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鲜占比低,商超需关注水产“替代性”消费

图片

8月24日,日本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海,引发社会热议。关于“吃海鲜是否安全”的疑问,也影响着国内消费市场。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就日本进口海鲜而言,客观影响不大。结合海关总署等数据可知,2023年1月至7月,中国前十大水产品进口国为俄罗斯、厄瓜多尔、印度、加拿大、越南、美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挪威、泰国,占我国海鲜进口总额将近70%。日本并未列入前十。

具体到零售端来看,水产品类在国内零售卖场销售占比相对不高,属于弱势品类。其中淡水养殖水产是民生零售渠道销售的主要品类,进口海鲜销售占比也就更低。同时,日本水产供应的大多是高端日料店等餐饮渠道,在零售端占比极低。从零售卖场日常陈列也能看出,永辉、盒马、山姆等门店无日本海鲜上架销售。

但从整个进口海鲜品类来看,消费市场反应较为明显。

一位水产供应商表示,各大直播间和下游经销商是反应最快的一批。日本核污水排海消息发布当天,就有不少直播间采购及经销商来集中调货,尤其强调需要8月24日之前的货源。“部分消费者想抓紧时间再吃最后一波,与囤盐心理很像”上述供应商解释称。

这点从消费数据上也有所体现。以头部直播间“东方甄选”为例,其8月25日销量排名前十的生鲜商品中,海鲜产品超过半数。其中自营南美白虾销量暴涨,截至当天17点,单日销量突破2.5万单,远高于日常的7000单销量。

“可以说跑到了峰值水平,基本等同于春节期间销量。”一位相关从业者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随着日本核污水进一步向更大海域蔓延,并在240天后到达中国沿海,其影响范围便有可能扩大至近海养殖等相关产业。

“这需要国家相关权威部门明确其影响。例如究竟有多少海域会受到影响,影响力有多大,以及海鲜产品需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才能食用等。大多数消费者都不懂,需要有权威意见指导。”一位水产从业者表示。

需要零售企业注意的是,受心理变化影响,顾客在购买水产海鲜产品时会有“替代性”行为产生。零售卖场也需要从品类规划、企业背书、食品安全等方面作出应对。

其一,消费市场大概率会在进口海鲜产地、水产品类等方面出现替代性购买行为,进而影响到零售企业经营。

在海鲜产地选择上,产自大西洋、北冰洋、南美等产区的进口海鲜产品将有可能激发更多消费需求。尤其是在进口超市等中高端卖场中,如何引导消费者认知新产区产品及特色,并在供应链稳定性及性价比方面做出优势,将关系到零售企业能否提升相关品类销售。

“这种基于产区作出替代性购买的行为有迹可循,公开信息引导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决策。比如说疫情期间南美冻虾经常检出外包装带有新冠病毒,当时挪威的三文鱼就卖得非常好。”一位零售从业者举例称。

同时,关于进口海鲜和淡水养殖水产之间的替代问题,也需要零售卖场根据自身经营优势引导消费者决策。

有观点认为,淡水养殖水产会出现替代性购买。资本市场反应更为直接。24日当天,渔业及水产股大涨。其中国联水产、大湖股份、獐子岛、百洋股份相继涨停,中水渔业触及涨停。

但是,这对零售企业水产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相比较多以冻品经营的进口海鲜而言,淡水养殖多为活鲜,在水产采购、门店暂养降损等方面难度较高。同时,河鲜养殖过程中使用抗生素及相关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也是零售企业需要规避的风险。

其二,零售企业作为触达消费者的最后一环,在进口海鲜销售时发挥企业背书作用的影响力将有所放大。

“比如说,山姆会员店客群基本都建立了一种认知,那就是买进口海鲜去山姆,品质有保障。”一位供应商举例称。

这实际上是销售进口海鲜的一道隐形门槛。在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发生后,进口海鲜的消费需求仍然存在,那么对于顾客而言,辨别海鲜产品是否能够食用的难度较高,便会选择有品牌背书的中高端卖场或头部直播间等渠道。

零售品牌能为产品背书,也是零售企业供应链能力的体现。例如近期华润旗下高端超市Olé推出14款自有品牌新品,涉及全球多个优质海域的可持续海产品,从苗种起点,到养殖地的水质土壤质量,包括饲料、养殖密度、生态环境影响,都有全面、严格的筛选机制。

Olé公司负责人吴杰对此表示,“海外供应链是Olé的优势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做到在全球优质产品寻源,对接全球顶尖供应链,为顾客带来差异化定制单品。”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区域零售企业在销售进口海鲜方面会受到负面影响。一位业内人士对此分析称,“还是要看接下来的相关政策、权威意见和舆论导向。”

其三,零售企业在食安检测等方面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安全”会成为零售企业销售海鲜产品的着重点。谁能把安全做好,从源头追溯到进货渠道,谁就有可能填补空缺市场。

这也是一些零售企业提早布局的板块。例如叮咚买菜此前持续强调其食品安全,“我们采用品控‘7+1’体系,对产品从基地到用户端的全链路进行管控,水产入库前都有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质检合格报告。产品进入城市大仓后还会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全批次检测,只有质检合格的商品才能入库售卖。到达前置仓之后,会根据水产自身的生长环境进行暂养,保障用户买到鲜活水产品。在叮咚买菜App上,水产类产品的页面都有质检报告的展示页面,消费者可以随时查看,买得也更放心。”叮咚买菜相关负责人曾表示。

不过,由于水产海鲜属于非标品,批次检验存在疏漏可能。一旦出现食安问题,即有可能影响零售企业口碑及产品销售。

“零售企业后期采购一定要供应商提供相应的经营资质和每个采购批次的检验检测权威报告,以此提升合规性。尤其是现阶段,消费者关注度较高,产品问题极有可能上升至企业问题。”一位零售高管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另一方面,食安检测也可能带来经营成本增长及相关产品溢价。

举例来说,不少零售企业此前是由供货商自行提供第三方检测证明,但为了能够提升食安品控水平,一些企业开始自主进行100%批次全检,同时与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公司合作。这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必然上升,但也属于必要性投入。

而且,有供应商表示,后期能够保障安全的进口海鲜有可能会产生一定溢价。这背后包含养殖技术、保鲜技术、运输技术等产业链环节更新带来的客观成本上涨,也有迎合消费者心理变化带来的品牌溢价。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