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远海养殖,有多深、多远?进展如何?该如何布局?产业最全解读来了!

近些年,我国深远海养殖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国家在宏观政策上也积极推动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6月12日,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这对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有哪些指示作用?

2023年6月12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海警局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关于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规范和支持深远海养殖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意见》的发布,给深远海养殖提出了哪些更具体的实践方向和原则?国外深远海养殖产业有哪些借鉴经验?在2023深远海养殖海产市场峰会期间,海鲜指南采访了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关长涛,以深入了解《意见》发布如何指导我国深远海养殖实践,以及我国深远海养殖行业的发展情况。

图片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关长涛

海鲜指南:关首席您好,6月12日,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意见》,您认为这将对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起到哪些指导性作用?

关长涛: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应该是业界非常期盼的一个重要文件,因为,这是目前为止政府层面下发的第一个有关深远海养殖的指导性文件。《意见》提出了“四个坚持”(坚持市场主导、坚持科学布局、坚持科技引领、坚持绿色生态)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政府鼓励发展的深远海养殖设施类型、渔场规模、离岸距离、海域水深等,提出了“落实检验登记要求” “强化安全生产措施”等相关要求,并从“健全监管协作机制”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强工作组织领导”等几个方面为深远海养殖科学、有序、规范发展提供保障。

其作用主要有:使中国发展深远海养殖有“文件”可依,尤其是各地方省市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具体政策时,有了依据;明确了不同养殖设施、不同运营模式等登记注册的管理部门,不再是“不知道谁管”的情况;在积极推进深远海养殖快速发展的同时,强化发展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海鲜指南:《意见》第三条指出,“鼓励养殖本地种,养殖外来种要科学论证,采取有效防逃措施。”该条具体解决什么现实问题?目前我国在本地种和外来种养殖的实际情况如何?

关长涛:这个规定实际上还是要保护我们海洋自然生态的问题,外来物种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对外来物种引进、放流、养殖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就深远海养殖来说,目前我们国家深远海养殖主要对象是海水鱼类,目前深远海养殖的绝大部分海水鱼都是“本地种”,比如,大黄鱼、卵形鲳鲹(金鲳)、军曹鱼、许氏平鮋、花鲈、鰤鱼(高体鰤、黄条鰤)等。

外来种目前主要是黄海冷水团养殖的大西洋鲑、硬头鳟等,其养殖就要遵照《意见》执行,“采取有效防逃措施”。其实,挪威大西洋鲑的养殖,也有同样的规定,虽然大西洋鲑不是挪威的外来物种,但对人工培育的三倍体大西洋鲑等,也是不允许逃逸的,一旦大量逃逸,需要被“处罚”,缴纳生态补偿金。

海鲜指南:我国深远海养殖与国外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国外深远海养殖的发展,能给国内带来哪些经验?

关长涛:大型化设施的深远海养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均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即使是挪威的“Ocean Farm 1”“HAVFARM 1”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并不是非常成熟。据报道,“Ocean Farm 1”已暂停使用,拖到岸上改造升级达到更安全的水平后再投入使用。

但我们必须承认,正是挪威在中国建造的“Ocean Farm 1”这个深海渔场设施,给了我们国家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方面以重要的启迪,就是向大型化、重型化装备的转变(相比于我们传统的小网箱、深水网箱而言)。

另一方面,挪威发展深远海大型化设施养殖给我们的经验是,挪威是先有养殖品种(大西洋鲑)和其完整的产业链,再去建造适宜的养殖设施,而我们国家目前的深远海养殖大都是先造出养殖设施,再去选品种、找品种,产业链后端市场在哪里并不很清楚。

就深远海养殖来说,从海域条件和养殖品种及其产业链成熟度看,中国不比挪威:挪威的海域条件要更加优越,主要体现在无强台风、离岸不要很远的海域水深就较深、不同海域水温变化不大等,并且大西洋鲑养殖有完善的产业链和市场。

中国海岸线长,从北到南各海区、不同季节的水温差异非常大,东南沿海台风多发,严重威胁养殖生产,大陆架走势平缓,深水海域大都离岸较远等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深远海养殖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海鲜指南:近些年我国深远海养殖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关长涛:目前,国内深远海养殖的技术进步与突破,主要是大型化养殖设施与装备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海工装备企业、船舶制造与运营企业的加入,再就是几家大型国企拓展了“海洋”板块。在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包括营养饲料、病害防控、智能养殖)方面,尽管相关单位进行了一些探索,发展陆海接力、船载舱养等模式,但目前尚无较大的进展和突破。

 

附关老师《深远海养殖发展现状与远景》报告全文:

6月28日,2023深远海养殖海产市场峰会在广州隆重举行。论坛现场,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关长涛作了题为《深远海养殖发展现状与远景》的主题报告

图片

以下为报告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参会代表,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关长涛,下面我将从4个方面,向大家分享关于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品种、技术与模式

| 01、定义深远海养殖:要满足“低潮位水深不小于20米,具有大洋性浪、流特征”等5个条件

首先是深远海养殖的定义、内涵及发展背景。

深远海养殖是指在远离大陆海岸线的深水海域进行饲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主动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拓展海洋水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深远海养殖的主要对象是海水鱼类。这里所说的深远海,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海洋学意义上的“深海”和“远海”的概念。

深远海养殖理念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中国工程院启动了“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十二五”后期开始的起步阶段,国内的一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先后开展了大型养殖围栏(网)、大型养殖工船系统、深远海养殖平台和黄海冷水团养殖等相关研究;2015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启动了“深远海养殖平台工程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

重要的发展节点在2017年6月,中国武船为挪威SalMar公司建造的“半潜式深海渔场(Ocean Farm 1)”下水,给中国的深远海养殖发展带来重要的启迪和推动,开启了我国深远海养殖向“重型化装备”的转变。

渔业所说的深远海,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那么到底“多深”“多远”“什么样的设施”属于深远海?

我在2020年期间参与了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组织的编写《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发展规划》。2023年6月12日正式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中,对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的定义是:以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大型渔业装备为主体,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技术为支撑,在深远海进行规模化高效水产养殖的方式。符合这个定义的5个条件分别是:

(1)离大陆岸线10km以外,处于开放或半开放海域;

(2)低潮位水深不小于20m(重力式网箱水深不小于15m);

(3)具备规模化的养殖设施,单个渔场总养殖水体不小于1万立方米;

(4)具有机械化作业、自动化投喂、智能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等功能(“四化”);

(5)具备养殖环境监测、养殖废弃物收集等有效的环保措施。

深远海养殖的基础是海水鱼类的网箱养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针对近海网箱过密和养殖空间拓展的问题。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起快速发展,并先后经历了近海小型网箱、离岸深水网箱和深远海大型网箱这三个发展阶段。目前,这三种类型网箱同时并存。

图片

2021年全国海水海水网箱养殖产量96.39万吨(包括近海普通网箱和深水网箱),约占全国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184.38万吨)的52.3%,由此可见网箱养殖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近海小型网箱、离岸深水网箱和深远海大型设施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网箱。

近年来,随着海洋强国、绿色发展、海上粮仓、大食物观等国家战略的提出,海水养殖向更深、更远的水域发展,成为政产学研各界的广泛共识。2018年以来,我国先后研建了10余款大型养殖网箱、岸联式和全围式2种围栏、游弋式大型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设施与装备,形成了大型网箱、工程围栏、养殖工船三类主体设施模式,有力推动了我国深远海养殖工程的技术进步与发展。

图片

有了养殖设施,如何发展深远海养殖?要把深远海养殖发展好,把产业做大,需要构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7要素分别是:种、水、饵、病、设、养、加。目前深远海养殖主要对象是海水鱼类,因此,各地在规划深远海养殖发展时,一定要了解、分析我国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情况。

| 02、海水鱼养殖现状:大黄鱼、卵形鲳鲹、石斑鱼、鲈鱼等11种鱼类为主要养殖品种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国海水鱼类养殖技术与产业现状。

中国的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研发起于20世纪50年代,但规模化养殖则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在这期间,南方的网箱养殖和北方的工厂化养殖先后获得成功,推动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向规模化发展,尤其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迅速。养殖产量由1984年的0.94万吨,发展到2021年的184.38万吨。

海水鱼养殖种类方面,我国大约有3456 种,目前我国已开发养殖的有约35科、100种。其中大黄鱼、大菱鲜、军曹鱼、鲈鱼、牙鲆、石斑鱼、半滑舌鳎,卵形鲳鲹和河鲀是我国产业技术体系重点关注的9大养殖品种。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列了11个主要养殖种类:大黄鱼、卵形鲳鲹、石斑鱼、鲈鱼、鲷鱼、鲆鱼、美国红鱼、军曹鱼、河鲀、鰤鱼、鲽鱼等。其中产量超过10万吨的有6种,这6种鱼类产量121万吨,占11种主要海水鱼养殖产量的94.5%。排在第一位的是大黄鱼,产量大约25.4万吨。第二位是卵形鲳鲹,24万吨左右产量。第三位是石斑鱼,大约20万吨左右产量,第四位是海鲈鱼,产量也接近20万吨。

我们对2006-2021年我国主要海水鱼产量变化做了趋势分析,并分为3个方阵:第1方阵是大黄鱼、卵形鲳鲹、石斑鱼和鲈鱼,这4条鱼养殖产量在20万吨以上;第2方阵是鲷鱼、鲆鱼和美国红鱼,养殖产量在10万吨左右;第3方阵是军曹鱼、河鲀、鰤鱼、和半滑舌鳎,养殖产量大约几万吨。

图片

养殖模式方面,目前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主要有陆基工厂化、海上网箱和岸带池塘三大养殖模式。我们对3种养殖模式的产量做了分析,工厂化约占当年总产量的19.3%,网箱占比52.3%,池塘和其他模式占比约28.4%。

养殖产区主要的两个大省是广东和福建,广东2021年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约78万吨,福建约48万吨,海南13万多吨。

| 03、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深海渔场—Ocean Farm 1、“深蓝1号”、“宁德1号”...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目前开发的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

目前我国已有桁架类网箱41座,大型围栏12 座,养殖工船2艘。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

第一个是挪威在中国建造的“半潜式深海养殖平台”(深海渔场—Ocean Farm 1)。我们在2016年前后在做该平台的相关实验。2017年1-4月在波流水槽水动力试验种,发现了该设施在一定流速下的倾斜问题。2017年6月14号该设施驶离青岛,9月运抵挪威海域,10月6日完成海上安装调试后再正式交付使用。

图片

第二个设施是2018年5月在日照下海的国产化全潜式深海渔场“深蓝1号”,养殖水体5万立方米,用于黄海冷水团鲑鳟鱼养殖。

第三个是在广西应用的大型钢结构深水网箱。我比较欣赏网箱,造价相对较低,抗风和性能也相对较好。

第四个是在山东应用的大型管桩围栏/围网“蓝钻一号”、“蓝钻二号”和“清泉一号”

第五个是在广东应用的“德海1号”智能养鱼场,2018年成功经受了“山竹”台风高海况海试。基于该设施还建造了“德海1号”香港版和“普网1号”。

第六个是“长鲸一号”“经海00N”坐底式网箱,目前已经下水了8个大型设施,网箱水体大约70000立方米,配备了智能化管控装备,一个网箱4个人就能进行管理。

图片

第七个是“振渔1号”自翻转式网箱,主要是利用网箱的自翻转功能来清除养殖浮游生物;

第八个是“佳益178”半潜式大型智能网箱

第九个是“澎湖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网箱,目前在设备基础上又建造了若干个网箱。

图片

第十个是“海峡一号”单柱式半潜深海渔场,这个属于一次失败的教训,这个网箱的造价比较高,大约2亿元,但是在福建海域安装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所以说也是一次经验教训。

第十一个是“耕海一号”大型海洋牧场综合体,目前又建造了“耕海一号”二期工程,采用项链结构布局,总投资2个多亿元。

图片

第十二个是“闽投1号(闽投宏东号)”渔旅融合半潜式深海养殖平台

第十三个是“宁德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也是今年刚下海的设施;

第十四个是“普盛海洋牧场1号”深远海养殖旅游平台

第十五个是“海威1号、2号”大型养殖工船;第十六个是“国信一号”大型养殖工船。

| 04、深远海养殖模式:桁架类大型网箱、大型围栏(岸联式、离岸式)和养殖工船,养殖品种尚处摸索阶段

下面我将介绍一下我国深远海养殖模式、品种与技术。

目前南海区主要是钢结构“田字”组合网箱、波浪能网箱、德海桁架系列网箱等,主要养殖卵形鲳鲹和军曹鱼两个品种;东海区主要是自翻转网箱、大型围栏、半潜式平台等,主要养殖大黄鱼;黄渤海区主要是大型坐底式智能网箱、耕海号综合体平台、冷水团全潜式网箱、大型围栏等,该海区设施和养殖品类都比较多,主要原因是暂时还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养殖品种,所以饲养的种类就更多;养殖工船主要是游弋式养殖工船,养殖大黄鱼。

总的来说,养殖模式主要有桁架类大型网箱、大型围栏(岸联式、离岸式)和养殖工船三种。养殖品种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主导品种。养殖技术主要沿用网箱的养殖方式;发展陆海接力、船载舱养模式。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开展了深远海适养鱼类筛选及生产性能评估,分析了20多种海水鱼类,对相关养殖技术和受温范围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目前深远海养殖有了技术和装备,养什么品种能够形成较好的经济效益?我有4点建议:首先,因地制宜选择品种,要依据海区的环境条件(尤其是水温),选择适宜当地海区养殖的种类,同时,要依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习性,选择适宜的养殖设施;

其次,选择市场潜力大的品种。深远海养殖设施大型化、单箱产量高、集中捕捞上市,因此,成鱼销售一定要有市场。

第三,选“大”,而不是一定要选“贵”。理想的品种是价格高、市场大,但这个本身就是个矛盾,因为价较高的鱼一定是目前规模不够大,消费市场也比较小,因此深远海养殖不是哪个鱼价格高就选那种,而是要考虑,深远海养殖新增加的产能,短期内不会对已有市场和价格带来较大冲击和波动。因此,建议,还是从我国目前产量排在前几位的品种中选择。

最后,结合近期农业农村部开展的调研工作,对海水鱼养殖提出了“5+N”发展格局,即,以大黄鱼、金鲳、石斑鱼、海鲈、鲆鳎五大类为主导(5个当家品种),军曹鱼、鮸鱼、鲷鱼、鰤鱼等多种鱼类共同发展的格局。如业界能形成共识,每个品种都能出现几个大型的龙头企业,这既有利于集中做大做强几个海水鱼主导品种(当家品种),又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养殖业者在养殖品种方面的多样性。

| 05、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问题与展望:暂处摸索发展阶段,未来大有可为!

我国的深远海养殖目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尚有诸多技术和产业发展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主要包括:

1.安全保障。包括设施安全、生物安全、人员安全。大型化养殖设施的安全性问题,尤其是解决好网箱、围栏网衣破损问题;

2.配套装备。就是养殖配套装备与“三化”问题,一些关键的养殖配套装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网衣附着物清除、大水体渔获起捕、网衣破损监测、鱼群生物量监控等;

3. 品种技术。养殖品种方面,尚未形成主导养殖品种,没有建立起针对主养品种的完整产业链(苗种培育-养殖工艺-配合饲料-病害防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体系。品种与市场密切相关,没有市场的品种一定做不大。

4. 生态高效。依据海域容纳量,科学布局养殖规模,确定适宜的养殖密度,规范使用投入品(饲料、渔药、添加剂等)。既要生态,又要高效。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深远海养殖正是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拓展海洋食物生产空间,向海洋要食物,提升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

同时,“大食物观”的提出,也为发展海水鱼养殖、深远海养殖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大食物观倡导人们吃得更好、更健康,海水鱼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白肉”代表,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消费增长将拉动产业发展。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习总书记视察湛江基地讲话等都有提到深远海养殖;2023年6月12日,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6月19日,农业农村部在海南三亚召开了“全国深远海养殖发展工作推进会议”,马有祥副部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在《学习时报》高端智库专栏发表署名文章《深远海养殖大有可为》。

按照八部门发布的《意见》、马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刘局长的撰文,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也会大力支持深远海养殖发展。

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基本目标是再用5年的时间,新增深远海养殖规模1600万立方米,实现深远海养殖年产量60万吨以上(目前是40万吨)。

深远海养殖是发展方向,但尚有技术难点需要突破,也有产业发展难点需要破解,要实现海水养殖真正走向深远海,仍需共同努力和持续推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海鲜指南(ID:seafood-guide),作者:刘少聪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