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还能跌多久?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落入震荡亏损区间。据农业农村部官网数据显示,2023年1月到4月,规模生猪每头平均亏损额度为-133元到-243元,散养生猪每头平均亏损额度为-262元到-416元。5月的官网数据还未公布,但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数据,基本也确定了5月的亏损定局。也就是说,从今年1月到现在养猪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规模猪企、中小散户叫苦连跌。

图片
图:近1年以来生猪价格(数据来自行情宝)
图片
图:2022年以来生猪养殖盈利情况(数据来自农业农村部,农信研究院)

亏损时间一长,从业者就“人心思涨”。也因此,媒体上就出现了一些迎合猪价要涨的报导,将部分有利于猪价上涨的因素故意放大。诚然,养殖户能赚钱是大家都乐意见到的。但是,市场价格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猪肉的价格波动遵循市场规律

那价格波动的市场规律是什么?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供需关系决定价格是基本规律。

长期来看,我国猪肉供给量与能繁母猪存栏量、MSY、出栏均重等高度相关,短期来看,猪肉供给主要受市场行情、养殖户情绪影响较大。猪肉需求方面,主要受人口总量、人均消费量等关键指标影响。

图片
图:我国生猪价格变化(数据来自同花顺iFinD)

综合供给和需求两方来看,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恐难有大的提升,原因如下:

(1)能繁母猪存栏量大,产能去化程度不深。从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22年4月短暂见底后(4177万头)后,又逐渐回升。2022年12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390万头。尽管从今年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所缩减,但存栏量均在4300万头左右,产能去化深度较浅。各阶段能繁母猪产能指标均超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存栏预警区间(3900~4100万头)上限。

而根据能繁母猪与猪肉供给的关系,通常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了10个月后的育肥猪出栏量(母猪妊娠时间114天+仔猪断奶21天+保育1个月+育肥5到6个月)。即目前猪肉的价格与10个月前的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极大的关系。由此可初步判断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猪肉供给仍然充足。

图片
图: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数据来自农业农村部)

(2)产业集中度提升下,平均养殖效率提升,猪肉供给增加。伴随中小养殖户的退场,全国生猪平均养殖效率逐步提升。如现阶段,我国养殖龙头企业牧原股份MSY为25左右,而中国MSY平均水平仅为15。也就是说,原来年生产150头育肥猪,全国平均水平差不多要用10头能繁母猪,现在由牧原股份生产,仅需6头即可,多出来的4头能繁母猪的产能就增加了全国猪肉的供给。

(3)从消费端而言,受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居民消费偏好转变(猪肉消费占比降低,牛羊肉、水产消费量提升)、城镇化进程趋慢等因素影响,消费端难有大的刺激因素

图片
图: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图片
图:我国猪肉消费占比变化(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结合我国多年的供给和消费数据可知,从2001到2022年期间,我国猪肉平均产量为4916.72万吨,多年平均猪肉进口量为101.39万吨,多年平均猪肉出口量为10.89万吨。由此可知,我国猪肉进口和出口比重极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我国猪肉多年平均表观消费量为5006.77万吨,年人均猪肉表观消费量为36.92 Kg。 

表:我国猪肉产业生产和消费量统计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农信研究院)

综上,按照目前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和猪肉消费数据可知,猪肉总体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猪肉价格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难有大的提升,生猪养殖企业或仍将处于长期亏损状态,直至部分产能退出。

媒体报道、养殖户的出栏情绪等影响短期价格,但并非猪价背后的长期定价逻辑。正如“证券分析分析之父”格雷厄姆对股票市场价格的评述“股票市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短期是投票机。”

生猪价格变化,长期来看也是以供需瞄点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瞄点上下波动。就好比一条被牵着的狗,尽管狗一会往前、一会往后,但始终没脱离牵线主人的范畴。生猪价格波动也是如此。

猪肉价格的巨幅波动,带来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生猪产业供给侧的变化,也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充分竞争市场下产业的演变过程。

表:我国生猪产业供给侧结构变化

图片
(数据来自中国畜牧兽医年鉴,同花顺iFinD,农信研究院)

当然,生猪产业的演变并非个例,几个世纪前的鳕鱼产业也与之类似。文章最后,把马拉松资本管理公司出版的《资本回报》里鳕鱼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带给大家启发和思考。

16世纪,鳕鱼因为营养价值高等优点非常受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喜爱,因此市场需求很大。但受限于技术条件等限制,捕捞量相对较少,所以鳕鱼的价格一直以来比较高。在开始时捕捞由于供给少,价格比较稳定,捕捞的人虽然辛苦,但是很赚钱。

但受限于鲜鱼不方便长期运输,所以捕鱼区域的周围诞生了很多个人和小公司,专门晒干新鲜的鳕鱼,往外售卖。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加工处理的公司和捕捞的渔民都获得了不错的利润。

后来,伴随食品冷藏以及更高级的渔船等的出现,这一情况被打破。更高级的捕鱼船不再晒干鲜鱼了,可以冷藏运走。另外,蒸汽拖网渔船和声呐的发明,使得鳕鱼的捕捞量大幅提升。于是,市场供给增加,鳕鱼价格持续下跌,而渔民和小公司为了维持竞争力,只能更加努力地捕鱼。但无奈,大型企业竞争力强,渔民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过上以前的“好日子”了。

当一个行业进入景气高峰,行业内的大部分资本决策者,通过将利润用于扩大生产,或者并购等方式扩大产能。行业外也有新进入者眼红该领域的高利润,大量涌进。于是,整个行业的供给增加,从供不应求、供需平衡忽然变成了严重的供过于求。

从而,产能大量过剩,整体利润率下滑,企业业绩不振。之后,低迷的需求将过剩的、竞争力较弱的供给淘汰出行业,剩下的玩家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并可能受益于竞争强度的降低,最终获得更大的利润率(马太效应)。

在150多年的鳕鱼市场中,受益者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时间节点主要是在产业供给端发生变化的时候,导致其利润从上游逐步向下游转移,但最终受惠的是消费者

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信研究院(ID:NxinRe)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