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取消百万吨美玉米进口,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进口国,因此,我国玉米进口格局的变化,无论是对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会带来深远影响。

从4月中下旬开始至目前,我国已取消了110.4万吨美玉米进口订单,这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猜测和关注。在中美关系存在较大变数之际,这样的消息让国内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嗨翻了天”。

那么,我国究竟为什么要取消美玉米订单?取消美玉米进口订单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图片

关于玉米进出口,这些事你需要知道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玉米在我国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命运多舛”。如果从进出口的角度来看,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净进口为主。当时,国内经历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如果问问身边的老一辈人,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但和现在不同的是,进口的主要粮食不是大豆也不是玉米,而是小麦。

在1960-1969年期间,我国共进口了4400.62万吨粮食,而小麦就占到了98%,也就是说以进口口粮为主。由于当时我国缺少外汇,不得不通过出口大米换外汇,很多人也将这种方法称为“大米换小麦”。

这期间我国也进口了不少玉米,但并不是国内真的缺玉米,而是为了解决外汇头寸紧张、小麦交货期限不能保证等问题,暂时就用玉米替代小麦。

从1961年至1983年,我国玉米的总进口量为12473万吨,平均每年的进口量在450万吨左右,位列世界第三大玉米进口国。

图片

第二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2010年之前,这期间除了极个别年份之外,我国玉米以净出口为主。

受家庭联产承包、工业、饲料用粮退出计划购销由市场调节以及国际需求大增等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大幅增加,并于2007年,成为我国第一大种植的农作物。

这些因素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玉米由进口转为出口,而且是所有出口粮食中占比最大的品类,特别是2003年,出口量高达1639.1万吨,大量出口玉米一直到2007年全球粮食危机爆发才结束。

第三阶段,从2010年开始,再次成为玉米净进口国,且进口量逐年扩大。

这里有必要将2007-2008年的粮食危机做个铺垫。尽管引发这场全球粮食危机的原因众多,但美国却是整个事件背后的推手。

在那次粮食危机爆发之前,美元、国际粮食价格运行疲软,这对以美元做为本币和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来说,是最不想要的结果。怎么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人开始在能源价格上动起了脑筋,先是大肆渲染美国将出现“第五次石油危机”,让人觉得真就是那么回事,然后顺理成章地在2007年年底通过了《新能源法案》,将原本用于出口的玉米截留在国内生产乙醇和柴油。

但在这次所谓的石油危机期间,美国就没用过自身石油储备的一滴油。所以,挥动“能源大棒”的根本目的就是挽回美元颓势和抬高国际粮食价格,将自身危机转嫁给他国。

图片

《新能源法案》通过后,在国际粮食市场引发的震动可想而知,因为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不出口粮食了,得到这样的消息后,国际粮价不飙升都难!

而天气也很配合,2008年全球粮食主产国频繁遭遇极端天气扰动,叠加地缘冲突等因素,更是助推国际粮价快速上涨。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历史其实惊人的相似。

在美国《新能源法案》通过的当天,我国就取消了粮食出口退税,其目的就是为了收缩粮食出口应对危机,但当时国内市场对这一事件反应非常迟钝。

2008年玉米种植面积不降反增,产量也达到了当时创纪录的1.66亿吨,为了保护农民种粮收益,我国推出了玉米最低收购价政策,又进一步刺激了玉米种植积极性。

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继续增加,但由于天气扰动,导致东北和华北玉米减产。受此影响,2010年春节过后,国内玉米市场开启“抢货模式”,玉米价格快速大涨。至2010年5月份,玉米价格已从年初的1520元/吨上涨至2100元/吨,当时的市场人士这样形容上涨的玉米价格:“玉米疯了”!

随着粮食危机的消退,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下跌,而国内却是上涨,并形成价格倒挂。在价格差的推动下,我国开始进口玉米,2010年当年进口量为157.2万吨,虽然和现在动辄千万吨相比微不足道,但却是2009年的20被之多,因此,也有人将2010年称为我国“玉米进口元年”。

在随后的几年里,国内外价格“剪刀差”一直存在,同时,在临储玉米最低收购价存在的背景下,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市场:一边是进口玉米增加,一边却是国产玉米临储库存居高不下。因此,2016年取消玉米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就是必然的结果。

图片

第四阶段,2016年至今,玉米价格以市场调节为主。

时间到了2016年,我国临储玉米库存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6亿吨,为了消化临储库存,2016年在取消收购保护价的同时,也开始了供给侧改革,镰刀湾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开始下降,国内玉米供需进入临储玉米消耗阶段。

至2020年,临储玉米见底,国内玉米供需由供大于求转为“紧平衡”,所以,也有人将2020年称为“玉米市场化元年”。没有了临储玉米的补充,我国玉米缺口只能通过进口来补充,2020年玉米进口量从之前的500万吨左右跃升至1130万吨,2021年更是高达2835万吨,2022年2062万吨。

图片

取消百万吨美玉米进口订单背后的底层逻辑

如果将2022年之前玉米进口来源进行分析,你会发现,虽然我国玉米进口体量庞大,但进口来源却十分单一,仅美国和乌克兰就占据了99%(其中美国70%、乌克兰29左右)的进口玉米市场份额。

历史经验表明,进口来源过度依赖少数国家,极易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容易引起预期的急剧变化,骤然抬升短期国内粮食价格,特别是两个主要进口国当下都受到了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而乌克兰也深陷地缘冲突的旋涡,这导致我国玉米供需补充遭遇风险的可能性加大,因此,我国也加速了多元化的进程。

2002年5月,我国和巴西签署了《巴西玉米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并在12月更新了巴西玉米输华企业名录,至此,从巴西进口玉米的障碍全部被扫除。

从巴西玉米输华走廊打通以后,我国已经采购了220万吨巴西玉米,另外还提前订购了150万吨第二季巴西玉米。目前,巴西第二季玉米已经进入收获期,在取得丰产预期的前提下,相信很快就会有第二季巴西玉米运往国内市场。

图片

2022年6月,我国和俄罗斯签署了共同开发“新陆路粮食走廊”的协议,目前已经开始从俄罗斯运送粮食,预计在今年10月份该走廊将完全打通,运输能力将在800万吨左右,我国和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粮食领域的合作前景将不可估量。

另外,自2023年初以来,我国首次从南非进口了超过10万吨玉米,这也是自2014年签署出口协议以来非洲主要玉米生产国向我国出口玉米。

缅甸是一个与南非规模相当的出口国,于2022年2月18日获得我国的植物检疫许可,跨境玉米贸易得以开始。2022年记录的第一批出货量仅为16000吨。然而,年初至今,根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从缅甸进口的玉米已超过30万吨,高于前3年没有植物检疫协议出口的总和。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去年至今,我国已经极大拓展了我国的玉米进口来源,进口玉米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变。因此,减少美玉米进口是多元化进口战略的体现。

图片

除了进口多元化外,取消美玉米进口订单,更重要的是直接的市场行为。从4月份以来,国内小麦价格大幅下跌,小麦在饲料中的替代作用再次显现,在当前玉米消费低迷的前提下,挤压了一部分进口玉米市场的份额。

而随着5月下旬小麦主产区遭遇“烂场雨”,芽麦流向饲料领域的量预计在1000万吨左右,芽麦目前装车价在2200-2300元/吨,和进口玉米相比,性价比也十分明显,预计未来还会继续取消美玉米订单。

第二个市场原因是此前提到的巴西玉米,巴西玉米出口主要是第二季玉米。截止本周,第二季玉米已经收获了播种面积的2.2%。预计第二季产量将创纪录,达到9530万吨的历史高位。而从价格来说,巴西第二季玉米的进口利润在450元/吨左右,远高于美玉米,所以取消了美玉米订单转向巴西玉米。

图片

综上所述,我国取消百万吨美玉米订单,既是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体现,也受到了直接市场行为的影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农鸣(ID:kechixunongye)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