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市场规模十分诱人!生鲜供应链如何探索新模式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生鲜零售市场规模已超过5万亿元,自2013年以来一直保持6%以上的增速。生鲜占22%的市场份额,生鲜超市作为重要的销售渠道,规模早已超过1.1万亿元。如果按照发达国家70%的水平计算,
未来我国生鲜商超行业的销售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
或许,生鲜未来机会与价值一定会在生鲜供应链环节里诞生!近年来, 随着生鲜电商逐渐走到线下, 巨头间的战火早已蔓延到生鲜供应链领域。农业行业观察认为,尽管生鲜电商发展遇到阻碍,但市场空间及未来机会十分巨大,需要时间,还需要不断地商业模式创新。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生鲜供应链的痛点和问题,借鉴国外TO B生鲜供应链的先进经验,总结面临的挑战和升级的方向,探索有助于提升实践效率的可借鉴方式和未来趋势。
传统生鲜供应链的痛点与问题
国内生鲜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分为:
1、产品损耗率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2、多级批发商造成资源浪费;
3、生鲜溯源难,食品安全隐患高。
正是这些痛点的出现,使得这个万亿级的大赛道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
传统生鲜供应链的痛点有以下方面:
(一)基础设施不足、需求与供给呈现区域不对称。
远距离运输需要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国内在冷库及冷藏车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导致生鲜运输半径小(一般为1-20公里),本地化消费占多数,而在需求比较旺盛的区域,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产品价格较高,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损耗,供给与需求存在失衡。
(二)生产端产品质量缺乏标准、产品安全难以有效控制。
“小规模生产式”的生鲜供应链体系决定了供应链的不稳定性,采购的分散化导致报税比较困难,上游难以形成企业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分散化的供应链体系难以形成标准化的管理体系,而在前端的损耗控制以及产品结构上不稳定性较高,导致整体产品的新鲜度以及损耗率难以有效保证。
(三)流通环节多,流通链条长,产品损耗大。
国内生鲜整体损耗率水平较高,相较于欧美日等成熟国家60%以上的产品保鲜化比率,整体水平提升空间大。
(四)产品同质化严重,终端毛利率低。
生鲜业务毛利率普遍偏低,大多在20%以下,其主要原因为:(1)生鲜作为农产品,加价空间有限;(2)生鲜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同渠道之间主要依靠价格竞争,难以维持高毛利水平;(3)超市将生鲜作为聚客流量入口,会主动控制毛利率,保持价格竞争力。由于生鲜毛利率低,也不利于生鲜产品的品牌建设,同质化严重。
(五)流量成本非常高
各地都有这样的互联网操盘的推送的公司,政府其实也很给力了,在每个县市都建了冷链物流基地,但核心问题是,流量成本非常高,现在每个县域做农产品顶多是把页面做出来之后放到淘宝上,放到京东的旗舰店上,但是在这种海量商品沉淀的地域,流量几乎不会到你那里去。
只把互联网当成销售渠道,而没有从源头、从产品的属性上去改善,去锻造属于互联网的这种农产品的话,那么这个产品我们还是叫农产品,而不是具有互联网属性的商品,或者说不是具有互联网属性的食品。因为不具有自然的传播性,也不具有天然的品牌性。
目前冷链运输存在的痛点
做生鲜电商,首要问题就是解决产品的新鲜感,从干线冷链到支线冷链、从仓储到送达终端的全程持续性冷链运输就显得尤为必要。
国内冷链运输发展落后,还远远达不到专业化的全程冷链运输系统,专业化程度不够但成本投入却很高,从而使实力较弱或企业较小的生鲜电商们难以承受。
“生鲜冷链”是生鲜电商关键环节,而生鲜产品对冷链运输的高要求增加了产品物流运输的成本,从而使产品的售价提高。而且由于冷藏车、冷库设备、温度控制终端等的建设需要投入较高成本,因此对单一的生鲜电商来说,自主投入建设不现实也不划算,于是就兴起了生鲜电商之间的合作或与第三方合作的经营方式。
国外生鲜供应链ToB市场对我国生鲜供应链的启示
纵观美国生鲜电商的发展史,生鲜TO C领域,美国市场并没有比中国市场有更有突破性。反观生鲜TO B领域,美国的餐饮供应链体系完整、专业化程度高,呈现了显著的龙头集中趋势,是中国生鲜TO B领域可以参考的对标市场。
美国生鲜B2B的成功得益于宏观环境的标准化,其中包括上游农业的机械自动化和下游餐饮企业的规模化。以上游农产品源头来看,美国的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程度高,种植地较为集中,单个农场的生产规模大。
规模化的农业产品对于生鲜B2B企业而言,可以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营成本。智能化的生鲜B2B还可以整合下游需求,以销定产,指导上游农业生产周期和规模,减少滞销风险。因此,农产品的产地、品类标准化能够大幅促进智能生鲜B2B的发展。
生鲜供应链新模式探索
1)B2B渠道压缩
B2B渠道压缩主要参与者是来自流通环节的经销商,他们通过整合上游的生产商、品牌商与下游的零售渠道,将流通渠道缩短,提升利润空间。
这种模式单纯的整合了经销商体系,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渠道整合,匹配上游与下游的需求,由于不参与到产地环节,对产品的把控度不强。因此,唯有做好产品周转速度(物流效率,信息流,资金流整合),提高产品性价比,减少产品的损耗率才能提升利润空间。
2)自采直营
随着终端零售商渠道的增多,企业对上游日趋强势,部分零售企业不满足零售渠道的利润,向上进行延伸,在生鲜领域的表现为:
1.进入到产地通过买手取代过去农贸经纪人的角色;2.和产地合作发布自有生鲜品牌。
自采直营比B2B渠道压缩更进一步,深入到产地和零售终端,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更高效的处理上游供应和下游需求,但是由于下游直面零售业态的租金和人工成本,关键在于提高零售端的规模,增强品牌调性,增加坪效,当然对自营的物流体系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3)前置仓+即时物流
外卖平台的兴起,让O2O变得寻常。在生鲜领域,通过前置仓代替门店也因为即时配送的成熟变得可能。
这种模式在自采直营的基础上利用了移动支付的普及,节省了下游零售端的业态租金,取而代之的是即时配送的到家服务。由于考虑到消费者对于生鲜品质的忧虑,一般而言,这种商业模式会和产地合作,打造生鲜品牌,增强产品品控,提升产品溢价空间。
生鲜供应链的破与立
放眼全国,生鲜电商市场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随着巨头入局和资本活跃,未来行业内也会频繁出现新玩家和创新模式。
但需要承认的是,当疫情平稳,人们回归正常生活后,生鲜电商势必迎来降温。
各大生鲜平台上供不应求的订单还能留下多少?
再加上线下渠道陆续畅通,生鲜电商的客单量又将遭遇新的考验。
在当下“疫外走红”的生鲜电商,或许还没到喘气和收获的时候。
对于生鲜供应链的考验,疫情只是考题之一。而处于速度时代,效率代表一切,也是相关企业在混战中突围制胜的关键。
当前,生鲜电商市场呈现多业态共存的局面。随着赛道玩家的增多以及巨头布局,生鲜电商行业竞争将持续升级,推动原有行业格局加速洗牌。
生鲜供应链可以顺应生鲜电商发展,合力打通消费者市场,在“破”与“立”中探索出一套成熟的落地模式和盈利模式。
最后,农业行业观察认为,在新模式的助推下,生鲜供应链将会不断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和位置,这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