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作!傲农大股东拟转让不超17.5%股份,降负债支持企业经营发展
11月17日晚间,傲农生物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厦门傲农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傲农投资”)和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吴有林先生计划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合计转让不超过152435188股公司股份(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7.5%)。公告表示,转让是为了有效降低企业股东负债率,降低债务风险,结合资助和支持上市公司发展。
转让后,大股东持股比例降至27.275%
公告显示,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转让股份,傲农投资和吴有林先生计划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3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合计转让不超过152435188股公司股份(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7.5%)。
截止本公告披露日,傲农投资和吴有林先生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数量3941716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5.2520%。也就是说,若实现转让,大股东占公司的总股份仍有27.275%,本次协议转让股份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
正如公告所言,本次股份转让是为了降低股东负债率。根据农财智库的统计,截至三季度末,傲农生物的负债率已达到89.41%,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傲农生物的负债率高企的重要原因,就是近年的猪价不理想导致业绩表现不佳。根据农财智库统计,近年来,傲农生物业绩亏损严重,2021年、2022年公司分别亏损15.20亿元、10.39亿元,合计亏损额为25.59亿元。而自2017年上市至2020年,其归母净利润总额仅为7.40亿元。自上市以来4年赚的钱还不够过去两年中一年的亏损。
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51.77亿元,同比减少1.47%,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12.9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5.73亿元,同比增加125.22%。
据悉,报告期内,傲农生物的饲料板块和食品板块保持稳健经营,饲料业务毛利率较2022年度提升了1.58个百分点。傲农解释称,业绩亏损主要是养殖板块导致:报告期内生猪价格总体处于低位,公司生猪出栏量对比去年同期增加,导致生猪养殖业务亏损;另外,公司优化产能关停部分猪场的猪只淘汰、租金折旧等损失约3.8亿元。
显而易见,亏损让傲农生物承受的压力不小。而大股东此次的转让动作,并非盈利,主要还是出于化解风险的考虑。
大股东曾增持和定增共投入超18亿元
根据农财智库的统计,傲农大股东此前历史上曾经四次做出增持或参与定增的动作。大股东历次增持或定增成本为11.51元/股,相对当前股价8元/股左右。所以,此次转让并未盈利,而是为了有效降低股东负债率,降低债务风险,并结合资助和支持上市公司。
公告明确表示,本次协议转让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剩余资金全部用于支持上市公司傲农生物的经营发展。
业内有观点认为,通过这样的股权转让,傲农生物和吴有林可以减轻公司的负债压力,让公司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来发展业务,提升经营效益。这可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公司正在采取措施来改善其财务状况,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单位:元/股、股、元
值得一提的是,傲农生物大股东质押率高达79.18%,主要系支持上市公司造成。梳理发现,傲农生物大股东曾经两次进行增持,两次参与定增,共投入本金约18.3亿元(详见上表),大部分系通过质押融资。
事实上,自2017年上市以来,大股东除2023年7月通过协议转让引进漳州国企战投、用于还债外,未进行其他减持。
此次转让股份或缓解傲农债务危机
那么,此次协议转让股份会对傲农生物的未来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据农财智库统计,傲农生物今年生猪出栏目标是600万头。产能扩张,让傲农生物的出栏快速提升,跻身A股猪企“前五俱乐部”,目前1-10月为489.92万头,已实现目标的81.65%。农财智库计算发现,2018年傲农生物出栏仅为41.69万头,到2022年已经达到518.93万头,增长了11.44倍。
傲农生物子公司泰和傲牧、广西柯新源、木兰养殖、上杭傲农及福建哈客五家子公司遴选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吉安傲宝、山东傲农种猪两家子公司遴选为“国家核心种公猪站”。2021年公司成功通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
无奈的是,傲农生物的高速扩张恰好碰上了猪周期的低谷,导致近年来的业绩表现欠佳。众所周知,现金流对于“高负债、低利润”的猪企至关重要。查阅发现,傲农生物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今年还保持流入状态,金额为6.61亿元,但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截至三季度已达到89.41%,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而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转让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 17.5%股份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不仅能缓解公司的债务危机,同时还能支持公司的经营发展,这对当前面临困境的傲农来说,大股东的这一举动,可谓是“雪中送炭”。
除此,为了控制经营风险,傲农生物也采取了其他积极措施。在三季度报中,傲农生物提及到,基于目前行业周期、公司资源和发展阶段,公司今年对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进行了调整:从“上量”全面转向“提质”,在现有规模上暂缓扩张,重点提升经营效率和质量。生猪养殖暂时不再新扩产能,适当优化存栏规模,饲料重点进行产能结构优化和对养殖配套,适当拓展屠宰食品配套以完善产业链、提升抗周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