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运营:“学院派”农产品的品牌化蜕变

中国农科院世壮燕麦片、华农酸奶、南农黄教授烧鸡、东北农业大学大红肠…… 

高校研发和代言食品早已不是新鲜事,这些以高科技、健康营养为卖点的“学院派”美食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对食品的“学历”崇拜,但也存在一些名不副实的高校产品混杂其中。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高校产品的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既要打好“科技牌”保证品质,也要加强融入区域公共品牌,实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稳定合作,促进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精细化。

一、高校产品为何受欢迎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0个高校在电商平台开设美食类店铺。其中不乏爆款,其中南京大学的黄教授烧鸡销量超过10万份,黑龙江大学的凌老师酸菜销量超过一万份。中国农科院世壮燕麦月销量突破1万件,高校食品为何如此受欢迎?

1、“学历”光环

其实如同社会对人才的筛选,因为人的能力具有不可见性和难以量化,因此正规的学历成为判断和筛选人才的一项“凭证”。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也将所谓的高校背书看做是一种官方认证的“学历凭证”,消费者便可以以此判断产品的品质。从这一角度来讲,高校就是一种品牌,它本身具有权威性、科技性和非营利性,这些特点使得消费者信任高校产品比其他品牌要容易得多。

2、品质优越

高校产品的关键词大多是“有机”、“健康”、“科技”,顺应了当下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和生活的追求,例如人们现在都讲究吃素食、粗粮等加工少的食品,更注重食品的原汁原味、品质优良。高校在品种培养、种植养殖、营养均衡和方面具有很好的科研条件,真正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固然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上热销。

 

二、高学历=高品质?

1、警惕“学历”造假

市场上这么多所谓的“学院派”美食,是否都是“真才实学”呢?有的产品冒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名头进行虚假宣传,也有一些产品虽然有高校参与研究开发,但产品的制造过程不受高校监督,导致品质不佳。

对这种不法不实的现象,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调查打击,高校也要积极出面维护自己的声誉,参与监督企业合作的生产线,也可以自主设计产品的宣传理念,突出产品的核心优势和特点。

2、非“学院派”也有好品质

我们都知道,学历不等于能力,品牌也不等于品质。高校研发的产品就一定品质高,企业研发的非“学院派”品牌就一定品质差吗?

当然不一定。我们追求食品的品质不应该以“学历”论英雄,特别是农产品这种原生态的产品,即便没有高校研发团队的参与,通过企业和农户的研究、培育、生产、筛选,只要能符合国家和市场的食品安全标准,具有良好的质量和口味,都应该被认可为高品质的农产品。

对高校研发的食品要客观看待,是真实提高了产品的营养价值还是空有一个噱头,拒绝盲目地崇拜“学历光环”。

 

三、“高学历”农产品的市场化品牌化发展路径

1、打好“高学历”科技牌

世壮燕麦片是中国农科院的明星产品,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陆大彪创立品牌,虽然其包装比较简陋,常被吐槽像“猪饲料”,但这并不影响消费者对它的喜爱,仅拼多多平台世壮燕麦片的年销量就达50万袋。

图片

研发团队在对数千份国内外燕麦品种资源进行农艺性状鉴定基础上,确定燕麦最佳生态区在海拔1500米左右,进一步对1492份进行品质分析发现,燕麦中脂质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其中7个品种降脂作用强。1985年,该项目通过专家鉴定并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奖,经过多年的临床试验,燕麦保健片的降血脂功效显著,还能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糖,每100克含蛋白质15.6克,碳水化合物56.7克,无任何添加剂,为人体提供充足膳食纤维,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口感软糯,麦香十足。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农产品品牌要有科技感和文化赋能,尊重科技、知识、产品及创造者的力量,只有保护科学家,才能做好“三产融合”。“高学历”只是一张凭证,品牌的成败最终要交给市场端去评判,有好品质才有好口碑,科技给品牌最大的贡献是差异性,高校产品应当借助权威科研团队的优势,在科技、绿色生态方面下功夫,保证产品的质量过硬,只有先自重,高校品牌才能获得消费者的尊重。

2、融入区域公共品牌

黑龙江大学的酸菜、新疆石河子大学的神内胡萝卜汁、湖南农业大学的辣条……细细看来,我国的高校产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高校品牌本身是一种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以往大多在高校学生的小圈子内“深闺独美”的“学院派”美食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销售,扩大品牌效益?东北地区的酸菜文化自唐朝延续至今,经过千年传承,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黑大酸菜由黑龙江大学研制,不同于传统的酸菜腌制方法,而是采用乳酸菌密封发酵。一滴乳酸菌就能激活复制出巨大的能量,乳酸菌吸取白菜汁液中的糖分迅速生长繁殖,只需要30天,新鲜白菜就能转化成为酸爽可口的酸菜。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凌宏志说,黑大提供技术支持,由企业来生产销售。我们强项是基础理论研究,但要把产品市场化的时候,目前还要依靠企业。

图片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区域公共品牌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精细化。很多高校品牌的产能无法跟上市场的供求节奏,如中科大的燕麦保健片时常被顾客评价发货太慢,“好像下单以后现去种”,因此高校品牌美食也要做好运营管理,才能维持顾客的美誉度。

3、稳定校企合作

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不稳定一直是“学院派”食品的痛点。去年10月,宁夏农林科学院声明,目前挂名“宁夏农科院”的“玉西”枸杞已经不再是宁夏农科院的加工产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发后期将股份转让,退出经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其中的缘由比较复杂,但它影响的是整个宁夏枸杞的口碑和声誉,让消费者产生“宁夏枸杞市场混乱”的负面印象,也是对区域公共品牌的一次冲击。

图片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品牌的基本原点和核心是企业经营。对此,高校的产品应当联合专业的管理团队,提高运营的稳定性和效率,打一套适应市场的“组合拳”,高校品牌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参(ID:ppnyck),作者:孙晓雨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