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业,老农业,中国农业十年又十年

做农业这么多年,唯一的感受就是农业一直没变,农业人一直在变,高大上的牛一直在吹。

本文目录是:

一、供应链的变了又似没变

二、农业生产作业局部变了,但得太少

三、加工自动化突飞猛进

四、数字农业越来越低价值

五、农产品直播只能解决个别问题

六、农产品品牌都只剩食品品牌

七、中国种业还是老样子

- 01 - 供应链的变了又似没变 

谈生鲜供应链或者农产品供应链的变化,得益于生鲜电商在疫情中和疫情后的需求爆发,再加上生鲜社区店、生鲜超市的爆发和洗牌。资本市场在国民每天吃上面也是一波一波搞事情。

图片

咋一看,咱们供应链应该蓬勃发展了。但实际上是分拣、包装、运输、配送、冷库冷链的标准化与公司业务是否为新业务、特定的农产品单品等息息相关。一旦运行久了,就会受地域、品类、销售渠道的变化而变化。

要么就是纯高端市场的,一如既然的高标准高售价低产出,但又高端农产品占比小、不是普适,对解决温饱问题没太大价值。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最终形态就是以一批批发市场的供应链先进度来衡量供应链的变化。毕竟80%的农产品交易的触点是批发市场

说得天花乱坠的生鲜平台都是从一批拿货,没多少CEO敢直接大量投资一产,更多的也就是联营农场。这些CEO擅长的是讲资本故事、玩商业模式、管公司经营,而非种地养猪捉鱼

图片

- 02 - 农业生产作业局部变了,但得太少  

地域区分、饮食差异、历史文化、经济情况等都导致着我国农业生产作业的差异化。大平原种粮、丘陵种菜、山地种林,家禽家畜随机

图片

目前整个行业来看咱们大平原的耕种管收机械化了,也仅限于千亩以上的大面积种植。中小农户的传统作业+局部机械化模式还是大头。还需要先流转、再连片、再机械、再智能、最后无人农场

大平原的机械化还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下一步就是丘陵山地的“高标上田”和无人作业化机械化。这是解决中国特色农业问题的关键一步。未来的走向和竞争也会非常激烈。这一块变得就更少了。

图片

不可否认最近高标农田、无人农场是越来越多了,事物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看发展的速率能不能有所提高,发展的广度能不能覆盖丘陵山地农业。

大农机如何变成小农机,如何上山下海,就留给专业人士回答了。

- 03 - 加工自动化突飞猛进  

农业细分领域最喜人的就是加工环节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包含整体的仓储物流、保鲜技术、自动化加工生产线。

其中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几乎所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都会使用。要不然怎么去政府拿产业园的地,讲自己的先进性,更没办法消耗本地以及周边的农产品。

图片

自动化加工生产线也是农业向工业迈进的基石,是把初级农产品转变为食品,还有提高附加值、降低损耗、扩大销售范围等优势价值。就是税收方面需要贡献贡献。

就是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就是让保鲜技术的低价化、通用化

不仅造价要低,实施成本要低,还要支持不同单品农产品的加工,至于要不要使用AI技术,我只想说又一个噱头而已。实际用来品控和分拣的成本和类型还不满足要求,还需要加强训练。

至于会不会替代农业产业工人,我想这个话题是没有绝对的。

- 04 - 数字农业越来越低价值  

如果数字农业只聊软件、AI和物联网,那离烂也就不远了。也正是很多做IT的人都聊这个,导致现在数字农业越来越难做,也越来越价值隐形化,现在连科技示范、大屏吹牛的机会都没有了。

政府和国企也学精了(guanxihu项目除外)。

导致这个问题,抛开政府资金层面的原因,还有就是故事都在和政府讲,效益都没产生,软件买了,物联网部署了,农产品该卖不出去就是卖不出去,该买上高价的时机就是把握不住。优势农产品,,,,

所以出路就三条。

图片

第一条是将数字农业补充产业链业态,做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互动,不是盲目地种地和养殖,不是盲目地卖农产品。

第二条是扶持农企的数字化,至于农企的大小,就自己选择了。至于农企的数字化能做什么,怎么做,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第三条是做数字乡村,去做和政务、党务、宣传相关的工作。

大家还有其他的出路和想法的话,也欢迎补充。

至于数字农业里面的常态,也需要保持。软件该做做、该抄抄。物联网该红海竞争就竞争、该贴牌就贴牌。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盘。

图片

- 05 - 农产品直播只能解决个别问题  

随着抖音快手直播带货能力的发展,农产品的终端销售不再仅限于生鲜电商、拼多多等货架电商、生鲜商超,多了新的渠道,不断讲不断播,不断拍视频,不断成交和退货。

图片

但就整个产业链来看,农产品直播只能帮助卖出去部分农产品,这个“部分”的占比不到1%,且很多是从食品的纬度在出售,比如预制菜

这个也是非常合理的,农产品的区域、季节、损耗等特性,导致大批量的农产品还是走批发、走线下,有一些还必须走大宗。

所以我想说直播,最大的价值是卖出去,第二大的价值是打响声量。这个声量用企业的名字和品牌太小、太可替代,需要用……

为了实现这两大价值,就需要去做标准化,去让相关的达人可以做到无忧带货。

帮达人解决选货源、组货、供货的事情,然后能做到这些的品牌和供货商过于稀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头部达人不愿意直播生鲜。

此外毛利和退货的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

怎么让货品保质期更久,让卖出去的农产品品质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都是需要配套考虑和解决的。有一些是政府去解决,有一些是协会去解决,有一些是龙头去解决。

图片

直播卖货还是直接解决了一段时间农产品卖出去的问题,产业配套,也是希望能在全国某些区域以特定农产品品类有最佳实践。

短期内有所突破的直播卖货,还有配套的物流建设、产业园建设和农产品品牌等考虑和价值。

- 06 - 农产品品牌都只剩食品品牌  

初级农产品的品牌没有多大的起色的。大家能叫上名的不太多。但是整个农业从县域政府到农业协会到农户又都希望能够有个牌子,帮他们能卖高价,能够“打压”周边县域和企业。往往一个谁的特产都得争一争抢一抢,就看谁的产业配套全了。

以地理标志和名人代言的农产品品牌数量,除去高端特供之外,微乎其微。

至于地标农产品,是农业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现阶段流于表面的症结。

普世的农产品还是依靠佳沃、洪九、江楠等品牌方和批发商带动。剩下的就是食品品牌了。把咱们的初级农产品加工成农副食品。

图片

其中米面粮油、乳制品这个两个大类目下的竞争尤为激烈,传统的有机、富硒、进口等都无法满足了。这一个竞争对于初级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在逐步显现。

市面上的农产品品牌策划公司有很多很多,现在基本上都流于抖音快手品牌的设计了,只限外包装,具体的品牌故事和情怀,能做出好的案例的公司太少

图片

追其根源就是其他行业的品牌策划趋于饱和,品牌策划从业者和IT从业者一样都看上了农业这块预算并不多的蓝海,他们都需要不断补充农业认知,寻找农耕文化、农旅和饮食文化的契合点,并用他们的跨界思维,沉下心来通过十几年打造出新的中国初级农产品品牌。   

- 07 - 中国种业还是老样子  

分子育种、生物育种、AI育种、国家级育繁推中心、各省种业集团等这些超高人气的话题下面,我们的种业还是老古董、老套路、老章法。

要么农业院校用传统育种,要么一线十八线农科院传统育种,要么大国企传统育种。要么啥也不育、直接买、直接获权改造

归根结底是,真正使用这些新技术的青年育种家还没有“权”。

图片

所以所谓种业振兴,就是买服务器、买测序器、买物联网,走上了前几年智慧农业的老路,因为现在只有种业有经费。

当然这些投入还不如开发出某一个单品的“育种芯片”,就是受品种限制复用的可能性不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业数字化(ID:nongyeshuzihua),作者:钱晓栋,原文标题:《新农业,老农业,中国农业十年又十年(长文需慢读细品)》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