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成为世界级农机企业的4大机遇!

很喜欢两句话,第一句:时代的尘埃,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第二句是:时代的一滴水,对于个体企业就是一片汪洋大海。前一句说的是外部风险,后一句说的是外部机会,可见机会和风险是孪生兄弟,危中有机,机中有危,企业在抓住机会的同时有意识地防范风险,然而企业不能因为外部有风险而不去寻找机会,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说的是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时代,伟大的时代才能孕育出伟大的企业,全球所有的大企业几乎全部是抓住了一个或几个大时代、产业大周期,伟大的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跨国公司,以及国内的一拖集团、潍柴雷沃、沃得等都是在一个或多个产业大周期中顺势崛起的。

那么,在国内农机化普及阶段快要结束的时期,国内农机企业还有没有大机遇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每个时期,每个周期,每个时代都存在着大机遇,只是机遇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有些是显像的,有些是隐藏在风险后面,有些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才能看到机会的真面目。

那么,当下在国内的农机行业有哪些足以改变命运和助力企业成为世界级企业的大机遇呢?有专家认为是“以粮为纲”的政策机会、数量型农业机会、进口平替机会、产业链输出机会。

一、“以粮为纲”政策机会

图片

“以粮为纲”的国家宏观战略性农业政策的机会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出现的,俄乌战争强化了这一国家的大政方针,当然在国家的各种涉农的政策和文件中很少能看到这一表述,但是国家的农业政策的大方向是“以粮为纲”没有错。

有机构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是优良耕地被城市和基建大量占用,另一方面则是粮食类农作物种植面积的缩水和高收益的经济类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如上图所示,到了2020年,国内非粮类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5%的比例,由于所谓的粮食过剩的思想的影响之下,2016年农业部下发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调减5000万亩以上,计划当年调减1000万亩以上,因为政策会有“长鞭效应”,各地为了完成调减任务会在任务下达时层层加码,造成的结果是全国玉米种植面积调减面积远远超过了5000万亩,在2018年就出现了当年产的玉米不够当年用的现象。

在玉米面积调减的同时水稻面积也在调减,2018农业部发布了《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其中的一条提到“要继续调减无效供给,力争水稻面积调减1000万亩以上”,也是由于“长鞭效应”实际调减面积远远多于1000万亩。

事实上中国根本不会存在粮食过剩的问题,如果是口粮过剩还是说得过去的,就是总产量超过了总需求量,粮食工业化的空间非常大,只要开动了东北几家大型的乙醇加工工厂,国内所谓过剩的粮食根本填不饱这些工业巨兽,2018年之后国内开始了大量的进口玉米。

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改变了很多,包括国家的农业政策、粮食政策,2020年之后“以粮为纲”实际上成为国家农业政策的主基调,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应基本自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从上到下的一系列的大动作,包括恢复基本农田的功能,退林还耕,退果还田,退草还粮等地方上的政策。

那么“以粮为纲”为什么说是农机企业的大机会呢?原因有三:

其一,“以粮为纲”抑制了农田被占用,耕地面积得到了保证,18亿耕地是红线,只要有足够的面积,才能保证农机的基本需求,农产品种植面积越大,对农机需求越多,这是一个很基本也很朴素的道理和常识。

其二,“以粮为纲”调整了农作物种植比例结构,只要是粮食作物,尤其是主粮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机的需求就会增加,只要是非粮类农作物,尤其是经济类作物、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类种植面积增加,农机的需求就会大比例减少。

现实情况也是这样,笔者考察过两个葡萄园:第一家是600亩的葡萄园,使用的农机有一台50马力的果园拖拉机,三台拉管式的喷雾机,其次是水肥一体化的设施;第二家是100亩的葡萄园,使用两台小微耕机,和背负式喷雾机,连果园拖拉机和大型的植保机都没有,而如果是600亩的主粮作物,一定会有1—2台15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五六个配套的农机具,甚至可能会购买一台6—8公斤喂入量的谷物联合收获机。

其三,“以粮为纲”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凡是粮食作物都容易实现规模化,凡是非粮类作物,都很难实现规模化,或规模化大了反而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问题,适度大的种植规模才能使用到农机,足够大的规模种植就必须全程化使用农机,否则会出现成本急剧增加的现象。

“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预计会持续10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农机的需求数量和质量都能得到保障,这就是为什么农机行业已经进入了饱和期,但在2020年之后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大类农机连续三年的销量突破了历史最高值的原因。

二、数量型、总量型农业机会

数量型农业机会,简单的讲就是国家农业政策的主导方向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目前这个阶段对亩产量和粮食总产量的追求压倒一切,国家仍然是数量型、总量型农业政策。

大的方面,过去两年以及接下来的几年,国家的粮食总产量目标都会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2023年还提出了新增千亿斤粮食计划,这些大目标都指向了总量型、数量型农业政策。

小的方面,9月26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各工种部署会,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头号工程,为了提高单产,主推密植技术,针对性制定实施好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组装的综合性方案,推广高效智能农机,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资金项目继续向大面积提升单产倾斜,真金白银加大投入力度;落实深耕深松、适深精播技术等。

数量型、总量型农业政策,其一是要保证足够多的种植面积,其二是规模化生产,其三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数量型、总量型农业的载体必然是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作物,所以数量型、总量型农业一定是单一作物种植、适度规模和大规模种植,高产效型农业,而以上这些特点对农机需求都是利好。

一方面是对农机需求总量上的保证,甚至是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规模化种植会推动农机需求升级,更大更贵的农机需求会增加,另一方面密植高产会带来需求的变化,适应新的种植模式的机具要被研发出来,所以数量型、总量型农业对农机产业整体是利好,尤其是对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主粮作物所需的农机是最大的利好,反过来说对特色农机及农机具是利空。

三、进口平替机会

中国人的饭碗要装中国人自己种的粮食,中国人的饭碗要保证端的牢靠,就要解决关键的卡脖子的技术,其中农业机械上一些关键技术国内还没有攻克或仍没有完全吃透,基本农机产品80%国内能生产,但是一些高效率、高价值的农机,国内仍然需要从欧美国家进口,如15公斤及以上喂入量的谷物联合收获机、5米以上割幅的青贮联合收获机、6道绳的大方捆机、动力换挡拖拉机、CVT拖拉机、气吸式播种机、气吹式播种机、打包式棉花采摘机,以及一些关键核心零部件,如离合器、车桥、传动箱、液压件、电控系统、轴承、排种器等。

进口平替机会是指寻找与进口产品类似或可以取代的国产产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国内企业的努力下,许多国产农机品牌的产品已经具备了与进口产品相媲美的品质,一些国内品牌产品甚至已经开始抢占原属于进口产品的市场。

这些国产品牌产品的性能和品质逐渐被国内消费者接受,并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加优秀,从而成为进口产品的平价替代品。进口平替机会的出现,使得国内农机购买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类似或更好的产品,降低了消费成本。

今后进口平替将是一个显性的利好机会,一方面是国家会大力支持民族农机产业的提档升级,国家一方面会鼓励的支持国产农机对进口的替代,尤其是关键的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和大型主机产品上的平替,在一些大规模的项目采购上,可能还会有意识的向国产农机倾斜,事实上动力换挡等农机在国内一直发展不起来,不是我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是由于市场是不接受,国产产品一直得不到在使用环节上的验证,从而一直无法实现商品化。

四、产业链输出机会

产业链输出或产业输出是与国际贸易和外贸出口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后者是一种锤子买卖的不稳定的交易关系,而前者则是一种到海外国家建立工厂和输出完整的产业基础的长期、稳定、可持续的经营行为。

有三种力量的作用将会加快国产农机产业的输出:其一是国家支持和引导企业、产业走出去,如一带一路大战略涉及的相关国家和地区,其二是竞争的挤出效应,中国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农机市场,没有之一,大量的企业扎堆在一个需求有限的市场,挤出效应是明显的,要么被淘汰,要么被挤出中国市场,转而到海外谋求发展,随着补贴政策的边际效益递减和政策本身的退出,很多留恋于国内补贴市场的企业会转而谋求海外市场大展拳脚,其三是俄乌战争突然创造出来的东欧、中亚市场的替代性机会。

中国的农机产业已经具备了产业链整体向海外输出的实力,按照欧美日韩国家农机产业输出的套路,中国农机企业将会以二手农机、农机零部件、整机、产业链四种模式输出,如先用二手农机开道,建立起了二手农机配件维修体系之后,再输出新机器,新机器保有量足够大之后建立工厂和带出配套体系。

只有产业链输出才能实现真正的本地化、本土化,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国产农机企业走出去,尤其是以完整的产业链输出的形式走出去。

结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机遇,且不同时代的机遇会以不同的面目和形式出现,企业是时代的产物,企业所要做的是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在时代大背景下,抓住产业机遇快速做大做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红利已经吃尽,目前新的机遇和时代红利已经出现。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