋季猪肉价格同比上涨。这些情况,到了今年都得到了缓解,供给偏紧的制约因素没有了,蔬菜价格向均衡回归,相比去年同比下降。

二是供给增加和需求结构变化同时发生,加剧供需错配。疫情结束后,蔬菜种植面积相较于去年有较大增幅。根据国务院新闻办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信息,截至今年4月上旬在田蔬菜面积同比增加110多万亩。根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的公开信息,到10月份,相比去年多了133万亩。加上今年秋冬季节下雨天气较少,大部分主产区气温比常年平均值高一点,有利于蔬菜生长,单产水平有所上升,收获和物流也比较通畅,蔬菜上市量显著扩大。与此同时,疫情结束后经济活动加快,社会化餐饮变多了,居家消费变少了,这导致肉类和水产品消费比重上升,生鲜蔬菜产品消费比重下降了。供给增加与需求结构调整叠加,加剧了暂时性供需错配,加重蔬菜价格下降压力。

图片

三是保鲜设施能力不足,缺少应对市场波动的蓄水池。按照我们的估计,我国蔬菜产量的60%理应进入冷链流通,但目前低温处理率在20%-25%之间,也就是大概只有产量的12%-15%进入了冷链流通。在产地田头,蔬菜保鲜设施不齐全,蔬菜收获后需要立即卖出,农户只能随行就市,没有议价能力。我国蔬菜供给是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经纪商批发商挣钱主要靠薄利多销。但凡多停留半天,品质有损导致的跌价,就可能引起亏损。在销地市场,蔬菜保鲜库容能力相较于庞大的供给需求量,显得杯水车薪,蔬菜成交大多也是随行就市。近三年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了7.5万余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主要是针对蔬菜和水果,大幅提升了这些建设主体保鲜能力。相较而言,根据我们对部分主体的调查,普遍对今冬蔬菜价格下降更加坦然,尽管销售价格也受到了影响,但总体来看依然不愁卖,能够稳定经营。保鲜设施能力是蔬菜产业应对市场波动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相比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也是导致我国蔬菜产业在应对市场波动时,总是处于被动的长期原因。

图片

四是生产主体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供应链不稳定。我国蔬菜市场供给存在显著周期性波动,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蔬菜生产主体的专业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尽管近年蔬菜设施种植比例大幅提升,蔬菜规模种植比例也显著上升。但从全国来看,受到蔬菜种植成本投入大、利润空间小影响,绝大部分依然是非专业化生产,或者说生产经营的稳定性较低。今年价格高了,明年就扩产。今年价格低了,明年就减产。这就导致蔬菜价格呈现出显著周期波动。事实上,正如农民日报评论所说,蔬菜价格波动是市场配置资源体制发挥作用的直接体现,本身并不是坏事。如果“菜贱伤农”偶然出现,可能是市场出清的必经过程,但屡见不鲜,就转变成了“供应链不稳定”的保供安全问题。供应链稳定既需要流通稳定,也需要生产稳定。作为源头的生产主体,其专业化水平更高,生产经营才会更稳定。

五是产地加工和品牌建设不足,蔬菜消费方式少。相较于其他农产品,蔬菜仍然是以居民鲜食消费为主。农产品加工需要稳定平均的供给能力,保鲜设施不足,生产主体专业化低,就无法支撑加工规模扩大。久而久之,产地加工能力稀缺,加工创新匮乏,加工需求增长也相对缓慢。除此以外,大部分农产品品牌打造的理论和经验都是直接To C做品牌,面向最终消费者,而蔬菜产业却并非如此。蔬菜流通损耗大,流通标准化水平低,从事流通产业需要依靠熟人为主的社会网络关系,才能有效降低交易风险。这也使得我国蔬菜流通仍然以B2B、B2C为主,C2C直销比例小,进而使得蔬菜品牌建设不足。蔬菜消费方式少,流通渠道创新难,消费者对高品质蔬菜的渴求得不到满足,而生产高品质蔬菜的品牌溢价能力又有限,有效供给无法同有效需求会面,也是导致蔬菜供需暂时错配、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

图片

未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持续推进蔬菜保鲜设施建设,扩大应对市场波动的蓄水池;加快蔬菜设施种植发展,提高蔬菜种植主体的专业化水平;创新蔬菜加工、打造蔬菜品牌,引导高品质供给与高品质需求相遇;探索蔬菜数字化流通全程路径,大幅提升蔬菜流通标准化水平,畅通大市场、大流通数据信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配置效率,减小市场供需错配,助力蔬菜产业更加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