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中小规模养殖户最后的“五年”!差异化养殖、区域品牌…这条路能否走通?

陕西润民达康食品有限公司养殖部总经理熊培鑫用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小规模养殖户的出路—“差异化养殖”

随着信息化对养猪业的重塑,规模猪企在资金、成本、智能化等方面的优势愈发突出。同时,生猪产能严重过剩,留给中小规模养殖户的空间被日益压缩。如何在有限的蛋糕份额中分一杯羹成为中小养殖户亟待思考并采取措施应对的问题。

毕业于江西农大的熊培鑫,曾在雨润集团负责养殖,如今在陕西润民达康食品有限公司任养殖部总经理。有着二十余年行业经验的他,在实践中力图谋求中小养殖户与集团规模厂的平衡,在他看来,“差异化养殖”或是双赢的一条路径。

图片
润民达康食品有限公司养殖部总经理熊培鑫

残酷现实下的实践探索

据了解,熊培鑫所在的润民达康食品公司,产业链从饲料、养殖、屠宰到分割专卖实现闭环,现在年出栏25万多头生猪,除了公司自有的育肥场外,还与当地13家农户进行合作,目标年出栏60万头并针对西安市场形成区域性品牌。

图片
润民达康食品公司扩繁场实景图

熊培鑫以合作的农户为例,“在普通猪能赚150元/头时,高端猪毛利则在250元以上,最高能到400元/头!且公司在回收时都会有保底价能保障农户收益。”另外,高端猪肉价格受行情影响波动较小,一旦形成品牌,农户也能长期获益!

合作模式的探索,是为了应对如今中小规模场面临的外部环境及本身局限的多重考验:一方面,中国生猪产能从2021年开始就从紧平衡进入过剩阶段,目前生猪产能远超7亿头的消费需求,弱小产能在激烈竞争中注定面临淘汰。另一方面,各大猪企大举布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尽管就公布的养殖成本来看上市企业也在亏损,但随着智能化模式产生的效益扩大,未来企业4-5元的目标一旦实现,没有融资、采购等优势,在去产能的阶段中小规模场很难去竞争。且企业尽管显示成本8.5元,除去固定资产等实际现金流成本只需7元左右。所以在智能化完全普及前我认为中小规模场还有5年的时间,要抓紧时间转型。”熊培鑫如是说。

转向谁?如何转?近年来消费升级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经济的发展造就4亿以上庞大的中层阶级,据悉2022年全国恩格尔系数是30.5%,接近富裕国家水平,代表人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

所以,抢占中高端赛道、选择新的消费人群或成为中小规模场的另一出路。

变则通,通则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质的要求也在改变。肌间脂肪的含量密切影响着猪肉的风味、多汁性和适口性。熊培鑫介绍到:“口感好的雪花肉一般肌间脂肪含量最少在3%以上,而目前普通的外三元大概在1.8%左右,口感较粗糙,吃起来不细嫩也不香。”

因此,在熊培鑫的构想中,未来每个区域要以肉质为导向(对标目前以生产成绩为导向)培育新品系,从而形成区域品牌面向一定消费人群。中小规模养殖户与企业合作,饲养由企业研发的肉质好、高繁殖性能、中等生长速度、瘦肉率在55%左右、抗病力强、低营养要求(耐粗饲)、皮毛黑色的保育仔猪品种,以500~1000头规模为宜进行林地放养,使其能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运动,保障猪肉品质,最后进行统一的定价回收进行后续屠宰加工。

“差异化养殖”的重点在于肉质的提高,所以除了猪只本身兼备土猪和外来品种的优点外,一定的活动区域是必备条件。“1头猪3-5㎡的活动范围是最基础的要求,有些高端猪甚至1亩地只养5头猪!要能接触自然和阳光,充足的运动增加了机体中肌红蛋白的浓度和携带氧气的能力,这可以保障猪的肌肉肉色良好,蓄水力强,肉质紧实,提高猪肉品质。”熊培鑫进一步阐述道。

为什么要和企业合作?熊培鑫给出解答:“独立育种需要大量资金,这对中小规模厂是件很困难的事,让大企业、国家核心育种场和科研单位去做,通过将每个地区不同的本土猪和外来品种杂交,弥补瘦肉率低的不足,现在做的比较好的有四川巴山黑猪、湖北硒都黑猪等。同时,上市企业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可以更快速地结合本土特色打造区域性品牌,实现推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牧前沿(ID:AgricultureFrontier)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