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农业是中国争夺高品质农产品国际标准的了不起的一面旗帜

生物多样性关乎全人类的生存、生活。近年来,总书记多次就生物多样性作出重要指示。

2020年9月30日,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的讲话指出,“……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2022年12月15日,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我们要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变,……”

《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强调,“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的基础,是一切农作物和家禽家畜变种的起源,为农业提供并维持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农业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也能加强农业。”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9月1日,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2023年《开学第一课》如约与全国青少年观众见面。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代楷模赵亚夫在江苏镇江戴庄村的生物多样性农业实践亮相央视舞台展示给广大观众,引发热烈反响。

图片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生物多样性农业的发展是与社会协同进化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的探索,回应了总书记所讲的生态文明观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和认识自然、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强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从协同进化的角度看待生物多样性农业的发展。

一、生物多样性农业的起源

早在1924年奥地利哲学家就提出了基于宇宙整体论哲学观的“生物动力学农业”尝试。

日本的福冈正信为了寻求健康,在中国道教启发下,于20世纪50年代开启了以不翻耕、不施化肥、不中耕、不用农药为特征的“自然农业”。

受东方农业启发,美国的Rodale研究所在1942年开始出版《有机园艺和农作》刊物,并在自己的农场实践 “有机农业”。

1974年澳大利亚B.Mollison和D. Holmgren基于照顾地球、照顾人类、分享剩余的伦理,提出了朴门农业

1981年英国的M. K.Worthington根据欧洲众多分散的实践,通过调查,总结了一个以小型、多样、能量和养分基本自给为特征的 “生态农业”实践 。

尽管名称多样,但本质上,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大国。过去十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结合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耕文化传承和节能减排固碳......打造一批循环农业、生态农牧、稻鱼共生等生态样板”,这一文件正是生物多样性农业落地的具体指导思想。

在中国,春秋时期勤劳的华夏民族就懂得用地养地的道理,包括物理杀虫、人工除草等做法也已经出现。近现代,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农业生态发展模式的建立,逐步融入生物多样性发展思维。

生物多样性农业源于传统农业,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具备现代产业经营体系,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方向。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等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农业先行探索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摸索出了适合中国“大国小农”国情农情的农业发展路径——生物多样性农业,兼顾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

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当地人科学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独特的梯田农业水利灌溉系统与哀牢山区自然生态系统有机联系起来,最终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江河”的生态系统。在维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互动关系的同时,保护了当地的水稻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通过混农林种植、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传统耕作技术,保护了当地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除了人工养殖的鸭、鲤鱼、鲫鱼、江鳅、泥鳅、鳝鱼等,还有种类繁多的无脊椎动物。

图片

在江苏戴庄,230块零散田块被整理成85块约4亩大小的高标准农田,沟渠用泡沫砖利于动植物的生长,投入三年的时间改善土壤,修复生态系统,农场的微生物、虫、鸟都多了起来,利用自然的平衡进行耕作,不仅成本降低,粮食蔬菜的产量也开始增加,有机水稻的收益每亩收益比普通水稻高650元,越光水稻的亩产已经到了1000斤,亩均收益提高至6000元左右。将来,随着智慧农业的普及利用,精准浇灌控温,延长水果上市时间,农场的效益还会更高。

图片

2023年4月7日,农参正式提出“生物多样性农业”这一概念,并联合戴庄村举办了第一期“跟着亚夫老师学生物多样性农业”系列研学活动,学员主要为涉及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产业环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跟着亚夫老师系统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粮食安全与生物多样性协同发展的先进经验。

此后,第二期“跟着亚夫老师学生物多样性农业”研学迎来了来自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的留学生及南京师范大学学生代表,中外共话生物多样性农业;第三期“跟着亚夫老师学生物多样性农业”研学更加与众不同,学员平均年龄只有10岁,来自青海、江苏两省近百名“10后”小学生在“80后”赵亚夫老师亲切和蔼地讲解展示下,虽然年幼尚且不知脱贫实践中的艰辛与曲折,但他们的积极踊跃提问,相信已经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生物多样性农业的种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总结来看,生物多样性是农业满足人类食物需要的源泉;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品种改良和优良新品种选育提供资源保障;生物多样性的复杂化可以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抗逆性;生物多样性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农产品多样性和农业持续高产优质依赖于生物的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农业未来发展布局

1.制定生物多样性农业标准和产品认证规范。

标准之争被经济学家称之为“赢者通吃”。高品质农产品的国际标准制定权至关重要。《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在实践推广中形成的生物多样性农业是中国争夺高品质农产品国际标准的了不起的一面旗帜。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方案》,在“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任务中,提出“完善农业领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标准体系”,这彰显了国家层面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以及有效路径的探索。生物多样性农业既是一种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也是一种现代科技主导的智慧农业,在标准化加持下,将成为未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具体来看,标准的制定应该包括生物多样性农业的定义、分类、评价指标等内容,只有打牢基础,才能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2.打造生物多样性农业产业园。

生物多样性农业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大多数农民缺乏自主务农积极性的问题,解决当前很多地方农业面临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零打碎敲,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打造生物多样性农业产业园将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与农业高效结合的有力抓手。

(1)上游:种植模式创新——做示范

聚焦果园生态种养模式、果园间套种多样性利用模式、作物多样性时空配置模式等

(2)中游:现代加工技术创新——提价值

专注初级加工;精品果蔬、畜禽产品加工;冷链物流

(3)下游:运营模式创新——强体验

侧重科普研学、农庄运营、订单营销

三、结语

生物多样性关乎全人类的生存、生活。全球有一半的GDP产出都与生物多样性有关,近40%人口的生计依赖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生物多样性农业不是传统、落后的代名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物多样性农业的最终追求,现代化则是实现这种追求道路上的有力工具。生物多样性农业通过对耕地的休养和调理,继承了我国农业文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同时与我国农村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经济十分契合。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生物多样性农业结合现代化新型农业经济为建设“小而美”的生态乡村社区提供了新思路,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人民美好生活的一束光。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